陆衍之的消失,就像他耗尽半生心血主导的 “逆流方舟” 计划一样,始终笼罩在一层难以捉摸的量子迷雾中,成为人类科技史上最令人费解的谜团之一。
这份谜团不仅困扰着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更让无数关注人类文明未来的人彻夜难眠 ——
毕竟,“逆流方舟” 计划承载的并非普通的科研使命,而是在宇宙环境日益恶化、地球资源濒临枯竭的 2045 年,为人类文明留存火种的最后希望。
这位 35 岁的计划总指挥官,在最后 17 秒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如同被宇宙的不确定性原理笼罩,没有任何人能精准还原。
监控画面经过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量子计算实验室 327 次算法优化、美国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 412 组数据比对,依然无法消除画面中 0.001 秒级别的帧模糊,这种神秘程度,
与他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那篇关于暗物质捕获的论文附录如出一辙。
那篇附录占据了论文 67% 的篇幅,密密麻麻的公式涉及 11 维超弦理论、量子隧穿效应等 23 个前沿物理分支,晦涩的推导过程中,仅 “暗物质粒子波函数坍缩控制方程” 这一项,
就需要 3 台超级计算机同时运算 72 小时才能验证部分参数。即便让全球 17 个国家、共 203 位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齐聚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钻研数月,
也只能窥探到冰山一角,至今仍有超过 30% 的内容处于学界争议的 “灰色地带”,其中关于 “暗物质能量转化效率突破 50%” 的假设,
更是引发了 2042 年物理学界的 “世纪论战”,先后有 89 篇反驳论文发表,却始终无人能彻底推翻陆衍之的推导逻辑。
作为中国尖端战士,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量子物理与时空理论双博士,陆衍之的学术生涯本就充满传奇色彩。
他 22 岁入学时,就以满分成绩打破了 mIt 量子物理导论课程的百年纪录,导师曾评价他 “对物理规律的敏感度,堪比探测器对暗物质的捕捉能力”。
早在 2035 年,35 岁的他就提出了 “暗物质粒子可控捕获” 理论,当时这一理论因突破传统认知 ——
传统理论认为暗物质粒子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电磁相互作用,无法被直接捕获 —— 还曾遭到近半数同行的质疑,其中包括 203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艾伦?威尔逊,
威尔逊公开表示 “陆衍之的理论就像用渔网捕捉影子,毫无现实意义”。
但仅仅 3 年后,也就是 2038 年,陆衍之就用自己带领团队耗时 5 年、耗资 120 亿美金自制的 “星尘捕手” 装置,在实验室环境下首次实现了 0.003 克暗物质粒子的稳定捕获。
这一成果公布时,整个物理学界为之震动,《科学》杂志将其评为 “21 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科学突破”——
要知道,此前人类对暗物质的研究仅停留在通过引力透镜效应间接观测的阶段,直接捕获暗物质粒子被视为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科研机构将其与 “实现永动机” 列为同一级别的空想。
该成果不仅为人类探索宇宙本源打开了新的大门,更直接推动联合国将 “逆流方舟” 计划的预算从最初的 500 亿美金大幅提升至 2300 亿美金,预算分配涵盖深海节点建设(870 亿)、
星际飞船研发(650 亿)、“火种” 成员筛选与培训(480 亿)、应急储备(300 亿)四大板块。
在随后的计划总指挥官选拔中,陆衍之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以及对时空理论的深刻理解,从 372 位涵盖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候选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
在最终的评审投票中,他获得了 369 票的绝对支持,毫无悬念地成为这一关乎人类文明延续计划的掌舵人。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 “龙宫” 基地 b 区中央控制室的监控画面,如今已成为全球科研机构反复研究的珍贵资料。
“龙宫” 基地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西侧 120 公里处的海底
