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堤坝”的过程痛苦而缓慢,但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张默不再是被动承受信息洪流的受害者,他开始像一个笨拙却坚定的舵手,尝试在惊涛骇浪中掌控方向。
他学会在大部分时间里,将能力的“音量”调低,只维持一个基础的、对环境风险的模糊监控状态,这极大地缓解了他的精神压力。只有当主动聚焦,或者遇到真正的高风险信号时,他才允许“闸门”开启。
这种控制带来的不仅是痛苦减轻,更是一种感知上的升华。他开始注意到以往被庞杂信息淹没的细节——那些高风险信号并非孤立的点,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微弱的、无形的“线”,彼此连接,构成某种更庞大的“结构”。
例如,当他再次审视教授给他的那份“皮包公司”项目意向书时,他不再仅仅看到【虚假担保】、【重复抵押】等孤立风险点。他的能力仿佛穿透了纸张,隐约“看”到了一张模糊的网——几个看似不相关的空壳公司如何被串联起来,资金如何虚假循环,风险如何被层层包装并转嫁……一种冰冷的、精巧的、充满恶意的“结构”感扑面而来。
这不再是简单的风险预警,而是近乎本质的洞察!
他将这种更深入的“看到”谨慎地融入给教授的“作业”中。他不再只说“风险高”,而是开始尝试描述风险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通过第三方的关联交易虚增估值,底层资产的法律所有权存在刻意设计的模糊地带,最终的风险承担链条会断裂在无法追索的环节……”他尽可能用所能找到的专业词汇,去描述那种模糊感知到的“结构”。
隔板另一边,教授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然后,张默听到了极少从教授那里听到的、一声极轻的、仿佛发自内心的赞叹。
“了不起……”教授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发现稀世珍宝般的灼热,“你开始看到‘骨架’了……比我想象的快得多。”
“骨架?”张默下意识地重复。
“一切事物,尤其是人为构建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结构。”教授的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但底下潜藏着兴奋,“法律条文、金融产品、权力关系、甚至这座监狱……都是如此。看到表象下的结构,才能看到真正的风险,以及……真正的机会。”
张默心中凛然。教授的目的越发清晰——他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风险预报员,而是一个能直接窥见并理解那些隐藏“结构”的……工具。一个能与他这个“架构师”相匹配的“透视镜”。
“你的‘作业’需要升级了。”教授很快布置了新的任务,不再是评估具体的人或项目,而是让他基于零散的信息碎片——几句偷听到的狱警闲聊、一份废弃的采购清单片段、甚至其他犯人无意中透露的家族背景——去尝试推断某些更深层的东西:比如监狱管理层内部可能存在的派系分歧,或者某些地下交易网络的潜在运行模式。
这些任务极其困难,需要将微弱的风险感知、逻辑推理、碎片信息整合以及那种对新获得的“结构感”的直觉运用到一起。张默的精神力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
但他没有退缩。他意识到,这虽然是被教授利用,却也是锤炼自身能力的绝佳机会。每一次成功的推断,都让他对能力的掌控更深一分,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则的理解也更透一分。
他甚至开始偷偷将这种能力用在自己身上,尝试“内视”自身所处的“结构”——他与教授的危险关系,与刀疤的潜在冲突,在监狱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模糊的危机感指向多个方向,但最大的、最沉重的威胁源,依然牢牢锚定在教授身上。
他也隐约感知到,教授似乎在构建一个更大的棋局,而他这颗棋子,正被移向某个关键的位置。教授最近让他推断的信息,很多都隐隐指向监狱的安保调度、外部联系频率等异常动向。
“架构师”在谋划什么?
张默不敢细想,只能加倍小心地筑固自己的“堤坝”,同时贪婪地从每一次“作业”中汲取着知识和洞察。
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在毒液与养分并存的环境中,疯狂地吸收着一切能让他强大的东西。
他知道,当教授认为他这把“刀”足够锋利的时候,真正的考验才会来临。
而在那之前,他必须尽可能地将自己淬炼得更坚韧,看清更多隐藏的“结构”,才能在未来那场不可避免的风暴中,找到一线生机。
(第七十章 完)
喜欢出狱后,我靠风控送仇人再入狱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出狱后,我靠风控送仇人再入狱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