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第二讲,咱们聚焦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短暂历程,拆解它如何从普选诞生的共和政体,一步步转向路易·波拿巴主导的第二帝国。上一讲提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共和、普选、保就业三大政策,可“保证人人有工作”的承诺很快遇挫——路易·勃朗组建的国家工场因缺乏实际工作、靠加税维持,引发纳税人不满,工人也因计件工资政策闹事,最终议会解散工场触发暴动,卡芬雅克将军血腥镇压才稳住局势。
1848年11月,第二共和国宪法确立总统制,却在总统大选爆出意外:拿破仑侄子路易·波拿巴以550万票远超卡芬雅克的150万票当选。此后,路易·波拿巴借经济成就、温和姿态与政治敏感积累实力,最终通过1851年政变解散议会、1852年公投称帝,完成从共和到帝国的转向。今天,咱们就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揭开这一历史转折背后的深层逻辑。
(课堂铃声响起,和蔼教授拿着标注密密麻麻的讲义走进教室,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已坐好,桌上摊着上节课的笔记)
和蔼教授:同学们,新学期第二课咱们接着聊1848年革命后的法国政局。上节课结尾提到,临时政府搞了个“国家工场”,承诺给工人安排工作,结果两个月就出了大问题。秦易,你先回忆下,国家工场为啥会引发混乱?
秦易:教授,我记得是因为国家工场没正经活干,工人天天点卯领钱,政府只能加税,纳税人不乐意;后来改计件工资,工人又闹,最后议会解散工场,6万工人暴动,卡芬雅克将军镇压了才完事。
和蔼教授:说得很完整!这里咱们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临时政府的“保证就业”承诺,其实是利用了“期望效应”——给工人画了个“有稳定收入”的饼,可实际没能力兑现,这种“期望落空”必然引发不满。再看纳税人,他们觉得“自己辛苦缴税养闲人”,这是“公平感失衡”的体现,两边矛盾一激化,骚乱就成了必然。
从《易经》“履卦”来看,“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做事得遵循客观规律,临时政府不顾财政实力和实际需求搞国家工场,就是“履不当履”,违背了治理的“坦途”,最后“血流成河”就是必然结果。许黑,你觉得这里还能从哲学角度解读吗?
许黑:教授,我想到了“实践论”!临时政府的政策只停留在“想解决就业”的主观愿望,没考虑“有没有活可干”“钱从哪来”的客观现实,脱离实践的政策肯定要失败,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和蔼教授:太对了!这正是马克思说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只谈目标,不谈实现路径。咱们再往下说,1848年11月颁布的第二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总统制,还和美国的总统制做了对比。周游,你还记得两者有哪些关键区别吗?
周游:教授,我记了三点:一是法国总统不能连任,美国能连任一届;二是法国是一院制,美国是两院制;三是法国总统没否决权,但能退回国会法案,美国总统一票否决后,国会2\/3多数能推翻。
和蔼教授:没错!这里咱们引入哲学“权力制衡”理论:美国的总统制通过“连任限制、两院制、有限否决权”形成相互制衡,而法国总统制看似限制总统(不能连任),却没给总统足够的制衡国会的工具,反而留下“退回国会法案”的模糊空间,为后来路易·波拿巴突破制度埋下隐患。
再看教授提到的“良善治理三原则”,尤其是第三条——“保护传统与默认共识”。从心理学“群体共识”角度看,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想争着说话,没有默认的规则和传统,就会陷入“杠精横行”的内耗,治理成本会极高。叶寒,你平时关注互联网舆论,是不是能感受到这种问题?
叶寒:教授,太有体会了!现在网上只要有不同观点,就会有人抬杠,没人愿意听别人的想法,其实就是缺乏“默认共识”,大家都想按自己的来,最后什么也讨论不出,和当时法国的情况有点像。
和蔼教授:确实如此!咱们回到主线,1848年总统大选,路易·波拿巴为啥能赢?蒋尘,你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蒋尘:教授,我觉得是“拿破仑的光环”!农民根本不认识卡芬雅克和拉马丁,但知道拿破仑,路易·波拿巴作为侄子,自然能得到农民的支持;而且工人恨卡芬雅克镇压暴动,纳税人恨拉马丁搞国家工场加税,多方力量都偏向路易·波拿巴。
和蔼教授:精准!这里有个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光环效应”,拿破仑的历史声望像光环一样笼罩在路易·波拿巴身上,让选民忽略了他本身的能力,只凭“侄子”身份就投他票。从哲学“认知偏差”来看,农民对政治人物的认知停留在“熟悉的符号”(拿破仑),而不是对候选人政策的理性判断,这也反映了当时民众政治启蒙的不足。
议员们担心路易·波拿巴学拿破仑称帝,就用“年薪从60万法郎涨到120万”换他取消普选,结果改了个“原籍住满3年才有投票权”,300万工人失去选票。这里从《易经》“革卦”来看,“革之时义大矣哉”,改革要顺应时势,议员们想靠“给钱换权力限制”,既没顺应“民族主义深入人心、普选已被接受”的时势,又损害了工人利益,反而让路易·波拿巴获得了“同情工人”的潜在资本,这是“革而失当”。
秦易:教授,那路易·波拿巴后来怎么积累实力,直到政变称帝的呢?
