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四周是大片庄稼地,种着豆子和红薯。天旱得真够呛!
不少庄稼的老叶子都焦黄了,绿叶也卷成了小麻花。
村里人土话说:“老天爷旱得,叶子都快拧成绳绳喽!”
地里还有庄稼汉顶着毒日头锄地,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滚,砸进干裂的土里,后背衣裳洇湿了一大片。
他们弯着腰,一锄一锄地,跟老天爷抢墒情,就盼着最后这点时节能多收成个一星半点。
黑娃心里直犯嘀咕:“狗热的天气!”暗地里也替他们使劲儿。
他抱着陶罐,走进菜子村土围子的门洞,顺着村道往里溜达。
前面就是村里的“信息交流中心”,一个小广场,边上有棵老槐树,几位老人正围坐着唠嗑。
走过去,挨个儿打了招呼。
有人笑着打趣:“黑娃,这是给你茂才叔捎啥好嚼谷呀?”
黑娃腼腆地笑笑,点点头,没多言语,脚底抹油似的朝茂才叔家走。
他可知道这几位老人家最爱打听事儿,要是停下搭话,那可就黏住了。
快到茂才叔家门口,碰上了儿时玩伴贺金升。
他扛着把锄头,瞧见黑娃抱着罐子,三步并作两步蹿到跟前,咧嘴一笑,拍着黑娃的肩膀:“你个灰圪泡,这是给茂才叔送甚‘宝贝疙瘩’?”
黑娃笑笑:“逮了只兔子,炖了给才叔和婶子尝尝。”
金升哈哈一笑,冲他竖了个大拇哥,说他大(爹)在地里等着锄头用,脚不沾地地走了。
听老人说,贺金升爷爷辈是从陕北下来的,托人买了几亩地,就在村里扎了根,他的口音里多少带着点陕北味。
村里人都说贺家有蒙古人的血统,金升那身子骨就壮实得像头牛犊子,性子也带着股野劲儿。
说话做事直来直去,跟黑娃是光屁股玩大的交情,俩人配合起来那叫一个默契。
在黑娃艰难的时候,金升也没少帮他,经常拿个馒头或蒸红薯的塞给他。
他决定搬到东沟时,帮他一起挖土窑洞,怕他害怕,还陪着他在土窑洞睡了一段时间。
来到茂才叔院门口,他刚要推门,门“吱呀”一声开了,茂才叔笑眯眯探出头:“听见你跟金升在外头说话,快进来,你婶子面都擀好啦!”
茂才叔家院子不大,住的也是窑洞,可不是土窑,是在平地上用砖砌的窑洞,利用拱桥的承压原理,两边用土夯墙撑着,窑顶再覆上土压上。
这是咱渭北澂城一带特有的地上砖窑洞,和土窑洞一样,也是冬暖夏凉,夏天不闷,冬天不冻。
这砖窑洞,可是茂才叔几辈人攒下的家业。
进了窑洞,敞着门又有窗户,里头亮堂堂的。一进门,大土炕边摆着张杂木小炕桌,桌上放着一小碟凉拌青辣子、一碟咸盐,还有几瓣蒜。
这就是咱渭北吃面的老搭档,至于油泼辣子面条,一般穷苦人家,油金贵,吃得少。
茂才的娘盘腿坐在炕上,见黑娃进来,笑着招呼:“黑娃来啦,快上炕!”
黑娃赶紧笑着喊了声:“婆!”(渭北人把奶奶叫婆)
又跟窑洞后头正下面条的婶子打招呼。婶子笑盈盈地说:“黑娃来得正好,面立马出锅!”
黑娃把陶罐放在炕桌边,坐到炕沿上。茂才叔揭开陶罐盖,一股香气直往鼻子里钻,笑着问:“啥好东西?”
黑娃说是逮了只兔子,晌午炖的,带过来添个肉菜。
茂才叔拍拍黑娃肩膀:“你这娃,实在,有心!”
说着端起陶罐,走到窑洞后头找了个陶盆,把兔肉带汤一股脑倒出来摆到炕桌上。又出院门扯着嗓子喊他两个娃回来吃饭。
眨巴眼工夫,婶子把面下好了,茂才叔的两个小子也像小旋风似的刮了回来,一个七岁,一个五岁,正是上墙爬树淘气的年纪。
婶子给茂才娘和黑娃捞的是干面条,她自己、茂才叔和两个孩子是带汤的面。看来日子也紧巴,一日两餐都得精打细算。
一家人围着炕桌,热热闹闹开动啦。
黑娃夹起一筷子兔肉,送到茂才娘碗里:“婆,您尝尝,炖得烂乎不?”茂才娘笑得眼角堆起了褶子,连声说:“好娃,好娃!”
两个小子不用说,筷子像长了眼睛,直奔陶盆里的肉。茂才叔哈哈一笑:“这俩馋猫!”
自己也夹了块兔肉放进嘴里,咂摸着:“嗯,味儿不赖!野味儿就是香!”
两个小子也含混不清地嚷嚷:“黑娃哥,好吃!”
吃完饭,婶子收拾碗筷,茂才叔拉着黑娃在炕边坐下:
“今年天旱,粮食紧巴,地里那点秋庄稼,你婶子照应着。这两天我打算接个护镖的活儿,你准备准备,咱俩一起去。”
“出门最少得仨人,我把贺金升也叫上?”
黑娃一听,正合心意。“行,才叔,听您的。”
“趁手的家伙,我带着把大刀。记得你有一杆红缨枪,有空了好好耍耍,练熟了,护镖时带上。”黑娃低头一笑:“好的,才叔。”
顿了片刻,黑娃问:“才叔,您这儿有拳谱、刀谱没?我想抽空练练。”
茂才叔一听,点点头:“你有这份心,好!”
随即起身走到窑洞角落一个旧木箱前,打开盖子,从里面摸出一卷泛黄的纸卷,递到黑娃手里:
“这是本高家小红拳的拳谱。我在绿营当差时,一个三原老乡临走前留给我的。你拿去好好练,这套拳讲究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最配你这踏实肯干的后生。”
黑娃接过拳谱,展开一瞧,是个手抄本!
字迹倒是清清楚楚,他翻了几页,“起势”“劈掌”“纵腿”这些字眼儿直蹦进眼里,还配着简简单单的动作图。
他心头一热,赶紧双手捧着拳谱,对着茂才叔深深鞠了一躬:“才叔,我铁定用心练!”
说完,黑娃心里一乐,他想起了陕西省着名男演员主演的《装台》电视剧里面的情景。偷偷嘀咕:还好不是柳公权!
高家小红拳,是渭北三原县“鹞子高三”整理创编的。
高三本名高占魁,凭着一身轻功腿功了得,人送外号“飞腿鹞子”。
喜欢穿回渭北做刀客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回渭北做刀客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