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天气下着小雨,楚知夏扒着窗户静静的看着外面的雨滴,心中若有所思。
这阵子可把她愁坏了——好端端办起来的女子学堂,女子互助会,愣是被一群老古董盯上了。
解决了个王大学士,这事儿还没完,礼部那几个老头天天在朝堂上念叨,说女人读书是“母鸡打鸣坏规矩”,时不时的还有人往学堂扔石头,把窗户砸得稀碎。
她在现代当老师那会儿,总给学生讲“团结就是力量”,这会儿自己遇上事儿,倒把这茬给忘了。
一拍脑门想起来,赶紧抓起毛笔在纸上狂写:“拉队伍!找帮手!人多才能办大事!”
墨点子溅得到处都是,跟她乱糟糟的心情似的。
第二天雨刚停,楚知夏套上件素色衣裳,带俩丫鬟就往李府跑。
要说这李老太太,在京城老太太圈里可是出了名的暴脾气。
当年她为了逃婚,差点从墙头翻出去,老了也没消停,天天拄着拐棍儿在胡同口跟人唠嗑,逮着机会就吐槽封建礼教。
”李姨!救命啊!”楚知夏一进院门就喊,远远看见老太太坐在葡萄架下嗑瓜子,三步并两步扑过去握住她的手,“您可得拉我一把!不然这女子学堂可要关了!”
李老太太把瓜子一扔,嗓门比打雷还响:“啥?反了天了!”
她拍着楚知夏的手背,眼眶都红了,“想当年我眼巴巴扒着私塾墙头,就盼着能进去听堂课。我爹抄起扫帚追着我打,说‘姑娘家读什么书’。现在好不容易有学堂了,他们还想使坏?”
楚知夏趁热打铁:“您在老太太堆里说话最有分量!要是能把老姐妹们都叫上,咱们组个‘老太太联盟’,看他们还敢不敢乱嚷嚷!”
“就这么干!”
李老太太噌地站起来,拐杖戳得青石板咚咚响,“我这就写请帖,把胡同里王婶、张姨全叫来!”
这边老太太们要组局,楚知夏也没闲着。
她揣着自己烤的点心,一家家拜访支持新思想的官员。
见着人就掰扯:“大人,您想想,班昭续写《汉书》,蔡文姬弹《胡笳十八拍》,哪个比男人差?现在让姑娘们读书,以后说不定能出女状元,给朝廷添多少人才!”
没几天,李府院里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
二十来个老太太拄着拐棍、坐着藤椅全来了,有个王老太太,还特意包了两屉包子,说是边吃边聊。
“姐妹们!咱们年轻时没赶上好时候,现在孙女辈有学上了,能眼睁睁看着黄了?”
李老太太站在石桌上,花白头发被风吹得乱飘,“我提议,咱联名给皇上写信,把心窝子话全倒出来!”
“算我一个!”
张姨掏出老花镜,颤巍巍摸出毛笔,“我孙女天天缠着我要去学堂,我拼老命也得给她争个机会!”
老太太们说干就干,葡萄架下的石桌立刻成了写字台。
王老太太刚蒸好的包子还冒着热气,张姨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上,李老太太把拐杖往旁边一戳,撸起袖子就研墨。
有认字的老太太凑在一块儿琢磨措辞,不认字的就坐在藤椅上念叨:“就说咱年轻时想认字有多难,求着先生教个字,被街坊指着脊梁骨骂‘不守本分’”“我那丫头当年偷偷藏了本《女诫》,被她爹发现当场就给撕了,孩子哭了半宿”“现在学堂能教姑娘们算算术、写文章,这是积德的好事,凭啥不让办?”
楚知夏站在旁边看着,眼眶有点发热。
这些老太太的皱纹里藏着的,不都是她在历史书里读过的、那些被“三从四德”捆了一辈子的无奈吗?
这会儿她们握着笔的手虽然抖,可眼神里的劲儿,比朝堂上那些摇头晃脑的官员们亮堂多了。
李老太太把众人的话攒到一块儿,又让楚知夏帮忙顺了顺句子,最后由写字最工整的周老太太誊抄。
信纸用的是最普通的纸,墨迹有的浓有的淡,还有个老太太不小心滴了滴茶水在上面,晕开一小片浅黄。
可就是这封看着不那么“规矩”的信,字里行间全是掏心窝子的话——
“......臣等皆是白发老妪,活了大半辈子,见够了姑娘家裹小脚、藏深闺,明明心里跟明镜似的,偏要装作不识丁。今有公主办女子学堂,教姑娘们读书明理,不是要她们抛头露面惹是非,是想让她们日后遇着事,能自己写封家书,能算清柴米油盐账,能知道仁义礼智不只是男人的学问......”
