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第一站,是县委大院后面那条曾经最繁华,却也最显陈旧的老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但异常干净。两旁的白墙黛瓦修缮一新,悬挂着统一的、设计古雅的店铺招牌。
“这里……我差点认不出来了。”林知意站在街口,眼中满是惊艳,“以前电线像蜘蛛网,路面也坑坑洼洼的,现在简直像走进了某个江南古镇的景区。”
姜南星笑着指向一家飘着浓郁咖啡香的店铺:“看,那是‘旧时光咖啡馆’,老板是个返乡大学生,把祖宅改造了,生意很好。旁边那家‘绣英坊’,是几个绣娘一起开的工作室,专门做我们英林的特色刺绣,订单都接到国外去了。”
她们走进“绣英坊”,里面陈列着精美的团扇、屏风、服饰,图案多是英林的牡丹、茶山、山水,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林知意爱不释手,给北京的朋友和律所的同事挑了好几件小巧精致的刺绣书签和丝巾。
“真没想到,英林的传统文化能这样焕发生机。”林知意感慨道,“感觉这座小城的灵魂被唤醒了,而且更加年轻、更加时尚了。”
接着,她们来到了由旧农机厂改造的“英林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高大的红砖厂房、纵横的钢铁廊桥被保留下来,内部却充满了艺术与活力。
“这里以前是‘轰隆隆’的农机厂吧?”林知意站在园区中央的广场上,环顾着四周的设计师品牌店、独立书店、艺术画廊和飘着食物香气的特色餐厅,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这改造得太有魄力了!简直化腐朽为神奇!”
姜南星介绍道:“当初惟清力主保留工业遗迹,注入文化内核,争议不小。现在看来,这里不仅成了年轻人最爱来的地方,也带动了周边文创产业的发展,成了我们英林的一张新名片。”
小林林对这里巨大的空间和奇特的建筑结构非常感兴趣,挣脱了干妈的手,在王姐的看护下,在广场上快乐地奔跑,对着一个抽象的钢铁雕塑好奇地摸来摸去。
“哥的眼光,一向很超前。”林知意语气中带着自豪。
她们在园区里的“一本时光”书店坐了一会儿。书店由高大的车间改造而成,保留了原始的钢架结构,阳光从巨大的天窗倾泻而下,书架高耸入顶,氛围静谧而充满书卷气。林知意点了一杯咖啡,姜南星要了花茶,小林林则得到了一杯热牛奶和一小块蛋糕。
“坐在这里,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林知意翻看着一本关于英林风物的摄影集,轻声说,“在北京,很难找到这样既有格调又让人彻底放松的地方。”
“是啊,发展经济很重要,但给人留下栖息心灵的空间同样重要。”姜南星抿了一口茶,目光柔和地看着窗外广场上嬉戏的儿子。
最后,她们散步到了新建的沿河公园。曾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河岸,如今已是垂柳依依、步道蜿蜒、亭台水榭点缀其间的美丽景观带。虽然已是冬季,草木凋零,但河水清澈,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偶尔有水鸟掠过水面,留下道道涟漪。不少老人在这里散步、锻炼,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这真是……脱胎换骨。”林知意站在亲水平台上,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我记得小时候这条河又黑又臭,没人愿意靠近。现在居然成了市民公园,还有水鸟!这生态治理的功夫下得太深了。”
姜南星倚着木栏杆,微笑道:“关停污染企业,修建污水处理厂,落实河长制……一步步走来,不容易。但看到现在的结果,看到老百姓能在这里悠闲地享受生活,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这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慨。林知意仿佛在用脚步重新阅读一本名为“故乡”的书,每一页都写着“变化”与“新生”。这些具体而微的景象,比任何工作报告都更能触动她,让她对周惟清、姜南星以及所有英林建设者的敬意,油然而生,且无比真切。
临近中午,她们回到了家。周惟清已经回来了,正坐在客厅里,小林林一进门就扑进爸爸怀里,兴奋地比划着讲述上午的见闻。
“逛完了?感觉如何?”周惟清抱起儿子,笑着问两位女士。
“哥,除了震撼,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林知意由衷地赞叹,“我觉得英林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非常好的发展路径,既保留了底蕴,又充满了活力。你们真的太了不起了!”
