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这句评语,将曹操与袁绍、袁术、孙坚、刘备、吕布等诸侯截然区分开来。若非身为主公,曹操必能跻身一流谋士之列。
在徐州战略价值的认知上,戏志才与曹操的见解堪称汉末之最。得徐州者得天下,此言非虚。自秦汉至明清,徐州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黄河泛滥时,给事中陆文献在《徐城不可迁六议》中详述徐州地理之重:徐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南引邳宿,北控兖济,西扼汴泗......金陵恃徐为南北咽喉。
戏军师剖析徐州之利,明公胸怀天下,牧深感钦佩。李牧轻摇折扇,拱手道:然觊觎徐州者岂止明公?田楷驻青州,刘备驻平原,皆属公孙瓒麾下;袁术自封徐州伯,虎视眈眈。即便取得徐州,既要应对袁绍、袁术、公孙瓒三方压力,又如何有余力开疆拓土?
我设上屋抽梯之计诱吕布取徐,正是料定其守不住。明公不思借吕布牵制群雄,反欲取而代之,岂非引火 ?
李牧一席话如冷水浇头,令曹操恍然——方才讥讽吕布效仿霸王,自己执迷徐州又何尝不是?
戏志才仍不甘心:不取徐州,仅凭兖州如何争天下?豫州虽无雄主,却同样是四战之地,更将直面刘表。
曹操亦坚持己见:据徐州可南北用兵。至于树敌,何处不树敌?无非智勇相争,胜负犹未可知。
李牧展开鹤鸣九皋扇,起身踱步道:明公与戏军师皆深谙兵法......
“《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云:军争为利,亦为危。当舍小利而取长远,故途有不经、军有不击、城有不攻、地有不争、君命有不从。”
“智者谋事,必权衡利害。见利则事可成,虑患则祸可消。”
“用兵之道在于:不寄望敌不来,而恃我有备;不侥幸敌不攻,而恃我不可破!”
“当今天下,公孙瓒与袁绍争雄河北;明公与陶谦角逐河南;袁术与刘繇对峙江东,刘表经略荆南,刘焉拥兵自守,李傕郭汜肆虐关中,韩遂马腾盘踞凉州。”
“更有吕布如鸠虎,严白虎称霸东吴,王朗盘踞会稽,张鲁据守汉中,皆怀不臣之心。”
“此情此景,恰似秦末群雄并起!”
李牧蓦然转身,合拢折扇,目光如电。
“徐州虽有利可图,但牧敢问明公:如今天子,可安在否?”
此言一出,曹操与戏志才俱是一怔。
二人论及徐州之利,畅谈宏图霸业,竟都忽略了长安城中的汉室天子!
曹操肃然道:“天子自然安在!”
李牧淡然一笑:“明公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兵精粮足,威震山东。却效仿秦末诸侯,计较寸土得失,忘却当年讨董勤王之志,岂非舍本逐末?”
曹操神色震动:“曹某岂敢忘勤王之志!只恨李傕、郭汜挟持天子,远在长安,兖州相距甚远,力不能及!”
李牧轻摇折扇:“天子困居长安,亦思脱困。明公只需遣使入长安,劝天子东归洛阳。待其过潼关,再出兵接应,昔日未竟的勤王大业,指日可待!”
迎天子还洛阳!
曹操猛然起身。
李牧此策,确实令他心动。
昔日谋士毛阶曾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之策,堪称其隆中对。然当时曹操仅据东郡,暂居袁绍所借的东武阳,虽有心却无力。
今时不同往日。
曹操坐拥兖州,北结袁绍,东败陶谦,徐州因吕布觊觎将生内乱。豫州刺史郭贡仅控梁郡,名存实亡。兖州境内张邈、陈宫势微。淮南袁术去岁大败,正图谋扬州,无力北顾。
外患既除,此时不迎天子,更待何时?
曹操停下脚步,侧目看向戏志才:“志才,你有何见解?”
戏志才眼中闪过精光:“若能助天子重返洛阳,先于袁绍、刘表迎驾,明公威望必将响彻九州!”
“届时明公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何人敢挡?”
曹操闻言放声大笑。
待笑声渐歇,李牧轻摇折扇道:“明公,关于汉室天子,牧另有见解。”
曹操眯起眼睛:“显谋但说无妨。”
李牧合拢折扇,从容道:“当世智者对天子之策,不外乎几种。”
“昔年李儒劝董卓废立天子,立威朝堂。”
“沮授曾向袁绍献策挟天子以令诸侯。”
“毛孝先主张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沮授之策仅一字之差。”
“荀文若则认为尊奉天子可顺民意,服豪杰,聚英才。”
“而牧以为,当迎奉天子,宪君言行,以法治国,以仁济世。”
曹操瞳孔微缩:“以法治国尚可理解,但这宪君言行...显谋是要为天子立法?”
夏侯惇手中酒樽一顿,面露惊色。
戏志才额角沁出冷汗:“显谋此议,恐遭天下士人口诛笔伐!”
李牧淡然一笑:“正如明公所言,正是要为天子立言行之法。”
曹操沉吟道:“《史记》有载‘黄帝法天则地,四圣各成法度;尧舜禅让,功载万世’。”
司马迁曾言,黄帝效法天地,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王承继大统,各立纲常;尧禅位于舜,舜自谦德薄而忧;这般圣德伟业,永世传颂。
显谋推崇先王之道,莫非期盼汉室天子能效法五帝德行?
