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格党与托利党:光荣革命后的党争升级之谜~欧洲史专题课
新学期这堂欧洲史课,咱们聚焦英国近代政治的核心矛盾——辉格党与托利党的党争。课前先梳理核心脉络: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六世时期,英格兰王权联合世俗精英两次大规模掠夺教产,尤其是1549年的掠夺导致1%人口损失,这段历史被辉格党刻意遮蔽;同时英国有成熟议会传统,1430年《选举法》规定40先令地产门槛,推动商人圈地买地。在此背景下,围绕詹姆斯二世(天主教徒)能否继位,议会分化为辉格党(反王)与托利党(保王),光荣革命后两党本应因共同扶立玛丽与威廉缓和矛盾,却反而更加对立。今天咱们就用师生对话形式,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拆解党争升级的深层原因,再延伸分析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课堂铃声响,和蔼教授抱着《企鹅欧洲史》走进教室,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已坐好,笔记本上贴着“教产掠夺”“议会传统”等标签)
和蔼教授:同学们,新学期咱们从英国两党制的源头说起——辉格党和托利党。先问大家,这两党是怎么来的?秦易,你读材料时应该注意到了关键节点。
秦易:教授,是因为詹姆斯二世能不能继位!他是天主教徒,下议院吵了3年,主张剥夺他继承权的成了辉格党,支持他的成了托利党,而且“辉格”是“强盗”、“托利”是“土匪”,俩外号都不好听!
和蔼教授:没错!这俩外号就暗示了两党“屁股都不干净”——都参与过教产掠夺或圈地。但为什么一个反王、一个保王?许黑,你从宗教和风险两方面分析分析。
许黑:宗教上,辉格党是低教会派,跟新教徒近,主张议会至上;托利党是高教会派,信君权神授,觉得改继承顺序大逆不道。风险上,托利党多是克伦威尔时期抢修道院土地的,沾血少,觉得忠于国王就不会被清算;辉格党是爱德华六世时期抢教会土地的,沾血多,还偏新教,更怕天主教复辟被清算!
和蔼教授:太到位了!从心理学“利益恐惧驱动”来看,两党的立场本质是“自保”——怕之前抢的土地被天主教复辟后收回。再从《易经》“睽卦”看,“睽,火泽睽,乖异不相济”,两党虽然都有“怕清算”的共同诉求,但因“沾血多少”“宗教倾向”的差异,形成了“乖异”的立场,这为后来党争升级埋下伏笔。叶寒,你再说说光荣革命的实质,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它“革命性被夸大”?
叶寒:因为玛丽和威廉继位前签的《权利法案》,比如国王不能擅自废法、征税要下院同意,这些以前议会就有,只是重新确认了一遍!而且托利党本来保王,后来詹姆斯二世生了天主教儿子,又看到路易十四驱逐胡格诺,怕了才跟辉格党一起赶他下台,根本不是“资产阶级革命”。
和蔼教授:对!这就是“现实利益优先于意识形态”——托利党之前保王,是觉得詹姆斯二世蹦跶不了几年,女儿是国教徒;但儿子出生后,“天主教世袭”的风险来了,立马转向。从哲学“实用主义”角度看,英国精英的政治选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趋利避害”,光荣革命就是典型例子。
蒋尘:教授,那既然两党一起扶立了玛丽和威廉,为什么之后反而更对立了?材料里说和“钱”有关?
和蔼教授:蒋尘问到了核心!第一个原因就是“现实利益冲突”。威廉三世是荷兰执政,天天被路易十四打,英格兰得帮他打仗——一是玛丽爱他,二是英法有仇,更怕詹姆斯二世父子反攻倒算。打仗要花钱,1694年蒙塔古提议发8%利息的债券,用消费税还,这就是英格兰银行的由来。
这里就出现了分化:辉格党多是城市商人,买债券能赚8%利息,还怕詹姆斯二世复辟,所以拼命买,主张继续打;托利党多是乡下地主,打仗要多交一倍土地税,看着商人赚钱还不爽,主张议和。从心理学“利益分化效应”看,以前两党吵的是“虚的意识形态”,现在吵的是“真金白银”,矛盾自然更尖锐。周游,你从经济结构角度再补充下?
周游:教授,这其实是“城市与乡村的利益对立”!商人靠海外贸易和债券赚钱,主战能保护贸易;地主靠土地收租,加税直接损害利益,主和是为了少花钱。两党从“宗教党”变成“城乡党”,利益冲突更实在了。
和蔼教授:太对了!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哲学“唯物史观”看,两党的阶级构成变了,立场自然对立。接下来第二个原因——“公共舆论的推动”,这和安妮女王时期的《安妮法案》有关。周游,你说说这个法案的作用?
周游:《安妮法案》之前,作者只能把手稿一次性卖给印刷商,还容易盗版,没法靠写作吃饭;法案推出后有了版权,印刷商印一本给一本分成,出版市场火了,《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都来了!
和蔼教授:没错!出版业繁荣后,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分歧从议会扩散到全社会。比如卖豆腐的大柱子媳妇翠花,读笛福(辉格党支持者)就站辉格党;卖豆腐干的二栓子媳妇淑芬,读斯威夫特(托利党支持者)就站托利党,俩媳妇见面跟球迷对骂似的,连带着两家男人也不来往了。从心理学“群体认同效应”看,普通人通过读 books 找到“党派身份”,把政治分歧变成了“生活矛盾”;从哲学“社会扩散理论”看,出版业就像“放大器”,把议会的党争变成了全社会的文化现象,对立自然扩大。
秦易:教授,安妮女王时期还有其他大事吧?比如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还有济贫体系?