米深度,是人类迄今为止建设的最深海底科研基地,其抗压外壳采用了新型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能抵御相当于 1100 个大气压的深海压力,基地内部的生态系统完全模拟地球表面,确保科研人员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画面中,除了他专注的神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左手无名指上那枚边缘明显磨损的银戒 —— 这是他还未正式举行婚礼的妻子、苏清沅送给他的。
苏清沅是医生,现在还在燕京等着他回归呢。这枚银戒是陆衍之最重要的信物,从未离身,他甚至在戒指内侧刻上了苏清沅的生日与一句 “星河不负”,每次思念妻子时,都会轻轻摩挲戒指内侧的纹路。
当时,他正用戴着这枚戒指的手紧紧攥着一块青铜残片,残片是 2039 年考古学家在南极冰层下发现的远古文明遗迹的一部分,经检测,残片的年代距今约
年,
其材质中含有大量暗物质粒子,表面的金色纹路在昏暗的冷白光照射下,像拥有生命的藤蔓般不断蠕动,每秒精准闪烁 12 次,
这种闪烁频率与暗物质能量的稳定波动频率完全一致,被认为是 “逆流方舟” 计划启动的关键密钥。
光线映在他眼底,除了完成使命的决绝,还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 ——
这份不舍,源于全息屏上那幅关乎人类未来的画面:
全球 12 个深海节点正实时传来能量脉冲数据,其中位于马里亚纳海沟的节点能量值稳定在 8972 以太单位
(以太单位是 “逆流方舟” 计划专用的能量计量单位,1 以太单位相当于 1000 吨 tNt 炸药的能量),这个数值背后,
是他和团队历经 117 次失败、耗时整整 3 年才达成的理想状态。
每一次调试都伴随着设备故障、数据偏差等无数挑战,第 73 次调试时,深海节点的能量传导线路突然短路,引发了局部爆炸,导致 2 台价值 5000 万美金的探测器报废;
第 98 次调试时,因数据计算失误,节点能量值一度飙升至
以太单位,超出安全阈值 30%,险些引发连锁反应,危及整个基地安全;
甚至有 3 位工程师在调试过程中因深海高压环境受伤,其中一位机械工程师在维修节点设备时,因潜水服破损,导致身体局部暴露在高压环境下,造成肋骨骨折,经过 6 个月的治疗才恢复健康。
与陆衍之一同消失的 1872 名 “火种” 成员,每一位都是人类文明延续的 “精密齿轮”,他们的存在,承载着人类在宇宙中继续繁衍的希望。
这份名单由联合国人类延续委员会联合 AI 系统 “方舟之心” 共同筛选,“方舟之心” 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拥有 1.2 万亿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
能同时处理 1000 万组以上的数据。筛选过程耗时 18 个月,期间经历了超过 10 万次数据比对、2000 多场线下评估,评估维度涵盖智力水平(Iq 需达到 130 以上)、
身体素质(能适应长期失重、高辐射环境)、专业技能(在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具备顶尖能力)、心理素质(通过 128 项心理测试,抗压能力达到 95 分以上)、
遗传基因(无遗传性疾病,基因序列稳定)五大类,每大类下又细分出 327 个小项。最终才从全球 70 亿人口中确定了这 1872 人的最终名单,每一个名字背后,
都有着足以震撼世界的个体故事。比如来自印度的生态学家阿米尔?汗,他研发的 “极端环境生态循环系统” 能在完全封闭的空间内实现氧气、水、食物的 100% 循环利用,
曾在模拟火星环境的实验舱中,支持 8 人团队生存了 365 天,打破了世界纪录;
来自巴西的农业科学家索菲亚?罗德里格斯,培育出了能在零下 20c低温、高辐射环境下生长的 “星际小麦”,其产量是普通小麦的 3 倍,且营养成分更丰富,为 “火种” 成员的长期食物供应提供了保障。
在 124 位诺贝尔奖级科学家中,204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陈景明的贡献尤为关键。
陈景明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中国 “可控核聚变之父” 赵忠贤院士,他主导的 “可控核聚变微型化” 项目,
从 2036 年开始研发,历经 5 年、1200 多次实验,终于在 2041 年取得突破。该项目打破了传统核聚变反应堆体积庞大、难以移动的局限 ——
传统核聚变反应堆的体积相当于 10 个足球场大小,重量超过 10 万吨,根本无法应用于星际飞船 ——
成功将聚变反应堆体积缩小到集装箱大小(长 6 米、宽 2.5 米、高 2.8 米),重量仅 8 吨,且能量转换效率达到 68%,远超传统反应堆 45% 的最高效率。
这一技术突破的意义非凡 —— 在此之前,人类设想的星际飞船因能源供应问题,续航能力始终无法突破 50 年,而陈景明研发的微型聚变反应堆,
