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白袍初试,生死震撼
清晨七点,汉城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部大楼已经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清冽气味,混合着清晨的微凉。走廊里,医护人员步履匆匆,推着药品车、病历夹,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银珠和同组的几位三年级医学生,穿着崭新的、略显宽大的白大褂,胸前别着醒目的“见习医学生”标识牌,有些紧张又充满期待地站在内科第三病区的护士站前,等待着带教医生的安排。
这是他们医学院生涯中,第一次正式的临床见习。对于银珠来说,尽管她拥有超越年龄的理性和前世(上官银珠)的记忆碎片,但真正穿上这身白袍,踏入弥漫着病痛与希望气息的医院核心区域,直面真实的患者,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书本上冰冷的解剖图、复杂的生理公式、抽象的病理描述,即将与眼前一个个鲜活、痛苦、焦虑的生命个体联系起来。
“同学们,早上好。”一位看起来三十五六岁、戴着金丝边眼镜、神情严肃但目光锐利的男医生走了过来,他是今天负责带教他们的主治医师,姓金。“我是金成洙医生,接下来一周,由我带领大家在第三病区进行内科见习。首先,记住你们白大褂的意义。它代表着责任,也要求你们遵守医院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尊重患者隐私,保持专业态度,勤学好问,但切记,没有我的允许,绝对不可以对患者进行任何独立操作。明白吗?”
“明白,金医生!”几位学生齐声回答,声音里带着敬畏。
“好。现在,跟我开始查房。”金医生言简意赅,转身走向病房走廊。学生们赶紧跟上,银珠走在队伍中间,努力让自己的步伐显得沉稳。
推开第一间病房的门,一股混合着药味和虚弱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病房里有三张病床。金医生走到靠窗的第一张床前,床位上是一位面色蜡黄、腹部膨隆、眼神黯淡的中年男性患者。床头卡上写着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
“李先生,早上好,感觉怎么样?昨晚睡眠好吗?”金医生的语气变得温和了许多。
患者有气无力地摇了摇头,声音嘶哑:“医生……还是胀,喘气也费劲……没怎么睡好。”
金医生仔细查看了患者的眼睑(检查有无黄疸),轻轻按压了他的腹部(检查腹水情况),又听了听心肺。“腹水还是比较多,今天会再给你安排利尿治疗,帮助减轻负担。要坚持,慢慢会好转的。”他一边在病历上记录,一边对学生们低声讲解,“肝硬化晚期,门脉高压导致腹水、消化道出血风险增高。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支持,延缓并发症。预后……通常不乐观。”最后那句话,他声音压得很低,但银珠听得清清楚楚。她看着那位李先生空洞而痛苦的眼神,心中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感受到疾病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书本上“肝硬化”三个字背后,是这样一个被病痛折磨的、具体的“人”。
接着是第二位患者,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老年女性。她靠在摇高的床头上,呼吸急促,嘴唇有些发绀,每一次吸气都显得异常费力,伴随着明显的哮鸣音。她看到医生和学生进来,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因为呼吸困难而显得更加痛苦。
“朴哈莫尼,今天气喘得厉害吗?用喷雾剂了吗?”金医生关切地问。
老人费力地点点头,指了指床头的吸入器,却说不出完整的话。
金医生示意学生轮流用听诊器听一下患者的肺部。轮到银珠时,她小心地将听诊器头贴在老人瘦弱的背部,耳边立刻传来那种如同破风箱般、充满痰鸣和哮鸣的呼吸音。这是copd典型的体征,但亲耳听到、感受到老人每一次呼吸的挣扎,远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具冲击力。她看到老人因缺氧而微微发紫的指甲,和眼中对顺畅呼吸的渴望,一种混合着同情与无助的感觉在她心中蔓延。
查房继续进行。他们见到了因糖尿病足部溃烂面临截肢风险而默默流泪的中年妇女;见到了患有晚期胃癌、骨瘦如柴却依然努力配合治疗、眼神中仍有一丝求生渴望的老爷爷……每一个病房,每一张病床,都上演着与病魔抗争的真实故事。银珠之前所有的理论知识,在此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现实。她努力保持着表面的镇定,认真记录着金医生的讲解和患者的症状,但内心却如同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波澜起伏。
上午十点左右,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推车声打破了病区的相对平静。护士站传来紧急呼叫:“金医生!急诊刚送上来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紧急会诊!”
