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貌”是外在的、物化的改变,而驱动这改变的,是内在的、人的因素的深刻变革。这核心的变量,便是“干部新风”。它如同一种无形的能量场,重塑着清州权力殿堂里的氛围、规则与行为模式,是政治生态清朗最终、也是最关键的落脚点。当“权力制约”的堤坝已然筑就,“透明政府”的阳光遍洒角落,“重建信任”的努力初显成效,最终这一切制度性、机制性的变革,都需要通过每一位具体执行政策的干部来体现和传导。清州的“干部新风”,绝非一时一地的作风整顿,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角色认知、行为逻辑与价值追求的根本性转变。
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其影响深远程度,丝毫不亚于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它体现在干部队伍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更彰显于他们面对挑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精神风貌之中。
新风一:从“官僚”到“公仆”的角色认知回归
在魏长明、刘明坤时代,“官本位”思想盛行,一些干部视手中的权力为私有物,将管理职责异化为管制特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 “俯身向下”的调研成为常态: 过去“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走秀式调研被摒弃。李正峰率先垂范,倡导“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工作法。各级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网格,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倾听原汁原味的民意,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一位街道办主任在连续蹲点解决了一个老旧小区多年的物业纠纷后,感慨道:“脚底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只有真正沉下去,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我们的工作才有着力点。”
· “服务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 干部的角色定位从“管理者”坚决转向“服务者”。行政审批部门推行“一窗受理”、“限时办结”、“容缺受理”,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市场监管、税务等执法部门,更加注重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已为“微笑服务”、“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亲民举措所取代。政务服务大厅的“好差评”系统,让服务质量的评判权直接交到了群众手中。
· “群众诉求”被视为“工作指针”: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对热线、领导信箱、网络问政等平台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时办结,定期回访,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干部们不再将群众上访、投诉视为“麻烦”,而是将其作为发现工作短板、改进政府服务的重要契机。赵晓颖在跟随市信访局局长接访时观察到,那位局长对每一位来访者都耐心倾听、详细记录,能当场协调的绝不拖延,需要研究的也明确告知办理时限,“将心比心”的态度化解了许多潜在的矛盾。
新风二:从“避责”到“担当”的行为逻辑重塑
在腐败蔓延和问责压力下,过去一些干部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哲学,“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懒政怠政现象突出。
· “容错纠错”机制激发闯劲: 在明确纪律红线、法律底线的同时,清州市探索建立了旨在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误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了在推进改革、先行先试、破解难题中,出于公心、担当尽责,且未谋取私利、未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失误错误,经认定可予以容错,免除相关干部的后顾之忧。这并非为违纪违法开脱,而是为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一位在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因采用新技术路线一度遭遇挫折的区长,在容错机制的支持下,没有受到责难,反而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成功。他坦言:“组织的信任,是我们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最大底气。”
· “目标考核”导向注重实绩: 改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实干实绩导向,淡化不必要的过程留痕和表格填报,减轻基层负担。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实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这使得干部能够将更多精力从“痕迹管理”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抓落实、求实效上。竞相干事、追求卓越的氛围日益浓厚。
· “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凸显: 李正峰等市级领导以身作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革攻坚的第一线既“挂帅”又“出征”,直面矛盾,亲自协调解决“卡脖子”问题。这种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层层传导压力,也激发了各级干部“向我看齐”的担当精神。过去一些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层层负责、敢于碰硬的氛围下得以突破。
新风三:从“关系学”到“本领强”的价值追求升华
腐败生态下,“能力不如关系”的潜规则挫伤了实干者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干部热衷于经营人脉,荒疏了业务学习。
· “能力恐慌”催生学习热潮: 随着“关系”作用的式微和事业发展要求的提高,一种“本领恐慌”的意识在干部队伍中普遍产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成为许多干部的自觉行动。市委组织部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围绕现代经济、城市规划、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专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实践者授课,提升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周末的市委党校,常常灯火通明,各类专题培训班、研讨班座无虚席。
· “实践练兵”成为成长阶梯: 注重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培养锻炼干部。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复杂岗位和基层一线经受磨练,到上级机关或先进地区挂职学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干部选拔任用更加注重基层经历和工作实绩,形成了“干部到基层去、人才从一线来”的良性循环。
· “专业素养”赢得尊重认可: 过去那种靠“吹拉弹唱”、溜须拍马上的干部失去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懂业务、善管理、能攻坚的“实干家”和“专家型”干部受到重用和尊敬。在讨论重大项目、制定重要政策时,专业意见的分量越来越重,“拍脑袋决策”的空间被极大压缩。干部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治理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新风四:从“奢靡享乐”到“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转变
八项规定精神的铁规矩、硬杠杠,以及反腐败斗争形成的强大震慑,彻底扭转了干部队伍的生活作风。
· “简朴务实”成为公务活动准则: 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滥发津补贴等现象得到根治。公务接待严格标准,注重实效,回归“公务”本色。会议、文件、活动大幅精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有效遏制。干部将更多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用于陪伴家人,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风尚。
· “亲清政商”关系边界清晰: 干部与企业家的交往有了明确的界限。既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又坚守底线,杜绝利益输送。那种勾肩搭背、不分彼此的畸形政商关系已成为过去时。企业家们也普遍反映,现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门好进、脸好看”,但“事办成”靠的是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合规经营,不需要也不被允许搞歪门邪道。
· “廉洁文化”浸润人心: 通过持续不断的警示教育、廉洁家风建设、廉政文化宣传,使“廉洁是福”、“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理念深入人心。干部对权力的敬畏感、对纪律的尊崇感普遍增强。那种利用职权为个人或亲属谋取私利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
“干部新风”,是清州政治生态修复最宝贵的成果,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希望所在。赵晓颖在采访手记中写道:“行走在今天的清州,你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气’。这‘清气’,是干部眼中为民服务的光,是脚下踏实肯干的土,是心中遵纪守法的尺,是身上担当作为的劲。它无声,却力量千钧;它无形,却轮廓分明。这新风,吹散的是腐臭的浊气,凝聚的是奋进的合力,照亮的是清州前行的道路。”
这新风,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但它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惯性,推动着清州这艘航船,在正确的航道上,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喜欢官场破局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场破局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