和蔼教授:秦易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路易·波拿巴有三个优点:懂经济(铁路总长增6倍、钢铁产量全球第二、财政收入增40%)、温和(不对对手用阴招)、政治敏感(花钱买军队效忠、搞落选者沙龙笼络人心)。从心理学“归因理论”来看,民众会把经济好转归因于路易·波拿巴的能力,再加上他温和的姿态,自然会越来越支持他——这就是“正向归因积累信任”。
1851年,30万份请愿书要求修宪让他连任,80个政府部门支持,他还公开表态“反对极端手段”,稳住中间派。这里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从哲学“矛盾论”来看,他抓住了“议会与民众的矛盾”,借民众请愿向议会施压,同时用温和表态化解“要搞独裁”的质疑,一步步占据主动。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武力解散议会,12月20日公投“延长总统任期10年”,投票率81%,745万赞成;1852年11月公投“是否同意称帝”,投票率90%,780万赞成,第二帝国成立。从心理学“从众效应”来看,当大部分人支持时,少数人会跟风投票,尤其是公投这种“公开表达立场”的场景,更容易出现从众;从哲学“民主本质”来看,路易·波拿巴用“全民公投”取代“代议制”,看似是“尊重人民意愿”,实则是用民众的“非理性支持”摧毁共和制度——这就是“波拿巴主义”的精髓,用民主形式实现独裁目的。
许黑:教授,那路易·波拿巴称帝后,是不是也因为“拿破仑光环”而失败了?
和蔼教授:许黑这个联想很对!马克思说“他叔叔的光环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路易·波拿巴想复刻拿破仑的军事辉煌,结果在普法战争中惨败,不仅自己被俘,还让法国陷入苦难。从《易经》“亢龙有悔”来看,“盈不可久也”,他过度依赖拿破仑的光环,不切实际地追求军事成就,最终走向覆灭,这就是“亢龙无节”的后果。
和蔼教授:讲到这儿,咱们梳理下第二共和国转向第二帝国的脉络:国家工场的失败暴露共和政府的治理缺陷,宪法设计的漏洞给路易·波拿巴可乘之机,“拿破仑光环”与民众的认知偏差让他当选总统,后续靠经济成就、温和姿态积累实力,最终借公投突破制度限制,完成从共和到帝国的转向。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政体的稳定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更需要民众的政治理性与对传统共识的尊重。
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
1. 结合心理学“期望效应”与《易经》“履卦”,分析临时政府“保证人人有工作”的政策为何必然失败?若你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会如何在“满足工人就业需求”与“保证财政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
2. 从哲学“民主本质”与心理学“光环效应”角度,谈谈路易·波拿巴利用“拿破仑光环”和“全民公投”实现独裁的过程,你认为“全民公投”与“代议制”哪个更能体现民主?两者该如何结合才能避免“民主外衣下的独裁”?
大家课后好好琢磨这两个问题,下节课咱们深入讨论路易·波拿巴称帝后的统治与最终覆灭。觉得这节课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支持,也把咱们的欧洲史专题课推荐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后续还会讲普法战争等关键事件,千万别错过!
*^o^*——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转8第二帝国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欧洲史第二课围绕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如何转向第二帝国展开,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拆解了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脉络。
课程开篇回顾上一讲核心:1848年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推出“保证人人有工作”政策,路易·勃朗组建国家工场接纳失业工人,日发2法郎薪资。但因无实际工作可安排,工人多是“点卯领钱”,政府只能靠加税维持,引发纳税人“公平感失衡”;后续改计件工资,又触发工人不满。1848年6月议会解散工场,6万工人暴动,卡芬雅克将军血腥镇压才平息局势。从心理学“期望效应”看,政府未兑现就业承诺致“期望落空”;从《易经》“履卦”而言,此举违背治理规律“履不当履”;从哲学“实践论”分析,政策脱离“有无活干、钱从哪来”的客观现实,属唯心主义产物。
1848年11月,第二共和国颁布总统制宪法,与美国总统制有三大区别:法国总统不可连任、实行一院制、总统无否决权但可退回国会法案。课程指出良善治理需三原则,尤其强调“保护传统与默认共识”,从心理学“群体共识”看,缺乏共识易致社会内耗,如同当下互联网“杠精横行”的困境;从哲学“权力制衡”理论分析,法国总统制未形成有效制衡,为后续制度突破埋下隐患。
1848年总统大选爆冷,路易·波拿巴凭550万票远超卡芬雅克的150万票当选。核心原因是“拿破仑光环效应”(心理学),农民因熟悉拿破仑而支持其侄子,工人恨卡芬雅克镇压、纳税人怨拉马丁加税,多方力量倾斜。议员为防其称帝,以“年薪翻倍”换他取消普选,最终改为“原籍住满3年有投票权”,300万工人失权。从《易经》“革卦”看,此举“革而失当”,未顺应普选深入人心的时势,反让路易·波拿巴获“同情工人”的潜在资本。
路易·波拿巴执政后,凭“懂经济(铁路、钢铁、财政大幅增长)、姿态温和、政治敏感(买军队效忠、搞落选者沙龙)”积累实力。1851年,30万份请愿书要求修宪允许其连任,80个政府部门支持,他还以温和表态稳住中间派,借“议会与民众的矛盾”(哲学矛盾论)施压议会。12月2日,他武力解散议会,12月20日公投“延长总统任期10年”获高票;1852年11月公投“是否称帝”再获通过,第二帝国成立。从心理学“从众效应”看,公投中民众易跟风;从哲学“民主本质”分析,他以“全民公投”取代“代议制”,借民主形式实现独裁,即“波拿巴主义”精髓。
课程结尾提到,路易·波拿巴最终因复刻拿破仑军事辉煌失败(普法战争惨败)覆灭,契合《易经》“亢龙有悔”“盈不可久”的规律,并留下两道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政策制定与民主本质的问题,同时预告后续将讲解其统治覆灭与普法战争相关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