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首页 >> 考古浮海记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通天法师我真的只是个守墓的啊异界第一横炼混沌祖龙诀龙魂传九天吞噬系统茅山升棺人张初九最佳女婿(林羽江颜)最新章节趁女帝受伤,忽悠她做老婆极道剑尊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第154章 收复群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一、太平舰的海底遗物与折返疑云

某年孟秋,南沙群岛太平岛西南海域,“海探九号”科考船的声呐屏幕上,一道异常的金属信号峰值骤然亮起,打破了深海的沉寂。程远团队的目标是探寻1946年林遵、姚汝钰率领舰队收复南海诸岛的水下遗迹——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收复行动,虽有明确史料记载,但三次折返、法国与菲律宾的觊觎、舰船损伤等细节背后,仍藏着诸多未解的谜团。

“声呐显示水下三十五米处有不规则金属堆积,范围约两百平方米,疑似舰船沉没遗存。”郑海峰操控着深水潜水器,屏幕上逐渐清晰的影像让众人屏息:锈蚀的舰炮、断裂的锚链、散落的弹药箱,还有一块带有“太平舰”字样的木质船牌,边缘虽已腐朽,但字迹仍能辨认,赫然指向当年收复南沙的旗舰“太平”号。

“太平舰是接收南沙的主力舰,史料记载它顺利返航广州,怎么会有残骸留在这儿?”林珊迅速翻阅《海军收复南沙群岛档案》复刻本,“难道是当年遭遇了未被记录的意外?还是说这只是舰船维修时丢弃的废弃物?”

首批打捞上岸的是一门美式76毫米舰炮,炮身布满海洋生物附着的痕迹,却依旧能看清“美国海军军械局1943年制”的铭文,炮管残留着明显的击发痕迹。“这是太平舰的副炮,”郑海峰用专业仪器测量着炮身,“炮身左侧有一处明显的碰撞凹陷,金属变形程度严重,不是正常航行或战斗造成的,更像是触礁或遭遇暗礁刮擦后的损伤。炮管内部的膛线磨损均匀,说明它在沉没前曾多次使用。”

在炮身附近,考古队发现了一个密封的金属弹药箱,箱体采用防锈钢材制作,虽已锈蚀,但内部仍保持干燥。箱内除了数枚未爆的高爆炮弹,还有一本残破的航海日志。日志主人是太平舰的航海长刘景修,记录时间集中在1946年11月至12月,字迹因海水浸泡有些模糊,但通过红外扫描技术,核心内容得以还原。

日志中写道:“十一月十九日,二航南沙,辰时起航,未及半日,飓风骤起,巨浪高逾丈余,舰船颠簸剧烈。中业舰左舷触礁,船底漏水,舰体倾斜三度,急抛锚抢修。太平舰前往救援时,舷侧遭水下暗礁刮擦,龙骨受损,海水渗入货舱,被迫折返榆林港……林总指挥召集核心军官议事,下令隐瞒舰船损伤实情,向上级仅报‘海况恶劣,无法前行’。”

“这段记载和正史完全不符!”林珊震惊道,“史料明确记载第二次折返是因为遭遇强飓风,却绝口未提中业舰触礁、太平舰受损的关键细节。”程远指尖抚过日志上的水渍,沉吟道:“这说明折返并非单纯的天气原因,舰船受损才是核心症结。当时法国军舰在西沙海域游弋,菲律宾也多次声称要将南沙部分岛礁纳入其国防范围,局势异常敏感。林遵若如实上报舰船损伤,不仅可能延误收复时机,还会给法、菲等国可乘之机,甚至可能被解读为‘中国海军实力不足’,进而引发更多领土觊觎。所以他才刻意隐瞒,用‘飓风’作为借口,既保全了舰队颜面,又为修复舰船争取了时间。”

日志中还提到一个关键细节:“返航途中,法国侦察机三度低空侦察,疑似标记我舰航线及损伤位置,林总指挥令舰载高射炮待命,严禁开火,仅以信号弹驱离。”考古队随后在同一海域的珊瑚礁缝隙中,展开了拉网式搜索,果然找到了一枚法国空军的航空侦察相机残骸。相机镜头上的编号与二战时期法国驻印度支那空军的装备编号一致,机身还残留着弹片划痕。