仅需 1 吨氦 - 3 作为燃料,就能为小型星际飞船提供持续 150 年的稳定能源,相当于为人类星际航行装上了 “长效动力心脏”。
该技术公布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纷纷提出合作请求,希望能引进该技术用于本国的星际探索计划,
但陈景明最终选择将技术无偿贡献给 “逆流方舟” 计划,他表示 “人类文明的延续,比任何国家的利益都重要”。
生物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埃琳娜?科瓦奇则带来了 “抗辐射基因编辑技术”,埃琳娜是匈牙利裔美国人,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基因编辑研究 20 年,
是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改进者之一。在星际航行中,宇宙辐射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大隐患之一,传统的防辐射装备不仅笨重(一套防辐射宇航服重量超过 50 公斤),
防护效果也有限,只能抵御 80% 以下的宇宙辐射。而埃琳娜的技术通过精准编辑人体的 tp53 基因(该基因是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能修复辐射造成的 dNA 损伤),
在小白鼠实验中已实现 98% 的辐射损伤修复率,这一数据远超此前行业内最高 60% 的修复率。
为了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埃琳娜还亲自参与了人体实验,她在模拟宇宙辐射环境的实验室中暴露 24 小时,体内的辐射损伤在 72 小时内就完成了 95% 的修复,且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
这一技术为未来人类在高辐射的宇宙环境中生存提供了关键保障,也让 “火种” 成员的星际航行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317 名关键技术工程师,更是 “逆流方舟” 计划的 “硬件基石”。
曾在国际空间站工作过 687 天的机械师马克?琼斯,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实操能力。
马克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机械世家,从小就对机械维修有着浓厚的兴趣,18 岁加入美国空军,成为一名飞机机械师,后来凭借出色的技术入选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团队。
在国际空间站工作期间,他曾完成过 47 次太空行走任务,累计时长超过 300 小时,多次在紧急情况下修复关键设备。
在无重力环境下,他能仅凭触觉就精准修复反物质发生器的超导线圈 —— 这一技能在 2043 年国际空间站反物质泄露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国际空间站的反物质发生器因冷却系统故障,超导线圈突然破裂,反物质开始泄露,若不及时修复,将引发相当于 3 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爆炸,危及整个空间站 6 名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在紧急关头,马克?琼斯穿着厚重的宇航服,在完全看不到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仅凭手指的触感,在 15 分钟内就完成了超导线圈的更换,成功化解了危机。
事后,NASA 将他评为 “年度最佳宇航员”,并授予他 “太空英雄” 勋章。而精通跨星际通讯的莉娜?伊万诺娃,研发的 “量子纠缠通讯器” 则解决了星际通讯延迟的难题。
莉娜是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是量子纠缠在通讯领域的应用,经过 8 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 2044 年成功研发出 “量子纠缠通讯器”。
传统的无线电通讯在星际尺度下,信号延迟往往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比如从地球向火星发送信号,延迟最短为 3 分钟,最长为 22 分钟,严重影响星际任务的协同。
莉娜的 “量子纠缠通讯器” 利用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无论两个通讯终端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信号都能瞬间传递,在 10 光年的距离范围内,信号延迟能控制在 0.3 秒内,
这一技术直接推动了人类跨星际探索的进程,也让 “逆流方舟” 计划的成员能与地球保持实时通讯(在计划启动前的测试中,通讯成功率达到 100%)。
