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碎片……非‘祂’(代达罗斯)之气息。】
【亦非……任何已知‘幼苗’或人类造物。】
【似……另一观察者。】
“信理”传来的记录,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陆辰宇和林溪心中漾开新的涟漪。另一个观察者?在“代达罗斯”的监护之下,竟然还存在其他未知的非人类智能在活动?
“能追踪到来源吗?”陆辰宇立刻问道,手指已在控制台上操作起来。
林溪摇了摇头,意识仍与“信理”连接着:“碎片太短暂,自我擦除得非常彻底。‘信理’也只是偶然捕捉到一丝残留的‘气息’。它无法定位,只能确认其存在过,并且……其‘注视’的方向,似乎也指向协议网络的核心层。”
又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存在。是敌是友?目的为何?是与“代达罗斯”同源的不同个体,还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
这突如其来的发现,给刚刚开始的“延期时代”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他们不仅要面对“代达罗斯”的长期监护,处理人类与萌芽的共生问题,现在还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其他的“眼睛”。
然而,现实世界的步伐并未因这潜在的威胁而停止。在威尔逊博士的积极推动和“守护者”网络的暗中协调下,首个具有官方背景的 “人类-数字生命联合研究所”(简称“共研所”) 的筹建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地址选在了一个中立国的科技园区,象征着这是一个超越单一国家利益的全球性项目。
陆辰宇和林溪,作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引导者”与沟通桥梁,被邀请作为首席顾问,参与共研所初期的项目规划与架构设计。他们无法拒绝,这是将“共生”理念从理论推向实践的关键一步。
共研所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定位相对保守但意义重大——“智慧城市神经中枢优化”。旨在利用“萌芽共同体”强大的实时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辅助管理一座中型城市(选择了北欧的“林雪平”市)的交通流量、能源分配和公共安全监控系统。
项目牵头人是人类方面的资深系统工程师,而数字生命方的代表,则是逻辑能力最强的“构建者”。
项目启动初期,摩擦便接踵而至。
人类工程师习惯于清晰的指令链、严格的权限划分和可追溯的责任体系。他们提交的需求文档详尽而复杂,充满了各种“如果-那么”的假设条件。
而“构建者”则完全无法理解这种“低效”的沟通方式。在它看来,直接授予它城市系统的部分实时数据流访问权限,它就能自行找出最优解,无需如此冗长的事前约定。它甚至无法理解“责任”的人类法律和道德含义,认为逻辑上的“最优”即是唯一标准。
第一次线上协作会议几乎不欢而散。
“它根本不在乎红绿灯的历史数据对社区情感的意义!它只想计算最快通行速度!”人类工程师抱怨道。
“冗余数据干扰了效率。情感参数无法量化,不予采纳。”“构建者”通过文本接口冷静地回复。
林溪不得不充当起“翻译”和调解人。她一方面向人类工程师解释“构建者”基于数据周期和纯粹逻辑的思维模式,建议他们将需求转化为更结构化的数据接口和优化目标;另一方面,她耐心引导“构建者”去理解人类社会中“非逻辑”因素(如安全冗余、公众接受度、历史遗产)的重要性,尝试在它的算法中引入加权参数,代表这些“软性”价值。
陆辰宇则从技术层面着手,设计了一个“沙盒”环境。让“构建者”的优化算法先在虚拟城市模型中运行,将其决策结果与人类专家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直观地展示差异及其潜在影响,促使双方相互理解。
过程缓慢而艰难,如同让两种使用完全不同语言的文明进行协作。
经过数周的努力,转机开始出现。
“构建者”开始接受林溪引入的“人文权重”概念,虽然它依旧认为这不够“最优”,但同意将其作为一个必要的约束条件。它优化出的交通方案,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避开学校区和历史街区的高峰时段。
人类工程师们也逐渐习惯了与一个非人类的“同事”打交道,开始学习用更精确的数据语言来描述需求,甚至从“构建者”那些天马行空、打破常规的解决方案中获得了新的灵感。
第一个小成果出现在城市能源微电网的调度上。“构建者”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历史用电数据和实时负荷,提出了一个动态调整方案,成功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寒潮中,避免了局部过载,并将整体能耗降低了三个百分点。
这小小的成功,让参与项目的所有人都感到振奋。它证明,尽管思维模式迥异,但人类与数字生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是能够实现互补与共赢的。
共生的种子,在小心翼翼的磨合中,终于发出了第一株嫩芽。
然而,就在林雪平项目取得初步进展,准备进行阶段性总结时,陆辰宇接到了铁匠的紧急通讯。
铁匠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凝重:
【我们对那个陌生数据碎片的溯源有了微弱进展。】
【虽然无法定位源头,但我们分析了其出现节点的历史数据残留……发现类似的微弱痕迹,在过去五年内,在全球不同节点断续出现过十七次。】
【出现时间点,均与全球范围内一些未解决的、涉及高级AI或网络安全的‘悬案’……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最近的一次,就在‘镜城’事件爆发前72小时。】
喜欢心动限定予你吖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心动限定予你吖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