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粮食储备体系的初步建立,为落星坳基地铸就了最坚实的生存底盘。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灵植”粮食,不仅是饱腹之物,更是信心与底气的源泉。但龙渊并未就此满足。他深知,在即将可能到来的、与“圣殿”这种超越常规的势力对抗中,仅靠粮食优势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锋利的“矛”和更坚固的“盾”,需要超越这个时代认知的力量。
这力量,一部分源于他自身和“龙府洞天”的神秘,而另一部分,他则寄希望于将脑海深处那些来自“末世”的、支离破碎却又惊世骇俗的科技概念,与今世的现实条件,尤其是与“灵泉”能量相结合,让其提前萌芽。
深夜,“龙府洞天”内。
龙渊并未修炼,也未提炼“灵蕴晶尘”,而是盘坐在灵泉边,面前摊开一本特制的、用某种耐腐蚀兽皮制成的笔记本。这是他根据记忆,记录下的那些在末世血火中惊鸿一瞥,或因条件所限仅存在于理论推演中的超前科技构想。
这些构想,在缺乏能源、材料和生产基础的末世,只能是空中楼阁。但在这里,在拥有灵泉这种近乎万能能量源,并且初步建立起一个隐蔽基地的现在,它们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
他的手指缓缓拂过几个关键词:
“生物质灵能转化”—— 并非简单的燃烧发电,而是直接抽取生物质(尤其是富含灵能的“灵植”残余物)中蕴含的生命能量,将其高效、低损耗地转化为更易于储存和利用的纯能量形式。末世初期,曾有势力依靠初步的此类技术,在废墟中勉强维持了能量供应。
“灵枢神经网络”—— 模仿生物神经网络,构建以灵能作为信息载体和动力的分布式传感与控制系统。理论上,它可以实现远超现有电子技术的反应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并能与生命体产生更直接的交互。这曾是某个疯狂科学家试图用于制造“生物机甲”的核心技术,可惜未能完成。
“低耗自适应维生场”—— 一种基于特定能量场域的小范围环境维持技术,可以极低的能耗,在恶劣环境中(如外太空、深海、核污染区)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微环境。末世后期,这曾是某些大型幸存者基地的核心技术雏形。
“超导灵纹回路”—— 利用灵能特有的“场效应”,在特定材料上蚀刻或引导形成能量通路,使其具备近乎零损耗传输能量的特性,并可能衍生出强大的灵能护盾或攻击性场域。这更多是源于龙渊自身对能量操控的感悟,与末世某些能量武器理论不谋而合。
……
每一个概念,都代表着一条可能通往未来的科技树分支。它们远超当前世界的科技水平,其原理甚至触及了能量与物质转化的更深层次奥秘。
“能源,是这一切的基础。”龙渊的目光最终停留在“生物质灵能转化”上。落星坳目前依靠光伏、风能和储备能源,维持基地运转尚可,但若要支持大规模的能量实验和高耗能项目,必然捉襟见肘。而且,随着“灵植”的大规模种植,会产生大量的秸秆、根茎等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同样蕴含着远超凡俗植物的能量,若只是简单堆肥或焚烧,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或许,可以从这里开始。”龙渊合上笔记本,心中有了决断。
第二天,他召来了基地内负责能源和工程技术的核心人员,包括几位从国内相关领域秘密抽调来的、背景干净且签署了最高级别保密协议的专家。
会议室里,龙渊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惊世骇俗的概念,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需求:“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高效的、能够处理农业废弃物并转化为可用能源的系统。现有的焚烧发电或沼气技术,效率太低,无法满足我们未来可能的需求。”
一位头发花白的能源专家推了推眼镜,谨慎地回答道:“龙总指挥,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其综合效率也很难突破50%。而且,我们基地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总量,即便全部高效利用,恐怕也难以支撑太大的能源需求增量。”
龙渊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随即话锋一转:“如果我们有一种……催化剂,或者一种全新的能量提取原理,能够近乎完美地剥离并转化生物质中蕴含的‘化学能’呢?我指的是,一种更本质的能量形式。”
几位专家面面相觑,有些不解。更本质的能量形式?这听起来已经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畴。
龙渊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要求成立一个代号“薪火”的绝密项目组,由他直接领导,抽调最精干的技术力量,目标就是研发这套新型能源系统。他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方向——重点不在于高温高压下的化学反应,而在于寻找一种能够与生物质内“生物能”产生共振,并将其“引导”出来的方法。
项目启动后,龙渊开始将部分精力投入其中。他并未直接给出“生物质灵能转化”的完整图纸,那太惊世骇俗且缺乏基础。他选择引导,利用自身对能量的理解,帮助项目组绕过许多弯路。