“这枚相机的坠落轨迹与太平舰返航路线吻合,”郑海峰分析道,“说明林遵舰队的行动一直被法国严密监视,法国对西沙、南沙的觊觎绝非空谈。三次折返看似被动,实则是林遵的高明策略——第一次折返是因飓风初至,舰船准备不足;第二次是因舰船受损,需紧急抢修;第三次则是在修复舰船、摸清法舰动向後,趁着飓风间隙突然出击,打了法、菲一个措手不及。”

在太平舰残骸的驾驶舱区域,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个防水铁皮盒,盒内装有一份加密电报底稿,内容为:“中业舰损伤已修复,法舰‘东京’号在西沙礁外游弋,菲方渔船在南沙海域活动频繁,建议分兵行动,姚副指挥率永兴、中建舰先行收复西沙,牵制法方注意力,我率太平、中业舰伺机南下南沙。”程远补充道:“这证明舰队的分兵行动并非提前规划,而是根据战场局势临时调整的战术,目的是分散列强注意力,确保收复行动万无一失。”

二、永兴岛的碑下秘藏与立碑反转

为印证舰队分兵后的行动细节,考古队转战西沙永兴岛——姚汝钰当年率领永兴、中建舰收复西沙的核心据点。永兴岛作为西沙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至今仍矗立着1946年收复时立下的“卫我南疆”纪念碑,这也是本次考古的重点目标。

在纪念碑遗址,考古队围绕碑基展开细致勘探。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在碑基下方一米处,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混凝土暗格,暗格尺寸约为50厘米x30厘米x20厘米,与纪念碑地基浑然一体,显然是立碑时特意预留的。

“小心清理周边土壤,避免损坏暗格结构!”程远指挥队员使用专业工具,缓慢剥离暗格上方的混凝土保护层。暗格内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盒身采用厚铁皮制作,表面涂有防锈漆,虽已锈蚀严重,但锁扣仍保持完好。

打开铁盒后,里面装有一份纸质文件、一枚铜质印章和一台老式发报机。文件是1946年11月24日的《西沙接收实况纪要》,由姚汝钰亲笔撰写,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字迹工整有力,详细记录了收复永兴岛的全过程:“廿四日凌晨三时,永兴、中建两舰抵武德岛(今永兴岛)礁环外一海里处抛锚,登岛部队分为侦察组、警戒组、施工组,乘汽艇登陆。登岛后发现法方遗留的石质界碑一块,刻有‘法属印度支那领土’字样,另有废弃营房三间,内有法军军装、武器及生活物资。遂拆除法方界碑,将其碎石混入纪念碑基座,以绝后患。驻岛法军已于三日前撤离,但留下多处暗哨及爆炸装置,经三昼夜清剿,排除炸弹五枚,俘获法军暗哨两名,方确保全岛安全。”

“这和史料记载的‘岛上无人’完全不符!”林珊震惊道,“正史说接收过程顺利,仅需搭建营房、修复设施,却隐瞒了清剿法军暗哨、拆除法方界碑的关键细节。”程远补充道:“姚汝钰刻意隐瞒此事,是为了避免引发外交冲突。当时法国刚在二战后重新占据越南,正试图通过‘继承殖民遗产’的方式染指西沙,若公开法军暗哨的存在,可能被法国曲解为‘中国主动挑衅法军’,进而引发军事冲突,影响整个南海诸岛的收复计划。所以他选择低调处理,只在内部纪要中记录实情。”

铜质印章上刻着“西沙接收专员之印”六个篆字,印文清晰,与广东省政府任命麦蕴瑜为接收专员的史料相互印证。而那台老式发报机,经鉴定是美国军用AN\/cR-6型发报机,机身刻有“永兴舰通信组”字样,发报机内还残留着一卷电报底稿,内容为:“法舰‘东京’号在礁外游弋,距离我舰约十海里,疑似监视我军行动,请求太平舰速来支援。目前登岛工作进展顺利,切勿暴露作战意图,以立碑升旗为首要任务,避免与法舰正面冲突。”

“这解释了为何姚汝钰要在廿九日才举行立碑仪式,”程远分析道,“登岛后不仅要清剿暗哨、拆除法方界碑,还要搭建营房、修复设施、架设电台,同时还要应对法舰的外部威胁,直到确认太平舰即将抵达、法舰无异动后,才正式举行宣示主权的仪式。史料中记载的‘五昼夜苦斗’,不仅是修建设施的体力消耗,更包括与法军的暗中对峙和心理博弈。”

