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学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室里,寒气透过厚重的玻璃窗渗进来,林晓阳却只穿着件单薄的实验服,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他盯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等离子体参数,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试图稳定那团上亿度的“人造太阳”——就在刚才,约束磁场突然出现0.1特斯拉的波动,持续了不到一秒,却让整个团队三天的努力险些付诸东流。
“晓阳,休息会儿吧,都熬了两个通宵了。”团队里的老教授递过来一杯热咖啡,看着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眼里布满血丝,心疼地说,“磁场波动的问题不是一天能解决的,你爷爷当年搞量具,不也是一点点磨精度?”
林晓阳接过咖啡,指尖的温度让冻得发僵的手指恢复了些知觉。他想起爷爷林建军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年爷爷为了让量具精度提高0.01毫米,带着郑师傅在车间里磨了整整三个月,报废的零件堆成了小山。“教授,您说爷爷那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看着数据发愁?”
“肯定的。”老教授笑了,指着实验室墙上的照片,那是林建军1984年在旧厂房里调试机床的样子,“但你看他的眼神,有股子不服输的劲。你这股劲,跟他一模一样。”
深夜的实验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设备运行的低鸣。林晓阳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这是爷爷送他的生日礼物,封面已经磨出了毛边。他习惯性地写下当天的实验日志,笔尖划过纸张,突然想起白天和父亲林卫国的通话——父亲说,建军科技的5G芯片流片成功,比国际巨头提前了三个月,正在制定下一代芯片的研发计划。
“爷爷让中国有了‘精度’。”他笔尖一顿,在日志本上写下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爷爷书房里那把1984年生产的千分尺,刻度精确到0.001毫米,是爷爷亲手打磨的第一件“争气量具”。当年国外专家说“中国造不出高精度量具”,爷爷就带着团队在车间里熬,硬是把精度从0.01毫米磨到0.001毫米,让第一把“建军牌”千分尺走进了航天工厂。
“爸爸让中国有了‘速度’。”第二行字落下时,林晓阳的眼前闪过父亲在斯坦福实验室的照片。1988年父亲回国时,国外的芯片制程已经到了1微米,而国内还停留在5微米。父亲带着团队啃了七年,让国产芯片的制程从5微米追到0.5微米,再到后来的“建军1号”手机一年卖出百万台,让中国通信技术从“跟跑”变成“并跑”。
笔尖悬在纸上,林晓阳望着监控屏幕上重新稳定的等离子体,那团悬浮在磁场中的高温物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孕育着未来能源的希望。他深吸一口气,写下第三行字:
“我要让中国有‘高度’。”
字迹比前两行更用力,笔尖几乎要划破纸页。他想起爷爷送他的“未来能源研究思路”里写的:“可控核聚变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人类文明的新高度。中国不能再错过这次机遇。”现在,他们的团队已经能把等离子体约束1000秒,离商用目标越来越近,但他知道,真正的“高度”不止于此——是让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先世界,是让清洁能源照亮每一个贫困角落,是让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带着隔代传承的暖意:【检测到“第三代传承宣言”,符合“科技报国”主线精神,家族使命感强化。】
【奖励“核聚变材料优化方案”:包含耐高温墙体材料配方、磁场线圈超导材料参数,可提升装置稳定性30%。】
林建军收到提示时,正在北京参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典礼。他看着手机里晓阳发来的日志照片,眼眶突然热了。这三行字,像三级台阶,从“精度”到“速度”,再到“高度”,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一个家族对国家的承诺。
散会后,他第一时间给林卫国打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卫国,你看晓阳的日记了吗?这孩子……长大了。”
“看了,比我当年有志向。”林卫国的声音从硅谷传来,背景里是芯片测试的滴滴声,“他刚才还跟我视频,说要把新的材料方案用到下周的实验里,语气跟您当年说‘要造不输给德国的量具’时一模一样。”
“好,好啊。”林建军反复看着那三行字,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摩挲,“咱们家的接力棒,算是稳稳地交出去了。”
春节回家,林晓阳把笔记本落在了爷爷家的书房。苏岚打扫时无意中翻开,看到那三行字,突然红了眼眶。她拿着笔记本走到客厅,林建军正在和林卫国讨论“百年计划”的中期目标,傻柱的继女槐花带着孩子来拜年,满屋子都是欢声笑语。
“你们看阳阳写的。”苏岚把笔记本递过去,声音有些哽咽。
林卫国接过笔记本,林建军凑过来看,父子俩的目光落在那三行字上,久久没有说话。客厅里的喧闹仿佛瞬间静止,只有窗外的鞭炮声隐约传来,像是在为这无声的传承喝彩。
“这话说得,比我们都有志气。”林卫国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总想着“赶上国外水平”,而儿子已经敢想“引领世界”,这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槐花凑过来看了看,笑着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晓阳哥哥要让中国有‘高度’呢,你以后也要向他学习。”
林建军拿起笔记本,小心地合上,放进自己的书柜,和他的“精密量具研发奖状”、林卫国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摆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三本不同年代的“成绩单”上镀上一层金边,像三个接力的火炬,照亮了整个书柜。
“高度,好啊。”林建军轻声说,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这个家族的未来,“精度是根基,速度是动力,高度是目标。咱们三代人,各有各的使命,缺了谁都不行。”
林晓阳回来找笔记本时,看到爷爷正对着书柜出神。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爷爷,我那是随便写写的……”
“不是随便写的。”林建军转过身,眼里闪着光,“是你心里想的,对不对?”
少年重重点头,眼里的坚定像实验室里那团稳定的等离子体:“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做到。等我们的核聚变装置成功了,我第一时间给您报喜。”
“好,爷爷等着。”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突然想起1977年林卫国考上清华时,自己也是这样拍着儿子的肩膀,说“爸等着你的好消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这沉甸甸的期待,和一代代人传下去的信念。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团圆的氛围里响起,带着圆满的温度:【“接班宣言”强化家族传承内核,科技报国信念实现代际深化。】
【提示:传承的终极意义,是让后来者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向更辽阔的天空。】
春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书房的窗户。林建军望着窗外绚烂的光,心里无比踏实。他知道,“精度”“速度”“高度”这三个词,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技术轨迹,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缩影——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再到仰望星空,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一代都承载着前人的期望。
喜欢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