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金色烙印在陆衍之的军用通讯器屏幕上缓缓旋转,钛合金边框被烘得微微发烫。
这台型号为 “深海卫士 -3” 的硬家伙,是 “龙宫” 深海基地里出了名的 “矛盾体”——
它的防护性能堪称顶尖,能抗 120 兆帕深海高压,这一数值相当于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压强的 1.2 倍。
要知道,海沟底部的压强足以将普通钢铁容器压成薄如蝉翼的金属片,连日本 “深海 6500” 号载人深潜器在此环境下都需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每下潜一次后都要进行全面的耐压结构检测,
而 “深海卫士 -3” 却能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 72 小时以上,曾在 2023 年 “深海勘探者号” 深潜器失联事件中,持续 48 小时不间断传输定位信号,最终协助救援团队成功打捞。
同时,它还具备 5 万高斯电磁脉冲防护能力。上次基地遭遇百年一遇的太阳风暴时,全舰所有电子设备集体瘫痪,连主控系统的应急电源都陷入休眠,监控屏幕一片漆黑,操作台前的工程师们急得满头大汗。
唯独这台通讯器还能持续向地面站传输深海环境数据,每 30 秒更新一次水温、盐度和水压信息,成为当时唯一的 “信息通道”。
地面团队正是依靠这些实时数据,精准判断出基地能源系统的受损程度,制定出 “先修复应急供氧,再重启核心电路” 的救援方案,最终在风暴持续的 12 小时内恢复了基地基本功能。
可就是这么个 “硬核装备”,日常使用时却总掉链子。平时用它查基地食堂今日菜单,加载进度条能在 99% 处卡死半小时,屏幕上的像素点像老电视机般闪烁,偶尔还会出现色彩失真,急得人想砸了屏幕;
就连接收简单的任务指令,都要反复刷新三四次才能完整显示,有时还会漏掉关键数据。
比如 2024 年 3 月的一次深海采样任务中,它就漏传了 “采样点深度调整至 3000 米” 的指令,导致采样器在 2500 米深度停留了 2 小时,
采集到的样本完全不符合研究需求,团队不得不重新安排一次采样任务,额外消耗了 3 万元的设备损耗和人力成本。
此刻,它却像揣了颗微缩太阳,屏幕散发的金红色光芒不仅照亮了陆衍之的脸颊,连角落原本灰暗的 4G 信号格都被染成了金红色,
跳动频率比监测仪上的心率曲线还鲜活,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每一次闪烁都在传递着未知的讯息。
光芒透过通讯器的散热孔,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烙印的旋转缓缓移动,像是在绘制某种神秘的轨迹,与基地实验室里培养的发光菌菇所散发的微光形成奇妙呼应。
陆衍之正咬着半块冷掉的 m-7 型深海压缩饼干,麦麸的粗糙口感中混着淡淡的机油味 —— 这是基地库存里保质期最长的物资批次,采用冻干技术封装,能在常温下存放 5 年以上,
专供超过 90 天的深海长期任务使用。它的营养密度极高,一块 100 克的饼干就能提供成年人一天所需的 1800 千卡热量和 60 克蛋白质,
相当于 3 个鸡蛋加 2 碗米饭的营养总和,但口感实在难以恭维,硬度堪比训练用的橡胶弹,嚼起来能硌得牙床发酸,每次食用都需要搭配温水慢慢软化,基地里不少人都戏称它 “深海磨牙砖”。
他刚费力嚼到第三口,试图用唾液软化饼干渣时,脑海中突然闯入一道温和却陌生的意念。
那股突如其来的 “存在感” 带着强烈的穿透力,吓得他差点没把饼干渣呛进气管,
剧烈的咳嗽让他眼角泛起泪花。耳后贴着的神经监测贴被剧烈的脑电波波动触发,原本平稳的绿色指示灯瞬间跳成红灯,发出 “嘀 ——”
的微弱警报声,在安静的指挥室里格外刺耳,引得旁边正在记录数据的监测员抬头看了一眼,手里的记录笔都顿了一下。
“文明的火种,你是否愿意,成为‘逆流方舟’的第一位…… 人类领航员?”
领航员?
去二叠纪末期?
