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大清顺治二年,大西大顺二年;大顺永昌二年,
五月二十二,下午,芜湖龙船之上 !
“皇爷,不好了,祸事了,
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等人见追击的清军势大,已经率领麾下兵马尽数投降了清军,现正率军冲击龙舟而来……”
原福王府皮匠,因救驾之功升任侍卫统领的常应俊,一脸焦急的跑进龙船,朝上首的朱由崧禀告道!
站于船头夹板边,正遥望南京方向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闻听兵变,不禁大惊失色,身体不受控制的左右摇晃,
旁边17岁的太子朱慈熚,唯恐父皇栽倒于地,跌入湖中,惊呼一声,
“父皇,小心!”
立刻向前一步,想要扶住因惊吓过度而摇摇欲坠的朱由崧,
奈何力量不足,扑通一声,竟然被摇摇欲坠,且身宽体胖的父皇朱由崧一碰,从二层龙船之上跌入湖中!
“太子入水了,快救人!”
“快救人!”
……
听到皇爷朱由崧的的呼救,在二层龙船上护卫的20多名侍卫和侍卫统领常应俊,立刻跳去湖中救人!
因湖水湍急,加上龙船急于奔命,
不足一刻钟,南明弘光太子朱慈熚,连同救援的20多名原福王府侍卫和侍卫统领常应俊,不知所踪!
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主力攻破京师,
大明中枢覆灭,明朝在黄河以北的统治宣告结束。
京师破城后,崇祯帝在绝望中于煤山自缢殉国!
其仅存的三个皇子: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都被大顺农民军所获,大明皇统的传承被人为打断。
而就在崇祯帝殉国的前一天,即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
寓居淮安舟船上的福王朱由崧等藩王也终于得以上岸居住,其中福王被接到淮安当地士绅杜光绍的别墅中。
三月二十九,京师被攻破、崇祯帝自缢殉国的消息传到了包括淮安府在内的江南各地,江南文武官员、宗室诸藩、军民百姓,都得知了这个有如晴天霹雳般的噩耗。
虽然大明皇帝已经殉国,包括皇太子在内的皇子们也已落入农民军之手,皇室大宗传承断绝,大明北方断绝!
但大明宗藩诸多,且还保有南方半壁江山,和百万大军!
而藩王其中不乏宗室近支成员,
因此,南方文武官员还是可以依照当年太祖皇帝所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的内容,按制度挑选合适者承袭皇位,延续大明!
因此,控制着两淮、湖广、两广、浙闽、云贵等广大区域的明朝南方势力代表——留都南京应天府内的勋臣、南京守备及南京六部官员,决定按照祖制,在宗室近支藩王中,选取合适者承袭皇位,以延续国祚,从而对抗占据北方的大顺农民军。
当时,崇祯帝一系皇族中,崇祯帝本人自缢殉国,皇太子兄弟三人则被大顺农民军所控制,自然不可能南下继位。
崇祯帝皇兄天启帝也无子留存,虽有三子,但皆已早夭,因而才由崇祯帝这个皇弟继位。
至此,崇祯帝、天启帝之父,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位下再没有了可以继位的人选。
南京的勋臣、辅臣们,只能从泰昌帝的兄弟、万历帝的皇子们、以及他们的后裔中,去挑选符合祖训中所规定条件的继位之人,承袭大统,
而此时泰昌帝的兄弟、万历帝的皇子中,长大成人、得以封藩的只有万历帝第三子福王朱常洵(已经去世、即福忠王)、第五子瑞王朱常浩(在世)、第六子惠王朱常润(在世)、第七子桂王朱常瀛(在世)。
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原则,
在泰昌帝一系后裔或早夭、或陷于“流寇”,都不具备继位的条件下,南京诸臣们就该按照伦序原则,
以泰昌帝之下、万历帝最长的皇子、福忠王一系后裔来承袭大统(泰昌帝是万历帝长子、福忠王是第三子,而万历帝次子朱常溆早夭无后),
也就是以福王朱由崧继位。
这个原则,当年在万历帝的皇祖、明世宗嘉靖帝以“兴世子”身份入继大统、承袭驾崩且无后的堂兄正德帝所留下的皇位时,就已经实施过了。
并且,当时在世的万历帝诸皇子(福忠王诸弟、福王朱由崧诸叔),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距离南京应天府很远!