在纪念碑附近的珊瑚礁滩,考古队还发现了一批法军遗留的武器,包括四支mAS-36步枪、两枚手榴弹和十余发信号弹,武器上的法国军工标志清晰可辨,枪身还残留着泥沙磨损的痕迹。“这些武器的锈蚀程度与收复时间吻合,”郑海峰说,“步枪的弹夹内还有未发射的子弹,说明法军暗哨是仓促撤离的,进一步证明当时永兴岛并非‘无主之地’,而是法军撤离后仍有残余势力活动,收复行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主权争夺战。”

三、中业舰的测绘图与命名秘辛

考古队随后前往南沙太平岛,探寻中业舰当年的活动遗迹。太平岛作为南沙群岛中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好的岛屿,是1946年收复南沙的核心据点,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收复纪念碑和部分营房遗址。

在太平岛的古码头遗址,考古队在地下两米处发现了一个木质储物箱,箱体由耐腐的铁力木制成,表面包裹着防潮的桐油布,虽已部分腐朽,但内部仍保存完好。箱内装有一套完整的测绘工具、一张手绘的南沙群岛地图,以及一本残破的《中业舰航海日志》。

测绘工具包括经纬仪、测距仪和罗盘,均为美国制造,与史料中“舰队装备由美国租借”的记载一致。手绘地图上,清晰标注着南沙各岛礁的位置、水深和地貌,部分岛礁旁用红笔标注着两个名称,例如黄山马峙旁写着“太平岛(原名黄山马峙)”,铁峙旁写着“中业岛(原名铁峙)”,南威岛旁写着“南威岛(原名斯普拉特利岛)”,地图右下角有郑资约的签名——他是当时内政部方域司的测绘专家,负责岛礁命名工作。

“地图上的命名痕迹很有意思,”林珊对比193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旧对照表中,太平岛名为‘黄山马峙’,中业岛名为‘铁峙’,而这份地图显示,新命名是在接收现场确定的,并且部分名称直接沿用了接收舰船的名字。”程远补充道:“这说明岛礁的重新命名并非提前规划,而是林遵、郑资约等人根据接收进程临时决定的。‘以舰命名’的方式,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收复行动的功臣舰船,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命名,强化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宣示,让岛礁名称成为主权归属的直观证据。”

《中业舰航海日志》的主人是测绘员张君然,他后来成为西沙群岛的第一任驻岛指挥官,日志中详细记录了收复太平岛的全过程:“十二月十二日辰时,中业舰率先抵达黄山马峙海域,抛锚后派出侦察艇登岛勘察。登岛后发现,岛上有菲律宾渔民搭建的临时棚屋三间,屋内悬挂着菲律宾国旗,墙角立有一块木质界牌,刻有‘菲律宾领土’字样。林总指挥下令拆除界牌,将菲律宾国旗焚毁,棚屋改建为驻岛营房,所有菲律宾渔民被劝离岛屿。”

“这又是一个被史料刻意隐瞒的细节!”林珊说,“正史中从未提及菲律宾在太平岛的活动,显然是为了避免与菲律宾产生外交摩擦。当时菲律宾刚独立不久,急于扩张领土,多次声称南沙群岛部分岛礁‘无主’,企图据为己有。”程远分析道:“林遵团队的这一举措,是对菲律宾觊觎行为的无声反击。他们没有使用武力驱逐,而是通过拆除界牌、焚毁国旗、劝离渔民的方式,既维护了主权,又没有激化矛盾,体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既符合当时中国的外交处境,又明确传递了‘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核心立场。”

日志中还提到“立碑时将中业舰的铜制舰徽嵌入碑体底部,以证主权归属”。考古队随后对太平岛的收复纪念碑进行了无损检测,使用地质雷达扫描后,果然在碑体内部约50厘米深处发现了一个金属构件,经三维成像技术还原,确认是中业舰的铜制舰徽,形状为圆形,中间刻有舰船编号和海军徽章。“这是林遵团队留下的‘隐藏证据’,”郑海峰说,“舰徽作为舰船的标志性物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嵌入纪念碑后,成为中国收复南沙的实物佐证。即便未来界碑受损或被破坏,只要舰徽存在,就能通过技术手段证明中国的主权归属,这体现了他们长远的战略眼光。”