陆衍之的脑子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基地地质数据库里的三维模型瞬间在脑海中展开。
他太清楚二叠纪末期意味着什么 ——
那不是影视剧中充满恐龙、蕨类森林的奇幻史前时代,而是地球生命史上最惨烈的 “生命大扫除”,被古生物学家称为 “地球生命的末日审判”。
2.52 亿年前的 “二叠纪 - 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其破坏力远超恐龙灭绝的白垩纪事件:96% 的海洋生物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变成了岩层中的化石标本。
其中包括曾经遍布全球浅海、存活了 3 亿年的三叶虫,这种甲壳生物见证了地球多次生态变迁,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到奥陶纪的生物灭绝,却在这场灾难中彻底灭绝,
如今只能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展柜中看到它们保存完好的化石;还有体长可达 5 米、堪称当时海洋霸主的盾皮鱼,它们锋利的颌骨能轻易咬碎岩石,
连坚硬的贝类外壳都能瞬间咬开,却没能扛住海洋环境的剧变,其化石在二叠纪晚期的地层中戛然而止,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
最后一批盾皮鱼化石集中出现在今南非卡鲁盆地,化石周围的岩层中检测出高浓度的硫化氢,证明它们很可能死于海洋缺氧和有毒气体污染。
更严重的是,构建海洋生态基础的珊瑚礁系统,被急剧酸化的海水溶成了粉末。原本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群,是无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却在短时间内变成了海底的 “白骨堆”,整个海洋食物链从底层开始崩塌。
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型鱼类失去食物来源,进而导致大型掠食者饿死,海洋变成了一片死寂的 “坟场”。
中国地质大学 2022 年的研究团队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当时的海洋沉积物里几乎没有生物扰动痕迹,证明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完全崩溃。
陆地上的景象同样惨烈。
占当时植被总量 80% 的石松纲植物,从高达 30 米的乔木到不足 1 米的低矮灌木,全族覆灭。
考古学家在南非的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原本茂密的石松林变成了一片焦炭状的遗迹,连深埋地下的根系都被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侵蚀、腐烂,无法再萌发新芽。
原本郁郁葱葱的泛大陆,失去了植被的覆盖,变成了光秃秃的玄武岩地貌,放眼望去只有灰褐色的岩石和干涸的河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风沙掠过地表时,卷起的石块撞击声是这片土地上唯一的 “声音”。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气候模拟显示,当时陆地上的植被消失导致地表反射率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干旱,形成了 “无植被 - 干旱 - 更无植被” 的恶性循环。
更夸张的是,连靠分解动植物腐殖质生存的大真菌门菌丝体,都因为失去了 “食物来源”,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死亡。
化石记录显示,当时真菌的生存范围缩减了 90% 以上,差点在地球上绝迹。只有少数耐极端环境的真菌物种,依靠分解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有机质勉强存活,成为二叠纪末期陆地上罕见的生命痕迹。
2021 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的二叠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真菌化石,其细胞壁厚度是普通真菌的 3 倍,能抵御高浓度的有毒气体,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少数能在二叠纪大灭绝中存活的陆地生物之一。
“生存概率未知”——
这六个字像重锤般砸在陆衍之心上。基地的 AI 模拟系统曾专门针对 “人类在二叠纪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做过推演,结果显示,
人类在无防护状态下暴露 1 小时,就会因双重致命因素出现器官衰竭。
一是低氧环境。当时大气氧含量仅 10%,不足现在的一半(现代大气氧含量约 21%)。人类暴露后会在 10 分钟内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呼吸变得急促;
30 分钟后陷入缺氧性昏迷,大脑因缺氧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1 小时内肺部开始衰竭,即使被及时救治,也可能留下终身的呼吸功能障碍。
这一数据与高原反应的病理机制相似,但二叠纪的低氧环境更为极端,相当于人类在海拔 8000 米以上的 “死亡地带” 暴露,而目前人类在无供氧设备下,最多只能在海拔 7000 米处短暂停留。
二是极端高温。