末了,二十来个老太太挨着个按手印,红泥印在白纸上,像一朵朵倔强的花。
李老太太把信折好塞进信封,用浆糊封了口,又在封口盖了自己的私章,拍着胸脯说:“这信我让我儿子亲自递上去,他要是敢耽误,我打断他的腿!”
过了三天,宫里还真有了动静。
小太监来传旨的时候,楚知夏正在学堂给姑娘们上算术课,讲“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听见“皇上召楚知夏进殿”,她手里的算盘珠子差点掉地上,赶紧换了身得体的衣裳跟着小太监走。
御书房里,皇上正拿着那封老太太联名信看,旁边还站着几个礼部的官员,一个个耷拉着脸,跟谁欠了他们钱似的。
楚知夏刚跪下请安,就听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嘟囔:“女子无才便是德,皇上,此风不可长啊!”
皇上没理他,反倒冲楚知夏笑了笑:“起来吧。这信你看过了?”
“回皇上,看过了。”
楚知夏站直了身子,心里倒不怎么慌了。
她当老师那会儿,跟难缠的家长辩论过无数次,知道对付这种认死理的,光喊口号没用,得讲逻辑。
“朕问你,”皇上把信往桌上一放,“你办这学堂,到底让姑娘们学了些什么?朕不是说要多教一些实实在在的本事吗?难道真像他们说的那样,是学些‘牝鸡司晨’的本事?”
楚知夏琢磨着,跟皇上说“男女平等”太超前,得找他能听懂的话。
她顿了顿,说:“臣在乡下见过不少农家女,精打细算能让一家子吃饱穿暖;也见过绣娘,一针一线能绣出江山图。她们不是笨,是没人教。现在给她们一个学堂,教她们认字、算术、懂道理,将来她们在家能教好子女,出门能凭手艺吃饭,既不抢男人的差事,又能让家里更和睦,这对朝廷来说,是少了麻烦,多了助力啊。”
旁边的礼部尚书急了:“胡说!女子读了书,心思就野了,还怎么安分守己?”
楚知夏转头看他,笑了笑:“大人,您家女儿认字吗?”
老尚书脸一红:“小女......略通文墨。”
“那她心思野了吗?”
楚知夏追问,“她是不是更懂规矩,更知书达理了?”
老尚书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
皇上在旁边看得直乐,拿起那封信晃了晃:“你看这些老太太,个个都盼着孙女能上学。她们活了一辈子,最知道姑娘家缺什么。
礼部的心思,朕明白,是怕坏了老规矩。
可规矩这东西,就像脚上的鞋,合不合脚,得穿鞋的人说了算。”
他站起身,走到楚知夏面前:“朕看这女子学堂,办得挺好。那些扔石头、砸窗户的,让顺天府去查,该罚的罚。礼部以后也别总在朝堂上说这事了,有那功夫,多想想怎么让百姓日子过好点。”
几个礼部官员脸都绿了,可皇上金口玉言,他们只能低着头应“是”。
楚知夏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刚想谢恩,皇上又说:“不过,你这学堂也别只教读书。朕听说你会些新奇法子,教她们算算术、辨草药,甚至还有人说你教她们怎么保护自己......这些都好,接着教。但有一条,得让她们知道,读书是为了明事理,不是为了争高下。”
楚知夏眼睛一亮,皇上这话,跟她在现代讲的“教育不是为了攀比,是为了成长”简直不谋而合。
她赶紧磕头:“记住了!一定让姑娘们明白,学问是用来让自己活得体面,让日子过得更好的。”
从宫里出来,阳光正好,楚知夏抬头看了看天,觉得空气都清新了。
她没直接回学堂,先往李府跑,想把好消息告诉老太太们。
刚进胡同,就看见李老太太正跟几个老头吵架。
那些老头大概是听说了联名信的事,堵在胡同口说闲话,李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在中间,嗓门洪亮:“你们懂个屁!我孙女昨天背了首诗给我听,说得是‘海阔凭鱼跃’,你们这辈子听过姑娘家念诗吗?”
楚知夏跑过去,拉着李老太太的手喊:“李姨!成了!”
李老太太一愣,随即眼泪就下来了,抬手抹了把脸,对着那些老头喊:“听见没?皇上都说是好事!你们再嚼舌根,我让我儿子把你们拉去衙门!”
老头们灰溜溜地走了,胡同里顿时热闹起来。
王老太太从院里端出刚熬的绿豆汤,张姨拉着楚知夏的手问东问西,连隔壁卖豆腐的王大爷都跑过来,说要给学堂送十斤豆腐,算是贺礼。
楚知夏看着眼前这一幕,忽然想起自己写在纸上的那句话——“拉队伍!找帮手!人多才能办大事”。
原来这道理,不管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样的。
喜欢穿成团宠小公主我用哲学怼翻全朝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成团宠小公主我用哲学怼翻全朝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