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芬奇中尉,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迎来一个如此彻底的转折。
作为“胜利君王”号上一位负责航海测绘的年轻军官,他的人生轨迹本该像他绘制的海图一样清晰:凭借着家族的声望和自身的努力,在皇家海军中按部就班地晋升,最终成为一位体面的舰长,在伦敦的俱乐部里,向同样体面的绅士们,讲述自己在东方猎取财富与荣耀的冒险故事。
然而,马六甲海峡上空那场持续了八个小时的、地狱般的钢铁风暴,将他所有的人生规划,连同那艘象征着帝国荣耀的庞大旗舰,一同撕得粉碎。
当他从一片漂浮着尸体和船只残骸的、冰冷与滚烫交织的海水中被捞起时,他以为自己即将面对的,将是野蛮东方人那传说中残忍的虐待,和屈辱的死亡。
但现实,却给了他第一个,也是最温和的一个意外。
他被送到的,是位于新加坡附近一座小岛上的临时战俘营。这里没有想象中的酷刑和肮脏,反而处处透着一种令人费解的、近乎于冷酷的秩序。营地用石灰和某种刺鼻的药水(他后来知道那叫氯水)定期消毒,防止瘟疫的蔓延。他们这些战俘,每天都能领到定量的、虽然简单但足以果腹的食物——主要是米饭、咸鱼干和一种他叫不出名字的腌菜。伤员,也得到了最基本的伤口处理和草药治疗。
对于俘虏的管理,东方人似乎并没有太多兴趣进行精神上的羞辱,他们更在意的,是“效率”。
因为爱德华是少数能够流利读写英语和拉丁语的贵族军官,他很快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抽调出来,安排在战俘营的管理办公室,负责翻译命令、登记战俘信息和整理文书。
正是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得以管窥这个神秘帝国的冰山一角。
他惊讶地发现,这座简陋的战俘营里,竟然设有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里面除了堆放着大量被收缴来的、属于战俘们的《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集外,更多的是一些被翻译成了英文的、奇怪的东方典籍。有讲述战争谋略的《孙子兵法》,有充满了道德箴言的《论语》,还有一本厚厚的、配有精美插图的、讲述各种工艺技术的《天工开物》。
而最让爱德华着迷的,是一份每周都会被送到战俘营的报纸——《大明皇家日报》的英文版。
通过这份报纸,他第一次,从东方人自己的视角,去了解这个世界。他看到了那场被称为“马六甲大捷”的海战,在遥远的中国内地,引发了怎样山呼海啸般的庆祝;他看到了雅加达谈判桌上,他的同胞们是何等的窘迫与愤怒;他还看到了许多他无法理解的新闻——关于什么“五年工业计划”、“西北铁路干线全线贯通”、“格物院成功研制新型纺织机”……
这些文字,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观察这个陌生帝国的、狭窄的窗户。窗外的景象,与他过去从所有书籍和传教士口中听到的那个“专制、愚昧、停滞不前”的东方,截然不同。
三个月后,当雅加达的谈判尘埃落定,一份来自大明共和国首相府的公告,被张贴在了战俘营的每一个角落。
公告给了所有战俘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
第一,继续作为战俘,留在营地。等待两国政府达成最终的战俘交换协议后,被遣返回国。在此期间,一切待遇,维持原状。
第二,宣誓效忠大明共和国皇帝,并遵守共和国的一切法律,放弃原国籍,成为“归化公民”。他们将获得自由,并根据个人的技能与意愿,获得一份有偿的工作。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加入新组建的、专门负责在新大陆(澳洲)执行任务的“外籍军团”;凭借技术,进入各大国营工厂,担任技术顾问或工程师;或者,作为第一批移民,前往新大陆开垦土地,并在完成五年开垦期后,获得属于自己的、多达五十英亩的土地所有权。
这份公告,在死气沉沉的战俘营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绝大多数的英国士兵和军官,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条。他们无法忍受背弃国王与祖国的耻辱。但也有少数人,特别是那些在国内本就一无所有的底层水手,和一些像爱德华这样,对未来感到迷茫,又对这个东方帝国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年轻人,开始认真地思考第二条路的可行性。
最终,爱德华·芬奇中尉,在经过了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后,在那份归化申请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选择的,是成为一名“技术顾问”。他想亲眼去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工厂,才能制造出那些如同魔神般的钢铁战舰。
他的旅程,就此开始。
他被带上了一艘悬挂着共和国龙旗的蒸汽运输船,一路向北,穿越了广阔的南中国海,最终,抵达了帝国北方的核心港口——天津。