当时全球平均气温高达 35c,赤道附近地区夏季温度甚至超过 40c,且大气湿度超过 80%。这种 “高温高湿” 的环境,让人体的散热系统根本无法承受,热量在体内不断积聚,
会迅速出现热射病症状。患者体温飙升至 40c以上,皮肤灼热发红,同时伴随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若不及时降温,会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率超过 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当环境温度超过 35c且湿度超过 70% 时,人体的热死亡率会呈指数级上升,而二叠纪的环境条件远超这一危险阈值。
说白了,去了之后 “能不能活全看命”,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能提供绝对保障。
AI 模拟系统的最高生存概率设定,是在携带全套防护装备且运气极好的情况下,也只有 37%,这个概率远低于深海潜航任务的安全系数 ——
目前 “龙宫” 基地的深海潜航任务成功率稳定在 99.2%,单次任务的风险概率仅为 0.8%,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传过程不可逆”—— 这句话翻译过来更直白,就是 “上了船就别想退票”。
一旦开始时空传送,人体分子结构会被重组,从原子层面进行拆解和重构,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就无法中断,没有任何回头的可能。
更可怕的是,连随身携带的物品都会被时空能量分解后重新构建,其稳定性无法保证。
上次基地进行小规模时空传送试验时,一只用于测试的小白鼠连同它的钛合金笼子,在传送过程中直接被分解成了碳粉。
监测仪只捕捉到一阵短暂的能量波动,随后屏幕上显示 “目标物质结构崩解”,连一点毛发或金属碎屑都没留下。
参与试验的科学家分析,可能是当时的时空能量不稳定,导致物质重组失败,这也让所有人对时空传送的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认知。那次试验后,
基地的时空物理实验室还专门调整了能量稳定参数,将物质传送的成功率从最初的 30% 提升到了 65%,但对于人体传送,成功率依旧是个未知数。
陆衍之心里苦笑,这哪是什么 “船票”,分明是张写着 “自愿去史前喂真菌” 的报名表,而且还没地方填 “对高温过敏”“不耐低氧” 的备注,连基本的 “个人诉求” 都无处安放。
他甚至能想象到,自己在二叠纪的高温环境下,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艰难地寻找水源和安全避难所的场景,而周围可能连一只活的昆虫都见不到,只有死寂的大地和偶尔喷发的火山。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二叠纪末期全球火山活动异常频繁,仅西伯利亚暗色岩省的火山喷发就持续了上百万年,喷出的岩浆覆盖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大小,大量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弥漫在空气中,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
更要命的是,这绝非躺着享福的差事,而是要把人类文明的小命扛在肩上。任务成功了,或许能在两亿五千万年前的时空里种颗 “时间种子”——
把人类的基因片段、技术图谱封存在特制的钛合金容器里。这些容器采用了基地最先进的材料技术,能抗 1500c高温和 500 兆帕压强,理论上能在地质层中保存数亿年,
即使经历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也能保持内部物质的稳定,为人类文明留下一线延续的可能。这种容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密闭技术,
结合了现代材料科学,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两亿年的地质变迁后,容器内部的基因样本仍能保持 90% 以上的完整性。
可一旦失败,连给后世留句 “我尽力了” 的机会都没有,比基地里那些存了十年、没人备份的旧数据硬盘还惨 ——
至少那些硬盘坏了还能当个镇纸用,外壳上的划痕还能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而他们若失败,只会在史前时代悄无声息地消失,
连一点存在过的痕迹都留不下,就像从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仿佛这场 “逆流方舟” 计划从未启动过。
“指挥官?”
身旁的副官小周轻轻戳了戳他的胳膊,声音细得跟蚊子似的。
了解小周的人都知道,这小子平时在演习里喊 “冲啊” 能震碎麦克风,声音穿透力极强,上次模拟对抗时,他的吼声甚至让敌方监听设备出现了杂音,是基地出了名的 “大嗓门”。
有次基地举办卡拉 oK 比赛,他一首《青藏高原》直接唱破了音响的高音单元,最后还得了个 “最佳破音奖”,成了基地里的笑谈。
可此刻,他却死死盯着陆衍之的通讯器,眼睛瞪得比监测仪上的红色警报灯还圆,瞳孔因震惊而放大。
手里端着的海鲜味泡面汤洒了半杯在裤腿上,温热的液体顺着裤管往下流,浸湿了他的袜子,他却浑然不觉,连嘴角残留的泡面油都忘了擦。
显然,他是被通讯器上旋转的金色烙印吓呆了,从未见过如此诡异又神奇的景象,那光芒与他之前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 “外星信号” 场景如出一辙,让他一时之间无法反应。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