和蔼教授:秦易记得很全!安妮女王任上确实关键:一是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成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二是打赢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抢了直布罗陀和贩卖奴隶的特许权,为日不落帝国打基础;三是完善济贫体系——以前教会管济贫,教产被抢后政府接手,伊丽莎白一世的《济贫法》在她手里体系化,1\/4英格兰人受过救济,这也减少了社会动荡,为党争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是天天饿肚子,谁还有心思吵党派?
从《易经》“节卦”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济贫体系就是“制度之节”,既缓解了底层矛盾,又让上层党争能“有序进行”,不会演变成法国那样的暴力革命。这也是英国政治的特点——在矛盾中找平衡。
许黑:教授,那两党党争升级,对英国政坛有什么影响啊?材料最后没说,吊人胃口!
和蔼教授:许黑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是咱们下节课要讲的重点。不过先给大家留个引子:党争虽然激烈,但英国通过“议会传统”“济贫体系”把它控制在了“非暴力”范围内,甚至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比如后来辉格党长期执政,首相开始对议会负责。这和法国的“暴力革命”形成了鲜明对比,背后就是“制度对矛盾的疏导能力”。
和蔼教授:咱们这节课把辉格党与托利党党争升级的两个核心原因拆透了:一是“利益分化”(城乡、商人和地主的经济矛盾),二是“舆论扩散”(《安妮法案》推动出版业,让党争社会化)。核心逻辑就是:英国的党争不是“意识形态对抗”,而是“利益与风险的现实考量”,且始终在制度框架内运行。
最后留两道思考题,大家课后好好琢磨:
1. 结合《易经》“革卦”(“革,顺乎天而应乎人”)与哲学“制度约束论”,分析英国辉格党与托利党的党争为何没有演变成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暴力冲突?议会传统和济贫体系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缓冲作用”?
2. 从心理学“群体极化”和哲学“媒介影响论”角度,分析《安妮法案》催生的出版业繁荣,对英国社会“政治参与”既有哪些积极影响(比如普通人关注政治),又有哪些消极影响(比如邻里因党派反目)?这种影响对当今社会的“舆论与政治”关系有何启示?
这节课咱们用“小党争”看透了“大政治”,下节课咱们继续讲党争对英国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推动,还会对比英法政治发展的差异。觉得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课程点个赞,也跟身边喜欢历史的朋友推荐,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o^*——辉格党与托利党党争升级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欧洲史专题课围绕英国辉格党与托利党的党争展开,梳理两党起源、光荣革命后的矛盾升级原因及相关历史背景,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清晰拆解英国近代政治发展中的核心逻辑。
课程先回顾两党诞生的背景: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六世时期,王权联合世俗精英两次掠夺教产,1549年的掠夺致英格兰1%人口损失,此段历史被辉格党遮蔽;同时英国有成熟议会传统,1430年《选举法》规定40先令地产为投票门槛,推动商人圈地买地以获取政治权利。在此基础上,围绕天主教徒詹姆斯二世能否继位,议会从1679年至1681年争吵3年,最终分化为辉格党(主张剥夺其继承权,低教会派,与新教徒关联密切,怕天主教复辟清算)与托利党(支持其继位,高教会派,信君权神授,认为詹姆斯二世执政时间短且女儿是国教徒,无需大动干戈),两党外号“强盗”“土匪”,均参与过教产掠夺或圈地,立场本质是“利益恐惧驱动”下的自保,符合《易经》“睽卦”中“乖异不相济”的矛盾状态。
光荣革命中,詹姆斯二世公开做弥撒,加之路易十四驱逐胡格诺的警示,其天主教儿子出生后,托利党转向与辉格党共同扶立玛丽与威廉继位。但历史学家认为光荣革命“革命性被夸大”,因《权利法案》内容是对议会既有权利的重申,非全新制度。
课程核心拆解两党光荣革命后对立加剧的两大原因:一是现实利益冲突。威廉三世为对抗路易十四需英格兰参战,1694年蒙塔古提议发行8%利息债券(英格兰银行起源),辉格党多为城市商人,买债券获高息且需战争保护海外贸易,为主战派;托利党多为乡下地主,战争导致土地税翻倍,不满商人获利,为主和派。两党从“意识形态之争”转向“经济利益之争”,矛盾因“真金白银”更尖锐,体现心理学“利益分化效应”与哲学“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是公共舆论推动。安妮女王时期1710年《安妮法案》确立版权制度,出版业繁荣,《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涌现,辉格党与托利党的分歧借书籍扩散至全社会,普通人因阅读偏好形成党派认同(如商人妻支持辉格党、地主妻支持托利党),将政治分歧转化为生活矛盾,体现心理学“群体认同效应”与哲学“社会扩散理论”。
此外,课程还提及安妮女王时期的关键事件: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打赢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奠定日不落帝国基础、完善济贫体系(1\/4英格兰人受救济),济贫体系作为“制度之节”(《易经》“节卦”),缓解底层矛盾,为党争提供稳定环境,避免暴力革命。
最后课程留下两道思考题,引导从《易经》“革卦”、哲学“制度约束论”、心理学“群体极化”等角度深入分析,并预告下节课将探讨党争对英国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推动及英法政治发展差异对比。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