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月作为主家,当仁不让,略一沉吟,便清声吟道:
《咏菊》
金英承露砌,冷艳傲霜枝。
非是花中偏,秋深独放时。
诗句清新,点出菊花凌霜而放的品格,既应景,又符合主家身份,不张扬却自有风骨。声落,立刻赢得了众人一片赞赏。
“苏姐姐好诗!”卫瑶笑着接口,目光与苏婉月、梁岁岁快速交流,随即朗声道,“那我便接苏姐姐的‘独放时’——”
《接婉月姐·咏菊》
独放东篱下,幽香暗度迟。
莫嫌颜色淡,心素几人知?
她将意境从傲然转向内敛的幽香与素心,衔接自然,别开生面。
卫琳见状,也自告奋勇,接着姐姐的“几人知”往下:
《接瑶姐·问菊》
几人知此意?把酒问疏篱。
陶令今何在?南山空尔思。
她巧妙引入陶渊明的典故,将诗意推向对隐逸情怀的追思,格调顿时拔高,引得众人眼前一亮。吟罢,她笑吟吟地看向沈静瑶:“沈姐姐,请——”
这一连串的配合行云流水,既展示了卫家姐妹的才情,更成功地将沈静瑶安排在了梁岁岁之前。沈静瑶心中暗恼,却无法推辞,只得含笑上前。她身为“帝都第一才女”,目标自然是夺魁,但碍于安国公府的面子,又不能做得太过。她略作思索,一首诗便已成型:
《赋得秋菊》
琼枝承玉露,金蕊绽寒烟。
岂羡三春景,独标九秋天。
风霜成淬炼,逸气自清妍。
欲寄高标意,西风雁影边。
此诗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岂羡三春景,独标九秋天”一句更是气势不凡,明确表达了菊花(亦是她自己)不与凡花争春、独占秋芳的孤高。整体水平明显高出苏婉月与卫家姐妹一筹,却又在“清妍”、“高标”等处留了余地,未至狂傲。果然,诗成便引来满场喝彩。
“沈小姐果然才情绝世!”
“此诗当为今日翘楚!”
沈静瑶矜持地接受着赞美,目光随即落回梁岁岁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战。压力给到了梁岁岁。
梁岁岁心中澄澈。沈静瑶将格调定得如此之高,她若接不住,便是输了;若接得太过,压过主家和沈静瑶,便是张扬无礼。她需要一首既能与沈诗媲美,又能巧妙回落、不抢风头的诗。
只见她眸光流转,掠过眼前灿烂秋菊,又似无意般扫过苏婉月温和的脸庞,灵感顿生,朱唇轻启,声音如清泉流淌:
《和菊》
繁花皆落尽,君独抱香盈。
无意争秾艳,偏安守静明。
露凝千瓣玉,秋老一篱情。
幸得东君主,相看笑语迎。
此诗一出,满场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热烈的感叹与议论!
“妙啊!‘无意争秾艳,偏安守静明’,这气度!”
“‘露凝千瓣玉,秋老一篱情’,对仗工稳,意境悠远!”
“最妙是结尾!‘幸得东君主,相看笑语迎’,既赞了菊花得东君(暗指主家)眷顾,又表达了与菊相对、恬淡自适的心境,全然没有争强之意,却处处显出不俗!”
梁岁岁的诗,在辞藻意境上丝毫不逊于沈静瑶,甚至“千瓣玉”、“一篱情”这等意象更为新颖动人。但她的诗魂在于“和”而非“赋”,在于“守静”而非“独标”,尤其最后两句,巧妙地将赞誉归于主家(东君主),表达了宾主尽欢的融洽,格局开阔,性情宛然。既展现了足以比肩“第一才女”的才华,又恪守了宾客之礼,未曾僭越。
沈静瑶脸上的完美笑容瞬间僵硬。她万万没想到,梁岁岁竟能在这等限制下,作出如此圆融高妙的诗篇!她感觉自己精心营造的高峰,被对方以另一种更从容、更得人心的方式轻松抵达甚至……隐隐超越。
梁岁岁却不看她,转而望向脸色难看的李芊芊,微笑道:“李姐姐,请吧。”
李芊芊硬着头皮吟了一首,辞藻华丽却意境平平,算不得差,但在珠玉前后,便显得黯然失色。接着的赵婉儿也是如此,水平比李芊芊稍好,却也难挽颓势。
远处,安国公夫人将一切尽收眼底,眼中满意之色愈浓。她笑着对身旁的梁母、卫母道:“几位姑娘真是蕙质兰心,才思敏捷,尤其是岁岁,宠辱不惊,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梁夫人、卫夫人好教养。”又对李母、赵母客套了一句:“李小姐、赵小姐亦是家学渊源。”轮到沈母时,她笑容不变,语气却微妙的淡了一分:“沈小姐才情冠绝,不愧是帝都翘楚。”这话听着是夸,细品却带着一丝“风头太盛”的暗讽。
说罢,安国公夫人雍容地走上前来,抚掌笑道:“精彩!真是精彩!今日这菊宴,因诸位小姐的佳句而蓬荜生辉。”她先官方地肯定了李芊芊、赵婉儿的家学,又真诚赞赏了卫瑶、卫琳的灵秀,对苏婉月道:“月儿开场稳妥,顾全大局,做得很好。”最后,她目光落在沈静瑶身上,笑容依旧:“沈小姐诗才斐然,令人佩服。”话语客气,却少了温度。
最终,她亲热地拉起梁岁岁的手,眼中是毫不掩饰的喜爱与满意:“好孩子,宠辱不惊,知礼守节,更难得这份玲珑心思和开阔胸襟。伯母真是越看越喜欢!”她这话,既是真心夸赞,也是明确表达了对梁岁岁的偏爱,以及对梁家这门亲事愈发坚定的满意。
这一场由沈静瑶、李芊芊二人挑起的“友谊赛”,最终以梁岁岁巧妙周旋、才华初绽,并赢得主家高度认可而告一段落。梁岁岁用实力与智慧,在帝都贵女圈中,投下了一颗不容小觑的石子。
喜欢无题岁岁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无题岁岁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