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放对手一马,比赶尽杀绝更显高明!
元末明初大将军徐达把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时,故意在包围圈上留了个缺口,让元顺帝逃了出去。常遇春(开平侯)特别生气,觉得这白白丢了立下大功的机会。徐达却说:“元顺帝虽然是个胡人,但曾经长期统治天下。咱们皇上抓住他后,该怎么处置呢?是分割土地封他为王,还是直接杀了他解气?这两种做法都不行,所以放他走其实更妥当。”常遇春当时还不认可这个说法。等徐达回去向朱元璋汇报后,朱元璋也没怪罪他。
冯梦龙点评:徐达早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徐达这一举动,省得朱元璋后来为怎么处置元顺帝费尽心机。而徐达之所以敢放走元顺帝,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朱元璋有宽广的胸怀和远见。怎么看出来的呢?从朱元璋曾经遥封元顺帝(给逃亡的元顺帝保留名义上的尊号)、赦免陈理(陈友谅之子)并封他为归命侯却不杀他,就能看出来了。
其实徐达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只盯着“抓不抓得住敌人”,反而提前想好了“抓住后怎么处理”——避免让朱元璋陷入“杀也不是、封也不是”的两难境地,这种“想在领导前面”的考量,比单纯打赢一场仗更重要。
【管理智慧】
一、徐达的“放敌逻辑”:不是没本事抓,是“算透‘抓了的麻烦’比‘放了的遗憾’大”
徐达放跑元帝,绝不是“手软”或“失误”,而是精准掐住了“战后处理的核心坑”——有时候“表面功劳”(活捉敌首)背后,藏着“后续摆不平的麻烦”,不如主动放手,省得给老板、给团队添乱。这拆开来,就是现代职场、企业竞争里超实用的“避坑智慧”,比“盲目追业绩、抢功劳”聪明多了。
1.先算“后续处理账”:别只看“抓没抓到”,要看“抓到了咋收尾”
徐达没盯着“活捉元帝”这个“表面功劳”,反而琢磨“抓了之后的烂摊子”——朱元璋要是杀了元帝,会落个“弑君”的骂名;要是不杀,留着又是个隐患。这就像现在企业里:
某互联网公司跟对手抢市场,对手资金链快断了,团队都建议“趁势收购,把对手的用户全拿过来”。但cEo却摇头:“收购了要填对手的2000万债务,还得整合他们的团队,光是安抚老员工就得花半年,搞不好还会触发反垄断调查——这些麻烦比那点用户值钱多了,不如放他们走,咱们专心做自己的产品。” 后来对手慢慢转型做小业务,没再跟他们抢市场,公司反而靠自己的产品涨了30%用户——这就是徐达“算后续账”的现代版:别盲目追“表面好处”,先想想“后续要填多少坑”。
2.再摸“核心诉求”:老板要的是“稳”,不是“一时的面子”
徐达敢放跑元帝,是摸准了朱元璋的核心诉求——不是“活捉前朝皇帝”的面子,而是“稳稳妥妥定天下,别留后遗症”。朱元璋之前就有“遥封元顺帝”“赦免陈理(陈友谅儿子)封归命侯”的操作,从来没赶尽杀绝,就是想显“帝王胸怀”,让天下人服。这就像现在职场里:
部门要冲季度业绩,下属想“把客户的预付款提前收上来,先凑够业绩数”,但主管却拦着:“老板要的是‘长期合作’,不是‘一时的业绩数字’——提前收预付款,客户会觉得咱们急功近利,以后可能不跟咱们合作了,这比没完成季度目标还亏。” 后来主管跟老板说明情况,老板不仅没怪,还夸他“懂长远”——这就是徐达“摸准核心诉求”的逻辑:做决策别只看“表面目标”,要摸透上级\/公司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最后避“舆论风险”:别让“小功劳”毁了“大形象”
徐达知道,杀了或囚了元帝,会被人说“朱元璋容不下前朝君主”,影响新王朝的口碑;放了元帝,反而显得“大明有胸怀”,能安抚更多前朝旧臣。这就像现在企业里:
某奶茶品牌发现小作坊仿冒自己的包装,团队想“直接告到对方破产”,但老板却选了“发律师函警告,让对方整改”,还公开说“希望小品牌靠自己的口味竞争,不是仿冒”。结果消费者夸这品牌“有格局”,反而涨了不少粉——要是真把小作坊告破产,反而会被说“欺负小企业”,丢了口碑。
二、当代“徐达式放敌”案例:不追“表面功劳”,算透麻烦后放手,反而更稳妥
徐达这种“放了比抓了好”的思路,现在不管是企业竞争、项目合作,还是职场决策,用好了都能“避开大坑,落个稳妥”——比“硬拼硬抢”更显智慧。
案例1:电商平台不“收购濒危对手”,放一条路,反而避开反垄断坑
某头部电商平台“淘乐”,发现竞争对手“拼购多”因为资金链断裂,快撑不下去了——拼购多有200万下沉市场用户,淘乐的团队都建议“花500万收购,把用户和供应链都拿过来,直接垄断下沉市场”。
但淘乐cEo却算透了账:“第一,拼购多欠了供应商800万货款,咱们收购了就得还,这可不是500万能搞定的;第二,咱们现在已经占了下沉市场60%的份额,再收购拼购多,肯定会触发反垄断调查,到时候罚款可能上亿;第三,拼购多的用户都是冲‘低价’来的,咱们收购了要维护这些用户,得降价,反而会拉低自己的利润。”
最后淘乐没收购,反而给拼购多推荐了几个供应链合作伙伴,让拼购多转型做“社区团购小平台”。结果拼购多没再跟淘乐抢电商市场,淘乐也没触发反垄断,还因为“帮对手转型”的操作,被媒体夸“有行业责任感”,口碑涨了不少——这就是徐达“放跑元帝”的现代版:不贪表面好处,算透后续麻烦,放手反而更安全。
案例2:项目主管不“逼死乙方”,留个缓冲期,反而保住项目进度
某建筑公司的项目主管老周,跟乙方签了合同,要求乙方3个月内完成大楼的外墙装修。结果乙方因为材料涨价,资金不够,进度慢了1个月,眼看要违约。乙方老板急得要哭:“要是违约,我们公司就得赔30万,还得破产!”
