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垂拱殿。紫宸香霭中,一场将深刻改变北方格局的庭议正在进行。宋徽宗赵佶高踞御座,目光不再仅仅流连于书画金石,而是投向了舆图上那片广袤无垠、被标注为“漠北苦寒之地”的区域——大兴安岭以北,直至北海(贝加尔湖)的广袤西伯利亚。他胸中那股融合了铁木真精魂的“英雄气”再度澎湃,驱使着他不仅要巩固海东,更要向北拓展,践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极致理念。
“众卿,”徽宗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金虏已灭,西夏臣服,然北疆之患,根在蒙古。彼辈虽暂困于近东,然草原狼性,终为心腹之患。朕意已决,当趁其新汗初立(指窝阔台),西顾不暇之际,进军大兴安岭以北,占据水草丰美之地,拓疆万里,同时逼压蒙古诸部,使其居住区向西迁移,远离我中原腹地!”
此议一出,满朝皆惊。虽有武将摩拳擦掌,但更多文臣面露忧色,纷纷进言:
“陛下!岭北之地,苦寒无比,千里无人烟,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臣,徒耗国力啊!”
“蒙古铁骑,来去如风,深入其腹地,恐粮道不继,反受其害!”
“若逼蒙古太甚,使其西窜,恐祸水西引,反助其整合西方,养成大患!”
然而,此刻的徽宗,意志坚如铁石。他体内那属于铁木真的征服意志与帝王的野心交织,冷然道:“岂不闻‘犁庭扫穴,方绝后患’?蒙古赖以生存者,草原牧场也。若我据其岭北丰饶之地,断其东顾之念,彼等唯有西迁,与西方诸国争食,我可坐收渔利!至于苦寒……” 他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笑意,“朕已有万全之策。”
一、 驱虎吞狼,组建征西军
徽宗与心腹重臣(包括知兵事的枢密使、刘混康、及被急召入京的吴用)详细筹划,定下了堪称狠辣而冒险的方略:
1. 兵源架构:主力不动用大宋禁军核心,而是组建一支特殊的“征西军”。其兵员主要来源有三:
原金国、辽国降卒与遗民:这些人与蒙古有血海深仇,熟悉北方气候与骑射,用之攻蒙,可激发其复仇之心,且能消耗其潜在的反抗力量,堪称“以夷制夷”的上佳选择。
归化倭人(海东省):挑选那些被划为“兽人”阶层、骁勇善战且经过初步“驯化”、渴望以军功改变地位的原东瀛武士。他们耐苦寒,性悍勇,可作为重要的辅助力量,同时也能进一步削弱海东本土的不稳定因素。
部分北方边军与囚徒:配以少量大宋北地边军作为骨干和中低层军官,同时赦免部分北方囚徒充入军中,许以军功赎罪。
2. 统帅与装备:任命以稳健悍勇着称的老将种师道为征西大将军,总揽军务。吴用暂离海东,以参军身份随军参赞,利用其谋略协调复杂兵源。军械方面,除少量“大有”能量枪外,大量配备改良的神臂弓、猛火油柜,以及部分便于驼运的小型投石机,并携带大量御寒物资。
3. 战略路线与目标:计划兵分两路。东路军出山海关,沿大兴安岭东麓北进,扫荡蒙古东部部落,建立前沿堡垒。西路军则由河套地区北上,穿越戈壁,直插漠北腹地,目标直指鄂尔浑河流域与北海(贝加尔湖)地区,夺取蒙古“龙兴”之地,迫使蒙古核心部落西迁。
二、 朝堂博弈,暗流涌动
此策虽定,但朝野上下暗流汹涌。朱熹闻讯,长叹不语,深觉此策过于霸道,有违“修文德以来之”的王道精神,且驱使降卒、夷狄为先锋,恐生肘腋之变,但见徽宗意决,知不可强谏。刘混康则默许此策,认为此举符合“天道运行,弱肉强食”之理,可借机进一步观察与引导那融入能量网的铁木真意志。
最为难的或是吴用。他深知此策之险,兵源复杂,后勤艰难,天时地利皆不在我。但君命难违,且他也看到,若成功,确能极大缓解北疆压力,甚至为大宋开拓前所未有的疆域。他只能殚精竭虑,为这支特殊的“征西军”谋划万全,尤其是如何驾驭那些心怀各异的降卒与倭人。
三、 寒原点兵,西征启程
旨意颁下,天下震动。原金辽故地的健儿被征召,怀着复杂的心情——既有对蒙古的仇恨,也有对未来的茫然,聚集到北方重镇。来自海东的倭人武士,穿着改造过的宋式冬装,眼神中混合着对严寒的畏惧与对军功的渴望,在通译的呵斥下编入行伍。
这一年的秋天,寒风乍起,吹得人瑟瑟发抖。在幽州以北的广袤土地上,一支规模庞大的征西军正在集结。他们的军旗飘扬,遮天蔽日,刀枪如林,寒光闪闪,透露出一股与以往宋军截然不同的气息。
这股气息中,夹杂着悲怆、悍野与肃杀。仿佛这支军队背负着巨大的使命,又似乎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种师道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那支成分复杂的军队。
这支军队中,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士兵,他们的装备、训练水平和战斗经验都各不相同。有些人来自富裕的地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另一些人则来自贫困的地方,装备简陋,战斗经验也相对较少。
种师道心中沉甸甸的,他知道要将这样一支军队整合成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并非易事。然而,他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坚信只要指挥得当,这支军队一定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在种师道身旁,吴用手持羽扇,轻轻摇动。他的眼神锐利如鹰,仔细观察着每一支队伍的士气和纪律。他深知,军队的士气和纪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徽宗的诏书被高声宣读,无非是“吊民伐罪”、“拓土开疆”、“封侯荫子”之语。随后,三声炮响,这支承载着大宋北进野心、也充满了未知风险的“征西军”,如同一条巨大的混血长龙,迎着渐起的寒风,踏上了北上万里征途。
他们的前方,是冰封的河流、无垠的雪原、凶悍的游牧部落,以及莫测的命运。大宋的疆界,将因这支军队的足迹,向那片亘古荒原艰难地延伸。而蒙古的狼群,在遥远的西方,似乎也嗅到了来自东方的、前所未有的压迫气息,躁动不安地回望故土。北方的天平,即将因这支“驱虎吞狼”之师的介入,而发生剧烈的倾斜。
喜欢林冲君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林冲君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