在太平岛的驻岛营房遗址,考古队还发现了一批当年的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包括美式军用水壶、钢笔、纸张和测绘图纸。其中一张未完成的测绘图上,标注着南沙群岛的经纬度范围和周边海域的洋流走向,旁边还有林遵的亲笔批注:“此图需妥善保管,为后续划定南海疆界提供依据。”程远感慨道:“林遵团队不仅完成了收复任务,还为后续的主权维护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军事上的接收,更是地理上的测绘、法理上的固化,让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有了坚实的实物和数据支撑。”

四、榆林港的军备遗存与补给冲突

为探寻舰队三次折返的深层原因,考古队转战海南榆林港——当年林遵舰队的补给基地和休整港口。榆林港作为海南岛南部的优良深水港湾,是当时中国海军在南海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也是收复南海诸岛行动的后勤保障中心。

在榆林港的古军港遗址,考古队通过遥感探测技术,在地下三米处发现了一处隐藏的弹药库和物资储存坑。弹药库由混凝土浇筑而成,顶部覆盖着厚厚的钢板,虽已部分坍塌,但内部仍保存着大量军用物资。储存坑内则残留着大量压缩饼干包装、罐头盒、燃油桶和武器零件,为还原当年的补给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这些物资的生产日期多为1945年,部分罐头已经过期,”郑海峰对罐头盒进行鉴定后说,“更关键的是,我们发现部分燃油桶内的燃油纯度不达标,存在明显的掺水痕迹,燃油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水分含量高达30%,根本无法满足舰船发动机的使用要求。”

在弹药库的墙壁上,考古队发现了一批手写的补给清单和领用记录,清单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部分页面已经泛黄,但字迹仍清晰可辨。其中一份1946年11月的补给清单上,有多处涂改痕迹,备注栏写道:“燃油短缺,经上级批准,掺水三成应急,已告知林总指挥,恐影响舰船续航能力;压缩饼干及罐头部分已过期,士兵食用后已有三人出现腹泻症状,请求更换物资未果,仅收到止泻药物一批。”

“这才是舰队前两次折返的关键原因之一!”程远恍然大悟,“史料只强调海况恶劣,但补给物资的质量问题同样致命。过期的食物会导致士兵健康受损,影响战斗力;掺水的燃油会降低舰船的续航能力和机动性,在飓风频发的南海,这样的装备状态根本无法完成长途航行和收复任务。林遵第一次折返可能是对海况预估不足,第二次则是在发现物资问题后,不得不返航休整,否则强行南下只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补给清单的落款处,有海军总司令部和广东省政府的双重印章,这与史料中“收复行动由海军与地方政府协同完成”的记载一致,但清单旁的一封投诉信,揭示了双方在补给工作中的矛盾。投诉信由太平舰舰长麦士尧撰写,内容为:“广东省政府拨付的补给资金不足,物资采购以次充好,燃油掺水、食物过期等问题严重影响舰队备战。海军多次与省府交涉,请求追加资金、更换物资,均遭推诿,恐延误收复时机,恳请上级介入协调。”

“当时国民政府刚结束十四年抗战,财政极度困难,”林珊查阅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后分析道,“收复南海诸岛的预算被一再压缩,广东省政府作为地方部门,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只能通过‘以次充好’的方式勉强完成补给任务。海军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存在严重漏洞,资金不足导致补给质量下降,这也是林遵前两次折返的重要原因。他表面上以飓风为由返航,实则是为了争取更好的补给条件,同时修复受损的舰船,确保收复行动万无一失。”

在榆林港的军官宿舍遗址,考古队还发现了一本林遵的私人日记,日记用钢笔书写在笔记本上,记录了他在榆林港休整期间的所思所感。其中一篇写道:“法、菲觊觎南海已久,虎视眈眈,若我舰队补给不济、舰船受损,不仅无法收复群岛,反而会让列强有机可乘,使国家领土主权旁落。三次折返,虽遭上级非议、外界质疑,但为万全之策,宁缓勿急。国家领土,不容有失,唯有准备充分,方能一举成功,告慰国人。”

“这体现了林遵的战略远见和责任担当,”程远感慨道,“他没有被‘尽快收复”的政治压力裹挟,而是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宁愿承受折返的非议,也要确保舰队具备足够的战斗力和补给保障。正是这种谨慎与坚持,才最终避免了因准备不足而导致的主权旁落,确保了收复行动的圆满成功。”

