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四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场家庭聚会刚刚在市中心一家酒店的包厢里结束。饭桌上,萧远听着一众亲戚对远航集团和他本人的恭维,只是微笑着点头,大部分时间,他的目光都落在坐在对面的父母身上。
父亲萧父穿着一件干净的衬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正饶有兴致地听一位远房表叔谈论着收藏字画的门道。母亲萧母则和几个相熟的阿姨凑在一起,讨论着下个月社区活动的安排,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看着父母精神矍铄的模样,萧远心中感到一阵久违的安宁。自从他事业有成,将父母从广西老家接到深圳,为他们提供了优渥的物质生活,他一度以为这就是尽孝的全部。他给他们买了大房子,请了保姆,满足了他们一切物质上的需求。但他也隐约感觉到,父母有时会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感,仿佛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圈子,那些曾经支撑他们前半生的价值感也随之消失了。
“阿远,发什么呆呢?”马婷婷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
萧远回过神,笑了笑:“没什么,看爸妈挺好的,我就放心了。”
聚会散场,萧父拒绝了萧远派车送他们回去的提议,说社区不远,想散散步。萧远便和马婷婷一同步行,送他们回到居住的那个环境清幽的老社区。
在社区活动中心门口,萧父指着里面灯火通明的教室,对萧远说:“远儿,我和你妈最近在这里报了些兴趣班,你要是得空,有空也来看看。”
萧远有些诧异,他知道父亲喜欢安静,母亲爱热闹,但没想到他们竟然会去上老年大学的课程。他印象中的老年大学,似乎还是电视里那种打太极、跳广场舞的地方。
“爸,您学什么?”萧远好奇地问。
“书法。”萧父挺了挺胸膛,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我们这个班的老师,是市书协退休的老先生,教得可好了。”
萧母在一旁补充道:“我报的是合唱团!叫‘银发合唱团’,都是些爱唱歌的老伙计,每周三、五排练,下个月社区汇演,我们还要上台表演呢!”
看着父母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光彩,萧远心中一动。这似乎就是他一直在寻找,却未曾真正理解的“安享晚年”。
……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萧远处理完手头紧急的公务,想起了父亲的书法课。他驱车来到社区老年大学。
这是一栋老旧的居民楼改造而成的建筑,充满了生活气息。走廊里挂着学员们的书画作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他推开一间教室的门,一股熟悉的、混杂着旧木头和纸张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教室里坐满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正襟危坐,手握毛笔,在宣纸上专注地书写着。讲台上,一位头发斑白、气质儒雅的老先生正在示范笔法。
萧远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前排的萧父。
此刻的父亲,与平日里那个略显严肃的退休老人判若两人。他穿着一身中式盘扣对襟衫,神情专注而虔诚,一手按纸,一手运笔。阳光透过窗户,在他银白色的发丝和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斑。他笔下的“厚德载物”四个大字,结构严谨,笔力遒劲,一气呵成。
周围的学员们投来赞许的目光,一位王大爷悄声对身边的人说:“老萧头这字,又有长进了,看来下了不少功夫。”
萧父听到议论,有些不好意思地抬起头,恰好与萧远的目光相遇。他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了一个有些腼腆的笑容,就像小时候萧远考了好成绩,他表扬时那种慈祥的笑容。
课程结束后,萧父看到萧远,高兴地迎了上来。
“你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萧父一边收拾笔墨,一边高兴地说。
“路过,就进来看看。”萧远拿起父亲写好的字,细细端详,“爸,您这字写得真好。”
“瞎练的,瞎练的。”萧父嘴上谦虚着,眼神里却满是自豪,“我们老师说了,我这属于有童子功底子,稍加指点,进步就快。”
在回家的路上,萧父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他聊起班里的同学,聊起那位书法老师,聊起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他说,年轻时忙着工作,忙着养家,总觉得书法是文人骚客的闲情逸致,离自己很远。现在老了,反而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感受笔墨纸砚间的乐趣。这是一种沉淀,一种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萧远默默地听着,心中百感交集。他一直以为,给父母富足的生活就是孝顺。但现在他才明白,父母需要的,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一种能够继续发光发热的平台,一种归属于集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晚上,一家人坐在阳台上纳凉。萧母也加入了谈话。
“我们‘银发合唱团’啊,最近在排一首老歌,叫《歌唱祖国》。”萧母兴致勃勃地说,“我跟你说,我们团长,以前是市歌舞团的,水平高着呢!我现在每天在家都哼着调子,感觉自己又年轻了二十岁!”
萧远看着父母在月光下神采奕奕的脸庞,忽然想起了集团内刊的编辑正在跟他约稿,希望他能写一篇关于企业管理心得的文章。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萌生。
“爸,妈,”萧远忽然开口,“你们的事迹,很了不起。”
“我们有什么事迹?”萧父不解。
“你们的晚年生活,就是最好的事迹。”萧远认真地说道,“你们没有沉迷于打麻将,没有天天念叨着子女,而是积极地去学习新东西,去融入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值得很多人学习。”
萧父和萧母愣住了。
第二天,萧远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父母的“第二青春”,是企业最温暖的注脚》。文章里,他没有写自己的商业帝国,也没有写自己的财富传奇,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母在老年大学和合唱团里焕发新生的故事。
他在文中写道:“一个企业的温度,不该只用员工的满意度来衡量,更要看它如何对待员工的家人,如何让他们的父母也能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活出精彩的‘第二春’。父母安享晚年,子女方能安心奋斗。这份双向的奔赴,才是一个幸福社会的基石。”
文章被刊登在集团内刊的显着位置,并配上了一张萧父挥毫泼墨、萧母引吭高歌的合影。
文章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员工,尤其是那些家在外地的员工,纷纷转载,甚至在评论区留言,讲述自己父母的类似经历。有人说,看完文章,第一时间就给家里打了电话,鼓励父母去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有人说,公司如果能多组织一些家属开放日,让父母们也能走进子女工作的地方看看,那该多好。
马婷婷将网上的反响截图给萧远看,笑着说:“你这篇稿子,比任何商业分析都更能凝聚人心。”
萧远看着屏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篇文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目的。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公司、员工和他们的家庭,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关爱老人的价值观。
他抬头望向窗外,万家灯火璀璨。他想起了父亲在宣纸上书写的墨迹,想起了母亲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而自己,一个创造了庞大商业帝国的企业家,又该如何定义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或许,正如父母所展现的那样,真正的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热爱的事业,都能活出自己的光彩。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能让它的存在,成为点亮万千家庭幸福的那一束光。
他轻轻握住身边马婷婷的手,两人的目光交汇,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感悟。
这份源于家庭的温暖,将化作他继续前行的力量,让他的商业帝国,不仅有坚不可摧的铠甲,更有温暖人心的内核。
喜欢系统首富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系统首富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