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像一块巨大的黑色丝绒,将整座城市包裹起来。发改委大楼里,绝大多数的窗户都已熄灭,只剩下林舟办公室这一个孤独的光点,像汪洋中的一座灯塔,沉默而倔强。
刘庆、马建国和苏晓已经离开,带走了办公室里白日的热闹与喧嚣。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丝他们离去时未散尽的困惑与担忧。
现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只剩下两个人。
还有一桶刚刚泡开,正散发着廉价却诱人香气的红烧牛肉面。
李瑞吸溜了一大口面条,汤汁溅到了嘴角也毫不在意。他含糊不清地问:“头儿,他们都走了,现在能说了吧?到底要干啥?你让我统计那个13.7%,又搞这么个论文标题,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极客特有的兴奋光芒,仿佛即将参与一个绝密的、足以颠覆世界的代码项目。
林舟没有回答,他只是将自己的电脑屏幕转向李瑞。空白的文档上,那个黑色的标题格外醒目。
《关于我省大型基建项目投资预算“13.7%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你觉得,这个标题怎么样?”林舟问。
李瑞放下泡面桶,凑过去仔细看了看,挠了挠头:“学术,严谨,中立……就是那种扔进文件堆里,三天后都想不起来看第二眼的标题。太普通了,一点都不劲爆。”
“要的就是普通。”林舟的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打出了“摘要”两个字,“李瑞,你记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写一份举报信,也不是写一篇战斗檄文。我们是在做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李瑞更糊涂了。
“对。”林舟的目光深邃,仿佛已经穿透了屏幕,看到了那个远在“清风茶社”里谈笑风生的钱文博教授,“而这篇论文,就是我们的手术刀。手术刀,不需要华丽,只需要锋利。”
他不再解释,开始以一种平稳而清晰的语速,口述论文的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省发改委近五年,三十一个投资额超五十亿的大型基改项目审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项目从立项到决算,普遍存在13.7%的平均预算超支。本文将此现象命名为‘13.7%现象’,并尝试从项目前期论证的科学性、中期管理的规范性以及后期审计的有效性三个维度,剖析其内在成因……”
李瑞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起初他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录入机器,将林舟的话语转换成文字。但渐渐地,他的表情变了。
他停下了敲击,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林舟:“头儿,你这是……在把全省的大型项目都拉下水?”
林舟口述的每一个字,都客观、冷静,充满了学术探讨的意味。他没有指名道姓,没有攻击任何一个具体项目,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由李瑞亲手从服务器里拖出来的、冰冷坚硬的数据事实——13.7%。
这个数字,就像一把标尺,冷酷地横亘在那里。
“我不是拉谁下水。”林舟摇了摇头,“我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做学术研究,最基本的就是实事求是,不是吗?”
李瑞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忽然明白了。
这篇论文,表面上看,是在探讨一个宏观的、普遍性的经济问题。但它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发发精准的子弹,射向了以钱文博为代表的那群“权威专家”的立身之本。
你们不是说项目论证科学严谨吗?那这13.7%的普遍超支是怎么来的?是你们当初的论证模型出了问题,还是你们的专业能力根本无法覆盖现实的复杂性?
这是一个阳谋。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阳谋。
李瑞感觉自己的血液开始升温,他重新将手指放在键盘上,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录入员,而是一个正在锻造神兵利器的工匠。
“继续,头儿!”
林舟微微颔首,继续口述。
“……成因分析一:前期论证阶段的‘理想化’模型。现有项目论证,多依赖于静态数据和理想化假设,对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地质条件等动态变量的风险评估权重明显不足。例如,在城市cbd规划中,对‘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往往倾向于采用最优化的理论值,而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扰动和建成后高密度人口活动带来的超预期负荷……”
李瑞的眼睛越睁越大。
“滨江一号”!“生态承载力报告”!
林舟甚至没有提这几个字,但他描述的每一个场景,都像是在用手术刀,一刀一刀地精准切割着钱文博那篇得意之作的理论根基。
他这是在隔空告诉钱文博:你的那套理论,听起来很完美,但在现实面前,在13.7%这个数字面前,就是个笑话。
太狠了。
李瑞一边敲字,一边在心里倒吸冷气。这比指着鼻子骂人要狠毒一百倍。这是否定一个学者毕生追求的学术尊严。
时间在键盘的“哒哒”声中流逝,泡面已经凉透,窗外的夜色也愈发浓重。
李瑞完全进入了状态,他甚至能预判林舟下一段的逻辑走向,提前为他组织好语言的框架。两个人的配合,像是一对合作多年的双人舞者,默契十足。
写完成因分析,林舟话锋一转,开始进入“对策研究”部分。
“……对策建议一:建立‘项目论证后评估’与‘专家终身负责’联席机制。建议由省纪委、审计厅牵头,对完成决算并出现重大预算超支的项目,启动后评估程序。评估结果不仅与项目单位的绩效挂钩,更应纳入项目论证专家的个人学术诚信档案。对于因前期论证存在明显瑕疵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在行业内进行通报,并在未来三至五年内,限制其参与政府重大项目的评审资格……”
“卧槽!”