考古队在榆林港还发现了一处废弃的舰船修理厂遗址,遗址内残留着当年的船坞、起重机和维修工具。通过对船坞底部的淤泥进行清理,发现了一批舰船维修记录,其中明确记载了“中业舰左舷船底修补”“太平舰龙骨加固”“更换受损螺旋桨”等工作,维修时间正是1946年11月下旬,与太平舰航海日志中“折返榆林港抢修”的记载完全吻合。

“维修记录显示,中业舰的触礁损伤比预想的更为严重,船底破洞面积达0.5平方米,若不及时修补,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航行。”郑海峰分析道,“太平舰的龙骨受损也影响了舰船的稳定性,在巨浪中容易发生倾覆风险。这些维修工作耗时近十天,这也解释了为何舰队第三次起航要推迟到12月初。”

在修理厂的废料堆中,考古队发现了一块带有“中业舰”标识的破损螺旋桨叶片,叶片上有明显的撞击痕迹,材质分析显示其为高强度黄铜,与美国租借舰船的装备标准一致。“这块螺旋桨叶片进一步证实了中业舰的受损情况,”程远说,“林遵在补给不足、舰船受损的双重困境下,依然坚持完成收复任务,这份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五、断续线的地图底稿与法理秘藏

考古队的最后一站是南京,前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探寻1948年《南海诸岛位置图》中“十一条断续线”的绘制真相。这道断续线不仅是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边界标识,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历史法理依据,其绘制过程背后,藏着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深远考量。

在档案馆的特藏部,程远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查阅了当年内政部方域司的相关档案,找到了郑资约当年的测绘底稿、《南海诸岛地名对照表》原件以及参与绘制人员的工作记录,这些珍贵的文献为还原断续线的绘制过程提供了关键依据。

郑资约的测绘底稿长约1.5米,宽约1米,用宣纸绘制而成,上面用红笔勾勒出南海诸岛的范围,线条断断续续,在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的关键岛礁处,标注着精确的经纬度和主权依据,包括“汉时称涨海崎头,属交趾刺史部”“唐时属岭南节度使,设巡海水师”“宋时列入广南西路版图,定期巡航”“元时设泉州等处市舶司,管理南海贸易”等历史记载。

底稿的空白处,郑资约写下了一段批注:“断续线绘制以历史航行路线、岛礁归属记载、渔民传统作业区域为核心依据,线内均为中国固有领土及管辖海域。线条断续,不划至他国海岸,既明确主权范围,又留有余地,避免与周边国家产生不必要的外交冲突,体现和平解决领土争端之意愿。”

“这解释了为何断续线是‘断续’而非‘连续’,”林珊仔细研读批注,“郑资约在绘制时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没有将线条划至他国领土附近,既明确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又展现了克制与理性,为后续的外交协商留下了空间。这种绘制方式,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兼顾了现实利益,体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

《南海诸岛地名对照表》原件中,详细记录了168个岛礁的中英文名称,其中很多名称沿用了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例如“涨海”“崎头”等,同时新增了以接收舰船、指挥官命名的岛礁,例如“永兴岛”“太平岛”“中业岛”“林遵礁”等。对照表的序言中写道:“本次命名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以收复行动为契机,对南海诸岛之名进行规范化、权威化整理,使每一个岛礁都有明确的主权归属依据,为国家扞卫领土主权提供坚实的法理支撑。”

在参与绘制人员的工作记录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段关键描述:“断续线的范围划定,参考了明清时期的《郑和航海图》《海国图志》等文献,结合了渔民的传统作业航线,以及林遵舰队收复时的实际测绘数据,确保每一段线条都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绘制完成后,曾征求外交部、国防部、海军总司令部等部门意见,经多次修改后最终定稿。”

程远补充道:“这说明断续线的绘制并非一人之功,而是集历史研究、实地测绘、多方协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凭空划定的,而是基于充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这也是国际社会长期承认中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重要原因。”

但反转很快出现。在档案馆的一份1947年外交部备忘录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段被涂抹的文字,经红外扫描还原后显示:“苏联对断续线范围提出疑问,认为部分岛礁靠近越南海岸,建议重新划定。中国政府回应称,断续线以内均为中国固有领土,有充分历史依据,苏联方面未再提出异议。”