其中瑞王在重庆、惠王在衡州、桂王在梧州,即使被选为新帝,也很难立即前来继位,从而会影响之后的政局稳定。
加之瑞王、惠王、桂王都是崇祯帝的叔父,按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原则,他们也不能以叔父的身份来承袭侄子的皇位,除非崇祯帝再也没有其他同辈近支兄弟了,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即使身为万历帝的皇子,瑞王、惠王、桂王三人也不具备此时继承皇位的优先权。
正因如此,所以在崇祯帝殉国、皇太子兄弟陷敌、南京诸臣急需拥立新君以承袭皇统、保持江南半壁稳定之时,
身处南京附近(淮安府距离南京很近)、又是崇祯帝伦序最近的堂兄、福王朱由崧,无疑确实是《皇明祖训》中所规定的条件下,最适合继位的宗室近支成员,
福王是万历帝皇孙、其父福忠王是泰昌帝最长的成年弟弟,按照皇统承袭顺位,
福王朱由崧,当为伦序第一人。
加之又有江北四镇——徐州高杰、滁州黄得功、寿州刘良佐、淮安刘泽清,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鼎力支持!
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十五,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弘光元年”,
“南明”的历史,也由此开端。
福王朱由崧,即南明第一代皇帝——弘光帝。
弘光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在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加封自己生母邹氏为太后,长子朱慈熚为太子!
同时,为了打击政敌、消除威胁,先后发动了“大悲案”、“南太子案”、“童妃案”等“南渡三案”,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己的统治,但这些内斗也使得本来就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弘光朝廷更加衰落,君臣之间离心离德、普通民众对弘光朝廷的正统地位不再信任。
也让南明弘光朝堂的内斗达到了新的高潮。
因为党争失败,东林党人便向武昌镇将、宁南侯左良玉传信,说动左良玉以“太子密诏”为依据,号称“救太子、诛奸臣”,发兵从武昌顺流而下、威逼南京。
面对左良玉的叛乱行动,弘光帝调动亲信的江北四镇出兵征讨,而四镇被调兵后,他们所驻军的两淮一线出现了兵力不足、防守不力的局面。
此时已经大举入关的清朝,则迅速抓住南明军队内讧、两淮一线防守空虚的机会,大举发兵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清军连续攻破了防守空虚的徐州、归德、颍州、太和、泗州,渡过了淮河,直抵扬州。
南明弘光元年,即大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二十五,
被排挤出朝、以督师名义驻守扬州的史可法,在清军攻破扬州的战役中被俘、不屈而死,南京的重要屏障扬州陷落。
随后,清军在五月初八,从瓜洲渡过长江,攻克了京口、镇江,兵围南京城。
同年五月十一,南明弘光帝在心惊胆战、一筹莫展中,抛弃文武百官、后宫嫔妃、满城百姓,
仅带领太子朱慈熚,在侍卫统领常应俊等五十侍卫保护下,骑马从通济门逃出城,向太平府、芜湖府方向逃奔,投奔芜湖守将、靖国公黄得功以求庇护。
而得知消息的内阁首辅马士英,则护送着邹太后逃往杭州。
同年五月十五,在滂沱的大雨中,以钱谦益为首的南明南京文武百官,开城门向围城的清军统帅、豫亲王多铎投降,
清军正式进入南明统治中心南京城。
同年五月二十二,清军追击弘光帝而至,
黄得功为了保卫逃到自己军营中的弘光帝,不顾手臂有重伤,依旧率全军出击,和清军拼死作战。
然清军势大,明军不能抵挡、纷纷溃逃。身受重伤的黄得功抵挡不住,又不愿意投降清军,于是在乱军中自刎而死。
黄得功自尽后,他的手下总兵田雄、马得功等人早就对南明弘光小朝廷失去了信心,
于是,当天下午发动兵变,想要抓住弘光帝,以献给追击的清军,换取富贵。
不曾想行动之际,被外面护卫的侍卫统领常应俊所察觉!
事出重大,常应俊第一时间跑进龙舟护驾,以致南明弘光太子朱慈熚,
被惊吓过度的弘光帝撞入芜湖湖水之中,不知所踪!!
注:因朱慈熚的“熚”字,打不出来,故用“璧”代替,
从下章开始,
朱慈璧即朱慈熚!
喜欢挽天倾之南明复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挽天倾之南明复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