然此等方略,实非易事。
震怒,流血千里,这般铁律沿袭千载,岂可轻改?
李牧未再争辩。
他早知尊奉天子,效法先王,以法治国,以仁济世之策难入曹操耳。
千年积弊,非李牧片语可移!
牧只献策,决断权在明公。李牧挥扇截住曹操追问。
区区数百石俸禄,何须以命相搏?
若曹操意志不坚,此策恐令李牧步商鞅后尘。
变革总要付出血的代价。
李牧补充此策,除料定曹操不会采纳,亦存私心。
春播一粟,秋收万籽。
董卓、李傕郭汜已证挟天子需铁血手腕。
奉天子虽可保曹操不败,终成枷锁。
此乃士人阶层的绝妙阳谋!
位极人臣时,曹操将进退维谷。
或如霍光,以汉臣终老而族灭子孙;
或为后代铺路,取汉而代之。
届时方知宪君言行之重!
李牧虽信曹操不杀己,难保曹氏代汉后其子孙不起杀心。
此策既为曹操谋生路,亦为李牧留退路。
布局三十载,只为立下这祖宗之法!
见李牧缄口,曹操与戏志才交换眼神,转而商议迎驾细节。
戏志才明察:天子可返洛阳,但明公需另择新都请迁。
夏侯惇瞠目结舌。
怎又论迁都?果然我只懂饮酒斩将乎?
离开清泉小筑后,曹操心绪难平:志才,依你之见,何人可往长安劝天子还都洛阳?
戏志才脱口而出:显谋。
夏侯惇闻言大笑:军师此言差矣!若让显谋赴险,他定会反将一军,派你去吕布帐下作死间。
曹操摇头苦笑:显谋素来明哲保身,岂会亲赴长安?
历经张邈、陈宫之叛,曹操对李牧的为人看得愈发透彻。当初李牧出任濮阳令时,便预见到兖州将起战火,索性隐居避世。
直到夏侯惇打破其隐居计划,李牧才改变策略,将吕布诱往徐州。在清泉小筑时,曹操曾问若不使吕布去徐州能否守住濮阳,李牧直言能,但需以命相搏。
正如夏侯惇所言,若真依戏志才之议遣李牧赴长安,李牧必会反制。对李牧而言,任何危及自身的因素都需及时清除——即便如戏志才这般尽忠职守的建言。
长安使者之事,待回鄄城与文若商议再定。曹操远眺长安方向,目光深沉。
次日启程前,曹操特意叮嘱夏侯惇购置美酒。送走主公后,夏侯惇立即赶往田氏酒肆。掌柜早备好账单,赔笑道:将军结清县令赊欠的酒钱,小的即刻备新酒。
夏侯惇拍案怒喝:混账!莫非欺我不成?待看清账目数额,更是勃然变色:一坛酒竟要天价?
掌柜慌忙解释:将军明鉴,这是一年份的酒钱啊!夏侯惇这才恍然,明白了当日蔡文姬欲言又止的 。
蔡文姬本想告诉曹操酒钱不止一坛,夏侯惇却抢先表示这点小钱不足挂齿,还提起曹操与蔡邕的深厚交情。
我的俸禄啊!夏侯惇红着眼眶付清了酒钱。
与贪财的曹洪不同,夏侯惇向来节俭,赏赐大多分给部下,一生未曾置办家产。
这笔开销后,再替曹操买酒时,夏侯惇的积蓄连自己喝酒都不够,想吃肉都得亲自去打猎。
显谋心眼真小,不就是让他出山么,至于这么记仇?
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把主公的赏赐全分给将士。
荀彧先前让夏侯惇考虑如何赔罪的建议突然浮上心头。
但以夏侯惇的性子,怎会真的向李牧低头?一回濮阳就把荀彧的劝告忘得一干二净。
本以为事情就此了结,没想到还是中了李牧的算计。
......
清泉小筑里,李牧突然打了个喷嚏。
李郎,着凉了?蔡文姬关切地问道。
李牧揉了揉鼻子:许是有人在骂我。酒肆那边都安排好了?
蔡文姬抿嘴轻笑:都交代妥当了,夏侯将军永远不会知道田氏酒肆有您一半产业。
让夏侯将军付一年的酒钱,您可真够坏的。
李牧展开折扇,笑道:若非夏侯惇三天两头来找我,我何须与吕布拼命。让他付一年酒钱,这叫合理补偿。我一介谋士,能有什么坏心思?
在某些事情上,李牧确实有些记仇。
有人欢喜有人愁。
比起曹操的悠闲,陈留的张邈和陈宫可谓度日如年。
公台,曹操已回军鄄城。
张邈满面愁容。自吕布带兵前往小沛,郭贡又被荀彧劝退,他就再没露过笑容。
陈宫同样愁眉不展!
自濮阳败于李牧之手,他就一直走背运。
孟卓,我有个计划,或许能扭转局势。陈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什么计划?
张邈顿时来了精神。
困兽犹斗,他也在等待翻身的机会。
陈宫眼中泛起疯狂:放弃陈留,去小沛与吕布会合!
这些日子,陈宫一直在思考。
思考吕布为何放弃兖州大好形势,转而去小沛。
喜欢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