当运输船缓缓驶入海河口时,爱德华站在甲板上,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在他的想象中,东方的港口,应该是像马六甲或者广州那样,充满了舢板、帆船和拥挤的、散发着异味的码头。但这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宽阔的河道两岸,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用混凝土浇筑的现代化码头。数十台巨大的、由蒸汽驱动的起重机,正挥舞着钢铁长臂,有条不紊地从一艘艘巨大的远洋货轮上,吊起集装箱大小的货柜。一条条铁轨,如同蜘蛛网般,从码头直接延伸到内陆,满载着煤炭、铁矿石和各种货物的火车,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往来不息。
这里没有伦敦码头的混乱与喧嚣,只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属于工业时代的秩序与力量。这里的规模、效率和组织度,远远超过了他所见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港口。
下了船,他被安排住进了一间专门为外籍顾问准备的宿舍。在这里,他见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来自欧洲各国的“归化公民”——有来自德意志的化学家、来自法兰西的数学家,甚至还有几位来自奥斯曼的、擅长火炮铸造的工匠。他们在这里,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唯一的任务,就是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那些谦逊而又聪明的东方学徒。
几天后,根据他的申请,他被带往了传说中的、整个帝国工业的心脏——西山工业区。
如果说天津港的景象,只是让他感到了震撼,那么西山的所见所闻,则几乎将他过去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彻底击碎。
他看到了那座如同钢铁巨兽般盘踞在大地上的联合炼钢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吐着滚滚浓烟,将天空都染成了灰色。厂房之内,是奔腾不息的、如同河流般的 molten 铁水,和震耳欲聋的蒸汽锤击打声。他亲眼看到,一块块烧得通红的钢坯,通过一套他前所未见的流水线传送带,被一步步地轧制、切割、成型,最终变成一根根标准的、可以用来铺设铁路的铁轨。整个过程的效率,比他在曼彻斯特见过的最先进的工厂,还要高出数倍。
他参观了巨大的兵工厂,看到了那些曾经在海上给予他们毁灭性打击的三百零五毫米主炮,是如何在一群带着眼镜的、文质彬彬的工匠手中,被精确地镗制出来。
他还被带到了与工业区配套的西山书院。在这里,他所受到的冲击,甚至超过了见到炼钢厂。学堂里,不仅仅有男孩,还有许多剪着短发、穿着统一蓝色布裙的女孩。他们坐在一起,学习的不是之乎者也的古老经文,而是几何、物理、化学这些在欧洲也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接触到的“新学问”。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他甚至在书院的操场边,看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一幕——一群年轻的女孩,在一位女先生的带领下,正追逐着一个黑白相间的皮球,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他只在英国的乡村见过的、属于男人的“足球”运动!她们奔跑着,叫喊着,脸上洋溢着的,是一种他从未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女性脸上见过的、充满活力的、自信的光芒。
陪同他的大明官员笑着解释说:“这是护国首相提倡的,他说,健康的身体和解放的思想,是创造新国民的基础,无论男女。”
夜晚,爱德华回到了宿舍。他点亮了桌上的煤油灯,摊开了一本厚厚的日记。他感到自己的大脑一片混乱,无数的画面、声音和想法,在他的脑海中翻腾。他想写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最终,他颤抖着笔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共和纪元二十七年,冬。于大明帝国,北平西山。”
“我们称他们为野蛮人,但他们的城市,比伦敦更干净,他们的港口,比鹿特丹更有效率,他们的工厂,比曼彻斯特更宏伟。我们嘲笑他们的皇帝是独裁者,但他们的平民,无论男女,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识字率,甚至可能比我们英格兰的许多贵族还要高。”
“今天,我看到了一群东方女孩在踢足球。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所谓‘文明’,那种建立在血统、神权和贸易壁垒之上的、精致而又脆弱的优越感,在这些充满了蓬勃生机与理性之光的东方人面前,是否真的那么先进?”
“或许,纳尔逊爵士在‘胜利君王’号的烈火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才是对这场战争,乃至对我们整个时代,最精准的判决。”
“我们,不是输给了一群东方人。”
“我们输给的,是一个全新的,我们还完全无法理解的,时代。”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