金医生脸色一凝,立刻对学生们说:“你们跟我来,但保持距离,注意观察,不要妨碍抢救!”说完,他快步冲向指定的抢救室。
银珠和同学们紧跟其后。抢救室里气氛紧张,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性患者躺在病床上,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双手紧紧捂住胸口,表情极度痛苦,发出断断续续的呻吟。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着异常的心律和明显的St段抬高。护士们正在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连接监护设备。
“患者男性,52岁,突发胸痛一小时入院,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梗!”急诊送来的医生快速汇报病情。
“立刻准备溶栓治疗!联系心内科会诊,准备必要时进行介入手术!”金医生果断下令,声音沉稳而有力。他亲自检查患者,快速下达一系列医嘱。
银珠站在抢救室门口允许的最近距离,屏息凝神地看着这一切。她看到医护人员训练有素、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看到患者脸上极度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也看到随后赶来的患者家属——一位看起来是妻子的中年妇女,瘫软在抢救室外,泪流满面,双手合十,不停地祈祷,那种绝望与期盼交织的眼神,深深刺痛了银珠的心。
这就是生死一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病例分析,而是活生生的、瞬息万变的战场。医生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操作,都直接关系到一条生命的存续,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被迅速转运至心脏导管室进行进一步介入治疗。金医生这才稍稍松了口气,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转过身,看到一群面色凝重、显然被震撼到的见习生。
“看到了吗?”金医生的声音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严肃,“这就是医生的工作。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冷静的判断、快速的决策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我们是在和死神抢人。”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最后在银珠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注意到了她虽然受到震撼但依旧努力保持专注和思考的神情。
“今天上午的见习到此为止。下午回学校,有病例讨论课。现在,解散。”金医生说完,便匆匆离开,去处理后续事宜。
银珠和同学们默默地走出抢救区,气氛有些沉闷。回到更衣室,脱下白大褂,那消毒水的味道似乎已经浸入衣服纤维,也浸入了她的感知。
走出医院大门,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神色匆匆,一切如常。但银珠却感觉,这个世界似乎与几个小时前她走进医院时,有了一些不同。她的耳边仿佛还回响着监护仪的警报声、患者的呻吟、家属的哭泣,还有金医生沉稳果断的命令。
她没有立刻回学校或公寓,而是走到了医院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找了一张长椅坐下。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和沉淀这半天的所见所感。
那种直面病痛与生死带来的巨大震撼,依旧在她心中激荡。有对生命脆弱的悲悯,有对疾病无情的敬畏,有对医生职业沉重责任的初步认知,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想要做点什么来对抗这种痛苦和死亡的强烈冲动。奶奶那句“要做个有用的人”的期望,在此刻有了无比具体和沉重的分量。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随身的背包,拿出了那个带锁的日记本。笔尖落在纸上,带着微微的颤抖,却异常坚定:
“10月25日,晴转多云,心境:震撼,沉重,然信念愈坚。
今日,白袍加身,初入临床。半日见习,所见所闻,冲击之大,远超想象。
内科病房,肝硬化患者腹水胀痛之煎熬,copd老人呼吸艰难之挣扎,糖尿病足面临截肢之绝望,胃癌晚期形销骨立仍存之渴望……书本知识,瞬间化为鲜活生命之痛楚,沉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然最震撼者,乃急性心梗抢救之现场。监护仪警报刺耳,患者面色死灰,家属泪如雨下,医护人员与死神争分夺秒……生死一线,如此真切,如此残酷。金医生沉稳指挥,力挽狂澜之身影,深印脑海。
方知医者二字,重逾千钧。非仅熟读典籍,更需临危不乱之胆识,果断决策之魄力,与承载生命嘱托之强大内心。昔日于书斋中之踌躇满志,今日方觉其幼稚。
然,于此沉重与震撼之中,非生畏惧退缩之意,反激起更强烈之信念。见患者之痛,家属之盼,更觉自身所学之微不足道,亟待精进。救死扶伤,非虚言,乃践诺。奶奶‘做有用的人’之期望,于此情此景下,含义深刻,直击心灵。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然今日之震撼,如淬火之锤,锤炼我心。愿以此为契机,更刻苦钻研,锤炼技艺,强大内心,不负此身白袍,不负生命之托。
医路艰难,吾心愈坚。”
合上日记,银珠抬起头,望向远处医院高耸的楼宇。阳光洒在她脸上,她的眼神不再有初入医院时的些许迷茫和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过洗礼后的、更加清晰和坚定的光芒。第一次临床见习的震撼,如同一场灵魂的淬炼,让她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也让她未来的道路,变得更加清晰和义无反顾。
(第九十八章 完)
喜欢韩娱银珠:逆袭医路,重塑家门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韩娱银珠:逆袭医路,重塑家门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