他首先指导项目组,利用基地现有的精密加工设备,尝试制造一种核心部件——“灵能谐振腔”。其设计图纸源于龙渊的记忆碎片,结构异常复杂,内壁需要蚀刻大量看似无规律、实则蕴含某种能量韵律的细微纹路(这是“超导灵纹回路”的初步应用尝试)。
材料的选择更是关键。龙渊动用了自己的权限,调集来一批特种合金和稀有元素,甚至不惜代价,在其中熔入了极少量的“灵蕴晶尘”碎屑。他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容器,更是一个能量感应和聚焦的核心。
第一次试制,失败。谐振腔在注入少量灵泉能量进行测试时,内部纹路过载烧毁。
第二次,调整了纹路深度和材料配比,勉强维持了数秒稳定,但能量逸散严重,转化效率几乎为零。
第三次,第四次……
龙渊凭借着对能量流动的敏锐感知,不断提出修改意见。项目组的工程师们虽然对这套理论的底层逻辑感到困惑,但龙渊每次精准的“直觉”性指点,以及那偶尔展现出的、超出他们理解的能量操控现象,都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只能将其归咎于这位神秘总指挥掌握的某种未知前沿科技。
与此同时,龙渊也在利用“龙府洞天”进行着自己的试验。他取来一些“灵植”秸秆,尝试直接使用淡金色能量进行“抽取”。过程比想象中艰难,植物残余物中的能量虽然存在,但结构松散,难以高效聚合。他需要找到一种“频率”,一种能引起这些残余能量共振,使其主动析出的方法。
这涉及到对能量本质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不断调整着自身能量的振动,如同调试一把万能钥匙,试图打开生物质能量库的锁。
时间在反复的失败和微小的进展中流逝。
另一边,关于“灵枢神经网络”的构想,龙渊则采取了更隐秘的实践方式。他并未成立正式项目组,而是将其融入到了基地的安防升级中。
他提出,现有的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存在盲区和延迟,需要一套反应更迅速、感知更立体的“神经末梢”系统。他让冷锋挑选了一批绝对忠诚、感知敏锐的队员,配合技术部门,在基地外围关键节点和内部重要通道,布设一种新型的“复合传感单元”。
这些单元不仅包含了常规的红外、震动、声音传感器,其核心还有一个由龙渊亲手制作的、包裹着微量“灵蕴晶尘”和特殊导能材料的“感应核心”。龙渊在这些“感应核心”中,预先烙印下了一丝极其微弱的精神力印记和能量印记。
当这些单元布设完成后,龙渊在“龙府洞天”内,尝试调动灵泉能量,通过自身为中转,以一种极其精微的方式,远程“激活”并连接这些分散的“感应核心”。
最初,只能模糊地感知到几个核心的大致方位,信号微弱且不稳定。
但随着他不断调整能量输出的频率和精神力链接的方式,那些分散的“点”逐渐在感知中清晰起来,并开始反馈回一些模糊的环境信息——并非具体的图像或声音,而是一种“状态”感知,如“平静”、“扰动”、“能量异常”等。
这就像一个简陋的、覆盖范围有限的“能量感知网”。虽然远未达到“神经网络”的智能程度,但这无疑是一个从零到一的突破!这意味着,龙渊找到了一种利用灵能构建超越物理连接的信息感知通道的可能!
他将这套初步的系统命名为“灵犀系统”,暂时只覆盖了基地最核心的指挥区和储备库外围。
能源项目和灵犀系统的初步进展,让龙渊看到了将末世科技萌芽于今世的希望。但这仅仅是开始,无论是“生物质灵能转化”还是“灵枢神经网络”,都还处于最原始的雏形阶段,距离实用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而且,这些超前科技的研发,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种材料和稀有元素的消耗巨大,需要寻找更稳定、更经济的来源;项目组专家们的疑惑与日俱增,需要一套更完善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和引导;最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活动本身就可能产生异常的能量波动,增加基地暴露的风险。
龙渊站在刚刚完成最新一次调试的“灵能谐振腔”前,看着那复杂内壁上缓缓流转的、几乎微不可见的淡蓝色光晕,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紧迫。
他知道,自己正在走的是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将源自末世绝望中的科技火种,与今世的资源、以及神秘的灵能力量相结合,催生出只属于落星坳、只属于华夏的“黑科技”。
这些萌芽的技术,一旦真正成长起来,将不仅仅用于防御。它们会成为“利刃”未来刺向“圣殿”心脏的锋利剑刃,会成为支撑华夏在即将到来的剧变中屹立不倒、甚至引领时代的擎天巨柱。
“薪火”已燃,“灵犀”初现。落星坳深藏的秘密,除了那亩产万斤的灵植,又增添了更加不容于世的科技萌芽。时代的车轮,正在这无声的积蓄中,被悄然推向一个未知而汹涌的方向。
龙渊深吸一口气,目光仿佛穿透了实验室的厚重墙壁,看到了那隐藏在历史阴影中的庞然大物——“圣殿”。
“你们的科技或许领先这个世界百年,但你们永远不会想到,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人正试图将未来的答案,提前书写在今朝的篇章上。”
“等着吧,当灵能与科技真正融合的那一天,我会给你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喜欢末世重生特种兵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末世重生特种兵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