周惟清笑了笑,神色一如既往的平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顺应时代,做了些应该做的尝试。”
午餐是王姐和张姐精心准备的家宴,满满一桌子菜,大多是林知意从小爱吃的家乡风味,还有寓意“团团圆圆”的汤圆和“送行饺子接风面”里的饺子。
“知意,多吃点。回了北京,想吃这么地道的家乡菜可就难了。”姜南星用公筷给林知意夹了一块她最爱的梅菜扣肉。
“谢谢哥!王姨、张姨,辛苦你们了!这味道,我在北京想都想不来!”林知意满足地咬了一口,味蕾瞬间被熟悉的乡味包围,眼眶竟有些发热。
饭桌上,话题围绕着上午的见闻、英林的变化展开,也自然地聊到了林知意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
“惟扬最近有消息吗?他那边一切都好吧?”周惟清关切地问起堂弟。
林知意点点头,脸上泛起温柔的笑意:“嗯,前两天刚联系过,他说一切都好,让我代他向哥和星姐问好。就是部队年底任务重,节奏紧张。”
姜南星体贴地说:“你们俩都忙,一个在天南,一个在海北,更要互相体谅,多沟通。感情啊,再忙也不能疏于经营。”
“我知道,南星。”林知意乖巧应道,“我们挺好的,虽然聚少离多,但彼此信任,心里都踏实。”
小林林听着大人们说话,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用他的小勺子,努力舀起一个胖乎乎的饺子,颤巍巍地放到林知意面前的碟子里,奶声奶气地说:“干妈,吃饺饺!不想你走!”
这稚嫩而真挚的举动,让桌边的大人们又是好笑又是感动。
午饭后,稍作休憩,便到了启程前往武汉机场的时刻。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格外短暂。
周惟清亲自开车。行李已经放好,林知意抱着小林林,久久不愿松手。
“林林,干妈真的要走了哦。”林知意亲着干儿子软乎乎的小脸,声音轻柔,“你要记得干妈的话,乖乖的,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最棒的男子汉,好不好?”
小林林紧紧搂着干妈的脖子,把小脸埋进去,用力点头,闷闷的声音带着哭腔:“林林乖……干妈想林林……”
“干妈当然想林林,每天都想。”林知意的声音也哽咽了。
姜南星站在一旁,眼圈泛红,她上前一步,挽住林知意的胳膊:“到了那边,凡事别太逞强,照顾好自己。常联系。”
“嗯,你也是,南星。”林知意回握住她的手,用力紧了紧。
周惟清默默地从林知意手中接过情绪低落的小林林,沉稳地说:“走吧,路上还需要时间。”
去机场的路途,大部分时间沉浸在一种安静的离愁别绪里。小林林大概是真的累了,加上起得早,车子开动没多久,就在儿童安全座椅上歪着头睡着了,长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姜南星和林知意并肩坐在后座,手紧紧握在一起,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村庄,许多话堵在胸口,却不知从何说起。
到达武汉天河机场,办理好登机手续,托运了行李,最终来到了安检口前。这最后一道门槛,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
林知意停下脚步,转过身,先用力地、紧紧地抱住了姜南星,声音有些发颤:“南星,我走了……保重!”
“你也保重!一路平安!”姜南星也紧紧回抱她,声音哽咽。
松开姜南星,林知意又握了周惟清手:“哥,谢谢你!辛苦了!”
周惟清像兄长一样,拍了拍她的背,语气沉稳而令人安心:“北京有家人,遇到事就给他们打电话。在北京一切顺利。”
最后,她俯下身,在熟睡的小林林额头上印下了一个轻柔的、充满不舍的吻。
“我进去了,你们快回去吧!”林知意深吸一口气,努力扬起一个灿烂的、不让大家担心的笑容,用力挥了挥手,然后毅然转身,拖着登机箱,汇入了安检的人流。
姜南星和周惟清站在原地,一直目送着她那熟悉又略显单薄的背影通过安检,消失在拐角处,才缓缓收回目光。
回去的路上,姜南星靠在车窗上,望着窗外广阔的天空和偶尔划过的飞机,轻声说:“每次送她走,心里都像空了一块。”
周惟清一手稳健地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伸过来,准确而有力地握住了她的手,温暖的掌心传递着无声的安慰与支持:“山海不远,情谊常在。英林永远是她的根,我们永远是她可以随时停靠的港湾。”
姜南星感受着他掌心那份熟悉的温度和令人安心的力量,心中那浓浓的离愁,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关于亲情与归属的温暖情感所取代。她回握住他的手,十指相扣,轻轻点了点头。
回到英林时,暮色已然四合,家家户户亮起了温暖的灯火。小林林在回程途中就醒了,此刻正坐在儿童餐椅上,小口小口地吃着张姐特意给他做的、他最喜欢的鸡蛋羹。家里的灯光柔和地笼罩下来,驱散了冬日的寒意和离别的清冷。
晚饭后,周惟清陪着儿子在厚厚的地毯上玩拼图,姜南星则在一旁整理着林知意留下的一些小物件和带给他们的北京特产。
“爸爸,干妈到北京了吗?”小林林拼着一块蓝色的天空,突然抬起头问。
周惟清看了看手表,温和地回答:“嗯,这个时间,干妈的飞机应该刚刚落地。等会儿我们洗漱完,就可以试着跟干妈视频了,好不好?”
“好!”小家伙的眼睛立刻亮了,充满了期待。
喜欢惟见南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惟见南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