团队里有人说:“按合同来,让他们赔!不然咱们亏了!” 但老周却算了笔账:“逼他们赔,他们破产了,没人接着干活,咱们得重新找乙方,至少再等2个月,项目延期的损失比30万还大;不如给他们1个月缓冲期,咱们先预支一部分工程款,让他们赶紧买材料。”
乙方老板感动得不行,加班加点赶进度,最后不仅按时完成了,还额外帮老周优化了外墙的防水设计。后来老周再有项目,都找这家乙方合作,双方成了长期伙伴——这和徐达“放元帝”的逻辑一样:逼死对方,自己也得踩坑;留条活路,反而能互相成全。
三、评注的“关键洞察”:徐达敢放,是因为“摸准了老板的核心诉求”
评注里说,徐达敢故意放跑元帝,不是瞎赌,是因为他摸透了朱元璋的“圣德之弘”——从朱元璋之前“遥封元顺帝”(没把他当乱臣贼子,还给了个名分)、“赦免陈理封归命侯”(没杀陈友谅的儿子,反而给了爵位)就能看出来,朱元璋要的是“天下归心”,不是“斩尽杀绝”。
这放到现代职场,就是“做决策前,先摸准上级\/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要是老板只看短期业绩,你就别随便“放跑功劳”;但要是老板要的是长期发展、口碑形象,你就可以做“看似没拿功劳,实则长期有利”的决策。比如:
要是公司老板只看“本月销售额”,你就别轻易放跑“能立马成交但长期会纠纷”的客户;
要是老板要的是“长期客户口碑”,你就可以主动帮客户解决“小问题”,哪怕少赚点短期利润——摸准核心诉求,决策才不会踩坑。
四、核心启示:想避开“抓了比放了更麻烦”的坑,记住徐达的3个“不糊涂”
徐达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糊涂地追表面功劳、不糊涂地算后续麻烦、不糊涂地摸核心诉求”。不管是企业竞争、项目合作,还是职场做事,想做到“稳稳妥妥不踩坑”,记住这三点:
1.不糊涂地“抢表面功劳”:先问“这功劳背后有啥麻烦?”
遇到“看似大功劳”的事(比如活捉敌首、收购对手、逼乙方赔偿),别先激动,先算“后续要付出多少成本”“会不会有隐患”;
徐达没抢“活捉元帝”的功,是因为算到“抓了要处理烂摊子”;淘乐没抢“收购对手”的功,是因为算到“要还债务、触反垄断”——别让表面功劳蒙蔽了眼。
2.不糊涂地“算短期账”:多想想“放了之后,长期会不会更有利?”
别只看“当下没拿到的好处”,多想想“放了之后,能不能避开风险、留个后手”;
老周没逼乙方赔偿,是因为放了乙方,能保住项目进度、还能有长期合作;徐达放了元帝,是因为放了能省麻烦、显胸怀——短期让步,可能换长期收益。
3.不糊涂地“逆着核心诉求”:先摸准“上级\/公司真正要啥”
做决策前,先回忆“之前类似的事,上级\/公司是怎么处理的”,摸准核心诉求;
徐达摸准朱元璋要“胸怀”,所以敢放元帝;要是朱元璋要“斩草除根”,徐达肯定不会放——摸准核心,决策才不会被骂。
【原文】徐达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一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评:省却了太祖许多计较。然大将军所以敢于纵之者,逆知圣德之弘故也。何以知之?于遥封顺帝、赦陈理为归命侯而不诛知之。)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智囊里的管理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