89 位 “适配者” 是整个 “火种” 团队中最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与暗物质能量或深海节点装置产生特殊共鸣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后天训练所得,而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
经过基因检测,他们体内都含有一种名为 “暗物质感应基因”(代号 dmG-7)的特殊基因片段,这种基因片段在全球人口中的出现概率仅为 0.0001%。
19 岁的中国女孩林晓便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来自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父母都是普通的教师,她的特殊能力在 12 岁时意外被发现 ——
当时,她跟随从事深海探测研究的父亲参观 “逆流方舟” 计划的深海节点测试基地,当她靠近测试装置时,竟能准确说出装置内部能量波动的频率,误差不超过 0.1 赫兹,
而当时连最先进的仪器都需要 5 分钟才能完成一次频率检测。这一现象引起了科研团队的高度关注,陆衍之亲自带队对林晓进行了一系列精密检测,
医生发现她的大脑顶叶比常人多出一组特殊的神经突触,这组神经突触能直接与暗物质能量产生共振,将暗物质能量的波动转化为大脑可感知的信号,
让她成为感知暗物质能量的 “活体探测器”。
在 “逆流方舟” 计划的多次关键调试中,林晓凭借这一特殊能力,帮助团队及时发现了能量波动的异常。
比如在 2044 年的一次深海节点调试中,仪器显示能量波动一切正常,但林晓却感觉到 “能量像波浪一样不稳定”,团队立即停止调试,经过检查,
发现节点内部的一根能量传导线路出现了细微的裂痕,若继续调试,很可能引发能量泄露。
类似的情况还有 17 次,林晓的 “预警” 让团队避免了多次潜在风险,她也因此被团队称为 “暗物质的眼睛”。
1342 名胚胎携带者,则肩负着人类基因传承的重要使命。每位携带者体内的胚胎都经过了当前最先进的 cRISpR-x 基因编辑技术的 3 轮严格筛选,
cRISpR-x 技术是 cRISpR-cas9 技术的升级版,其基因编辑的精准度达到 99.999%,能有效避免脱靶效应。
每一轮筛选都针对不同的基因缺陷,第一轮筛选排除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镰状细胞贫血等),第二轮筛选排除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第三轮筛选则针对基因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确保胚胎能在星际环境中正常发育),最终排除了包括亨廷顿舞蹈症、囊性纤维化在内的 207 种遗传性疾病,确保胚胎拥有最优质的基因序列。
为了保证胚胎的多样性,这些胚胎的基因来源于全球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涵盖了白色人种、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等主要人种,以及超过 50 个少数民族的基因,避免了基因单一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其中,编号为 “火 - 0817” 的胚胎更是被 AI 系统 “方舟之心” 判定为 “最优种群模板”——
这枚胚胎的父亲是一位拥有数学与物理学双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母亲是一位着名的小提琴家,胚胎不仅排除了所有已知的遗传性疾病,还同时携带了抗低温、
高氧利用率两种极具优势的基因。
抗低温基因能让未来的人类在零下 50c的寒冷星际环境中,无需厚重的保暖装备就能维持正常体温;
而高氧利用率基因则能让人类在氧气浓度仅为地球 1\/3 的低氧环境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能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
这两种基因的结合,为人类在复杂的宇宙环境中繁衍提供了极大的优势,“方舟之心” 预测,携带这两种基因的后代,在星际环境中的生存概率比普通人类高出 47%。
这些人的消失,没有留下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痕迹,既没有爆炸残留的物质,也没有人员移动的轨迹,却在 “龙宫” 基地留下了无法磨灭的 “能量印记”。
基地 b 区走廊的高清监控录像,其帧率高达 1000 帧 \/ 秒,能捕捉到最细微的动作和变化,这种监控设备通常用于高端科研实验的细节记录,
此前从未用于人员活动监控,只是因为 “逆流方舟” 计划的重要性,才临时加装。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