“这说明当时国际社会对南海主权的认知存在分歧,”程远分析道,“苏联的疑问反映了部分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关注,而中国政府的坚定回应,体现了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林遵团队的收复行动和断续线的绘制,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分歧,通过实际控制和法理宣示,巩固中国的主权地位。备忘录中还提到,美国、英国对《南海诸岛位置图》无异议,法国虽有保留,但未提出正式抗议,这意味着断续线的绘制得到了当时主要大国的默认,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奠定了坚实的国际基础。”

在档案馆的另一份档案中,考古队还发现了1948年《南海诸岛位置图》的发行记录,记录显示该地图曾向国内外广泛发行,包括分发给各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以及公开出版发行,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主权主张的公开性和合法性。

六、东沙岛的接收残件与主权延续

为完整还原1946年收复南海诸岛的全过程,考古队前往东沙群岛的东沙岛,探寻东沙接收的相关遗迹。东沙群岛作为南海诸岛中最靠近大陆的群岛,是最早被收复的岛屿,但其接收过程在史料中记载较少,成为本次考古的重要补充。

在东沙岛的天后庙遗址附近,考古队发现了一处废弃的营房遗址,遗址内残留着当年的砖石地基、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在地基的砖石缝隙中,发现了一枚铜质徽章,徽章上刻有“东沙接收队”字样,背面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的字样,与东沙岛的接收时间一致。

“这枚徽章是东沙接收队的标识,”郑海峰鉴定后说,“它的发现证实了东沙岛接收行动的存在,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根据时间推断,东沙岛的接收应该是在林遵舰队南下之前完成的,由地方政府和海军共同组成的接收队负责,为后续西沙、南沙的收复奠定了基础。”

在营房遗址的地下,考古队发现了一个陶瓷储物罐,罐内装有一份残破的《东沙接收报告》和几枚银元。报告中写道:“东沙岛为日本侵占期间,被用作军事基地和渔业资源掠夺据点。接收队于十月十五日登岛,拆除日军遗留的军事设施,清理岛上垃圾,修复天后庙,设立主权碑。岛上现存渔民三十余人,均为广东、福建籍,已登记造册,协助驻岛人员开展工作。”

报告中还提到“东沙岛盛产鸟粪、珊瑚,渔业资源丰富,已设立资源管理站,禁止非法开采”,这与史料中“东沙岛是南海重要的资源产地”的记载相互印证。程远分析道:“东沙岛的接收不仅是主权宣示,还包括了资源管理和民生安置,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有效管辖,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占领。”

在东沙岛的主权碑遗址,考古队通过遥感探测,发现了一块深埋地下的石碑残件,残件上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立”“东沙群岛”等字样,与《东沙接收报告》中“设立主权碑”的记载一致。“这块石碑残件是东沙岛属于中国的直接实物证据,”林珊感慨道,“虽然石碑已破损,但残留的文字仍能证明中国对东沙岛的主权归属,它与永兴岛、太平岛的纪念碑一样,共同构成了中国收复南海诸岛的主权铁证。”

在东沙岛的渔民村落遗址,考古队还发现了一批当年渔民使用的渔具、生活用品和手写的航海日志。渔民的航海日志中,详细记录了前往西沙、南沙捕鱼的航线和岛礁名称,与林遵舰队的测绘图高度吻合,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渔民长期在南海诸岛从事生产活动,是南海诸岛的主人。

程远补充道:“东沙岛的考古发现,完善了1946年收复南海诸岛的历史链条。从东沙到西沙,再到南沙,中国政府的接收行动是全面、系统的,不仅包括军事占领和立碑升旗,还包括了行政管辖、资源管理和民生安置,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是完整的、有效的,具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七、收复群岛的考古回响与主权铁证

“收复南海诸岛——主权宣示与历史回响”国际考古特展在海口、南沙太平岛、西沙永兴岛、东沙岛同步举行。展厅内,太平舰的海底舰炮、永兴岛的碑下秘藏、中业舰的测绘地图、榆林港的补给清单、郑资约的断续线底稿、东沙岛的接收徽章等文物一一亮相,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场景复原,完整呈现了1946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收复行动,揭开了被史料隐瞒的诸多细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坚实证据。

程远在永兴岛展区的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考古发现证明,1946年林遵、姚汝钰率领舰队收复南海诸岛,并非一场简单的‘接收’,而是一场集军事、外交、法理、行政于一体的主权保卫战。他们面对飓风、舰船受损、补给不足、列强觊觎等多重困难,三次折返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通过‘实际控制、立碑升旗、命名测绘、法理宣示、行政管辖’的多重举措,成功收复了东沙、西沙、中沙、南沙诸岛,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无可争辩的主权。”