李瑞终究是没忍住,一句国粹脱口而出。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在狭小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脸上的表情混杂着激动、恐惧和一种近乎癫狂的崇拜。
“头儿,你这是要把他们的饭碗都给砸了啊!”
如果说前面的成因分析还只是学术上的“打脸”,那这“对策建议”简直就是政治上的“抄家”。
专家终身负责制?纳入学术诚信档案?限制评审资格?
这每一条,都打在了钱文博这种“权威专家”的七寸上。他们最在乎的是什么?不是钱,是名,是那种一言九鼎、指点江山的权威地位。林舟的建议,就是要剥夺他们这种地位。
“釜底抽薪,这一招也太绝了!”李瑞搓着手,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钱文博要是看到这个,怕不是要气得当场心肌梗塞?”
“他不会。”林舟的表情依旧平静,他只是端起桌上已经凉透的茶水喝了一口,“他只会愤怒,出离的愤怒。他会觉得,这是一个不懂学术、不懂规矩的黄口小儿,在挑战他建立起来的整个理论大厦。他会认为这是对他个人,乃至整个专家群体的公然羞辱。”
林舟的脑海中,【因果沙盘】的推演画面一闪而过。
在推演中,当钱文博的虚拟模型看到这篇论文时,其头顶的【核心诉求:维护学术声誉】瞬间变成了刺目的红色,【性格弱点:刚愎自用,理论不容挑战】这条数据链也剧烈地闪烁起来。沙盘显示,他看到论文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找李副省长求助,而是立刻打电话给省内几家学术期刊的主编,动用自己所有的学术资源,要亲自撰文,从专业角度,把这篇“狗屁不通”的论文批倒、批臭。
这,正是林舟想要的结果。
他不需要李副省长出手,他要让钱文博自己,亲手把这场火烧起来。
“李瑞。”林舟的声音将李瑞从兴奋中拉了回来。
“到!”
“最后一部分,致谢。”
李瑞一愣,随即坐回电脑前:“致谢?谢谁?”
林舟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他缓缓念道,“得到了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钱文博教授在早期项目论证思想上的诸多启发,其关于‘滨江新城cbd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报告’一文,为本文的‘理想化模型’批判部分,提供了坚实的靶……不,是宝贵的参考。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李瑞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整个人都石化了。
他呆呆地看着林舟,嘴巴张成了“o”型,半天都合不拢。
虾仁猪心!
这他妈已经不是虾仁猪心了,这是把龙虾开膛破肚,做成了蒜蓉的,还把蒜蓉塞回龙虾壳里,摆盘端到对方面前,最后彬彬有礼地说一句:“先生,请慢用”。
杀人诛心,莫过于此。
这一刻,李瑞看着眼前这个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斯文儒雅的年轻领导,第一次从心底感到了一股寒意。
他终于明白,自己这位头儿,根本不是什么布局者,也不是什么外科医生。
他是一尊佛。
一尊笑眯眯地看着你,然后把你所有通往地狱的路都给你规划得明明白白、妥妥当当的……活菩萨。
“头儿……”李瑞的声音都带着颤音,“这论文写完了,咱们……咱们要怎么递上去?直接寄给钱文博?”
“不。”林舟摇了摇头。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城市星星点点的灯火。通宵的奋战让他略感疲惫,但精神却前所未有的亢奋。
万事俱备。
那头沉睡的巨兽,最痒的地方已经找到。
那枚能精准引爆的闹钟,也已经制作完成。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把这枚闹钟,放到一个它想不醒,都不得不醒的地方。
林舟转过身,迎着李瑞期待又紧张的目光,平静地宣布了下一步的计划。
“把格式调整好,打印一份。”
“然后呢?”
“然后,”林舟微微一笑,“投稿。投给《求是周刊》。”
喜欢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官场推演:我设计的未来震惊全球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