程远进一步阐述:“这场收复行动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收回了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更在于奠定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法理基础和行政管辖体系。林遵团队拆除法、菲遗留的界碑,将其碎石混入纪念碑基座;姚汝钰清剿法军暗哨,确保岛礁安全;郑资约绘制断续线地图,规范岛礁命名;接收队在东沙岛设立资源管理站,安置渔民,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铁证,证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实质性的、有效的。”

“考古发现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程远指着展厅内的太平舰舰炮,“这门受损的舰炮,见证了舰队在狂风巨浪中的坚韧;永兴岛碑下的法军武器,见证了主权争夺的激烈;断续线的测绘底稿,见证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智慧;东沙岛的接收徽章,见证了主权管辖的延续。这些文物告诉我们,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任何国家的觊觎和侵占都是非法、无效的。”

程远动情地说:“林遵、姚汝钰、郑资约等爱国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艰难险阻,用勇气和智慧扞卫了国家领土主权。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而不懈奋斗。在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历史真相,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辈的功绩,更是为了向世界宣告,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在视频致辞中评价:“中国考古人的发现,为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还原了1946年收复行动的真实历程,丰富了世界海洋主权历史的研究。这场收复行动,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为当代解决海洋领土争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尊重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

特展期间,程远团队发布了《1946年收复南海诸岛考古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考古发现与史料记载的异同,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爱国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收复行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进一步凝聚了维护南海主权的共识。许多参观展览的渔民表示:“我们祖祖辈辈在南海捕鱼,这些文物和历史证明了南海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会继续守护这片海域,传承先辈的爱国精神。”

展览闭幕后,程远站在太平岛的收复纪念碑前,望着蔚蓝的南海。七十多年前,林遵、姚汝钰率领舰队在这里立碑升旗,宣示主权;七十多年后,考古工作者通过一件件文物,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传承了爱国精神。海风吹拂着纪念碑上的“太平岛”三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扞卫主权的峥嵘岁月。

“海探九号”的汽笛声再次响起,下一站,他们将前往南海的曾母暗沙,探寻中国领土最南端的历史遗迹。程远知道,南海诸岛的考古探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每一次发现,都在为中国的南海主权增添坚实的实物证据。

《考古浮海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考古浮海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佬他命里缺我重生军婚:首长大人套路深杨辰秦惜在线阅读上门姐夫楚天舒乔诗媛宝贝乖乖,跟我回家医武天骄真千金直播算命,众妖鬼跪地求饶新婚夜,废物老公他站起来了四合院:别不信,我比禽兽还禽兽穿越自救修仙摊牌!我靠吃瓜称霸修仙界趁女帝受伤,忽悠她做老婆官之位开局天灵根:我能掠夺机缘各类男主短篇合集四合院:傻柱偷偷结婚,众禽傻眼诡仙族海贼:十二符咒,成为草帽团双皇苟在修真世界星宇晨龙
经典收藏万古不败剑神全民修仙:我批量培植高武大帝最强打工人,竟然是赌狗穿越星际之种田养神龙深海传说:季少家的美人鱼我真的只是一介凡体林风巅峰之路非正常世界的非正常生活前传我真的只是个守墓的啊闭嘴,你这学婊重生成废物,老婆却是大反派?农门辣女:带着千亿空间去逃荒从红尘凡妹到万域仙皇冥商行只待卿归来纨绔神医:尊上,你过来贝兰德传说开局获得封神榜怎么办恒界剑屠苍穹
最近更新放风筝也能穿越西幻:说好认真活,你咋是魅魔?我刚登基称帝!二战爆发了?疯批魔尊从草包到灭世女扮男装背景板帅翻修真界综影视之流殇斩妖除魔:我能吸收道行退婚夜,我躺平竟成天下第一幽魂重生:杀戮就能变强转生异世界贵族开局获得万能鉴定中世纪的传奇猎魔人高维降临:我在魔界搞事情伪造神话时代,我成了创世神异界灰区:与渎神者们的轮舞侠女闯江湖,遇上冷面庄主上交时空门,我带华夏开发异世界侦察兵携犬逃荒建桃源刀问天下反派:与其内耗,不如创死所有人沧溟帝尊:逆鳞战纪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