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公祠1号,保密局大楼内,因“长江防线终极部署”情报的突然失效而弥漫着一种近乎凝滞的紧张。毛人凤的震怒如同低气压中心,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对曾在江防会议上短暂脱离视线的刘铭章,以及负责安保却出现“意外”停电的郑耀先。
林寒办公室内,气氛比往日更加冷肃。他指尖夹着一份关于“线路短路”的初步技术报告,目光却如手术刀般剖析着坐在对面的刘铭章。
“铭章,”林寒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国防部的调整命令来得突然,但也幸亏如此,否则你我此刻恐怕已不是在办公室里谈话了。”他轻轻将报告放下,“技术鉴定显示,短路点存在金属疲劳痕迹,看似意外。但巧合太多,就不再是巧合。”
刘铭章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平静无波:“处长的意思是,有人预谋?目标是我保管的文件副本?”他主动将嫌疑引向自身,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后怕与困惑,“当日参会人员众多,流程复杂,若真有内鬼,其手段确实高明。”
“高明与否,查过才知。”林寒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局座对此事极为不满,已授权我进行内部彻查。电讯处是重点,尤其是接触过文件流转节点和技术保障的人员。”他话锋一转,“包括你手下那几位负责会场临时通讯架设的技术员,都需要接受隔离询问。”
刘铭章心中一凛。林寒此举,既是常规排查,也可能意在剪除他可能的羽翼,或是敲山震虎。他面色沉凝地点头:“理应如此。我会让他们全力配合调查,澄清嫌疑。”他必须确保那几位并不知情的下属能够安全过关,同时也要防止林寒借题发挥。
几乎在同一时间,郑耀先也在行动处应对着沈醉绵里藏针的试探。
“耀先兄,”沈醉摆弄着桌上的青瓷笔洗,状似闲聊,“听说江防司令部那边,对这次的‘意外’停电颇有微词啊。幸好部署调整,虚惊一场。不然,你这负责安保的,首当其冲。”
郑耀先点燃一支烟,烟雾模糊了他冷峻的面容:“意外就是意外,查明原因,处理责任人即可。沈处长若是发现了什么人为线索,不妨直言。”他反将一军,语气带着一丝不耐。
沈醉干笑两声:“耀先兄说笑了,我哪有什么线索。只是觉得,这共党的触角,似乎总能伸到我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就像上次‘惊蛰’行动,还有这次……唉,防不胜防啊。”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郑耀先一眼,“局座已下令,在新防线方案最终确定并下发前,内部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所有核心人员及其社会关系,都将面临更严格的复核。”
郑耀先掐灭烟头,站起身:“理应如此。沈处长负责总务,清查内部正是职责所在,若有需要行动处配合的地方,尽管开口。”他表现得坦荡而配合,心中却警铃大作。新一轮更严酷的审查即将开始,那个神秘的“影子的影子”必然也会趁机活动。
压力之下,双星虽无法直接沟通,却凭借着惊人的默契与各自的手段,开始了新一轮的逆势运作。
刘铭章回到电讯处,首先严格“执行”林寒的指令,安排相关人员接受询问,但他提前与这几名技术员进行了单独“训话”,统一了关于当日工作细节、尤其是停电瞬间反应的说辞,确保滴水不漏。同时,他利用林寒要求他协助分析新防线可能采用的通讯加密模式的契机,主动将自己沉浸在浩如烟海的过往电文和密码本中,摆出全身心投入技术工作的姿态,以减少林寒对其外部活动的关注。在深夜独自研究时,他通过那台经过特殊改装的备用频谱分析仪,捕捉到几个极其微弱、与之前“黄蜂”及“影子”信号特征迥异,但同样充满敌意的短促信号,它们似乎在尝试连接某个已知的保密局内部频率,但未能成功。刘铭章默默记下其特征和出现规律,这或许是敌人新的通讯尝试,也可能是“影子的影子”在启用备用电台。
与此同时,郑耀先则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他并未被动等待审查,而是主动向毛人凤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渡江前京沪杭地区潜共侦防的紧急建议书》。在报告中,他详细罗列了近期行动处“侦测”到的多处共党疑似活动迹象(实为我方故布疑阵或无关紧要的外围据点),并强调在长江防线调整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对内部人员与这些“可疑信号”关联度的筛查力度,特别是那些拥有便利通讯条件、或能接触到核心部署信息的人员。此举看似积极响应毛人凤的清查命令,实则巧妙地将水搅浑,把调查的一部分焦点引向了电讯、机要等部门,为刘铭章和自己争取缓冲空间,同时也符合他行动处长“忠于职守”的人设。
毛人凤对郑耀先的“主动”和“警觉”表示了认可,但同时也将这份报告转给了林寒,暗示其加强对电讯处的内部监控。
就在这内外交困、互相试探的僵局中,转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郑耀先通过收到了“镰刀”罗中立的最高优先级警告:“‘影子的影子’与新的江防部署方案核心制定小组某成员存在隐秘关联,其最终目标是在新方案下发前,锁定并清除‘风筝’与‘启明’。敌人已掌握你们部分行为规律,正在构建证据链。危急!慎行!”
这份情报如同惊雷,表明敌人的屠刀已高高举起,并且指向了更致命的方向——他们可能从源头那里就直接获得了不利于郑、刘二人的“线索”或构陷的素材。
郑耀先意识到,常规的隐蔽和防御已不足以应对。必须兵行险着,主动破坏敌人的构陷计划,甚至反客为主。
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利用毛人凤多疑且目前对内部,尤其是对可能与“共谍”勾结者深恶痛绝的心理,导演一出“抓鬼”大戏。目标直指那个与“影子的影子”有关联的江防方案制定小组核心成员。
他选中了国防部作战厅一位姓高的参谋。此人是新防线方案起草小组的重要成员,素与中统关系密切,且其妻弟在黑市经营无线电器材,背景复杂。郑耀先通过秘密渠道,将一些精心伪造的、指向这位高参谋与“共党地下资金”有往来的“线索”,混杂在几份看似无关紧要的市面经济情报中,“无意”地让沈醉手下负责经济情报筛查的人员“发现”。
沈醉如获至宝,立刻向毛人凤汇报。毛人凤正为内部不宁而焦躁,闻讯后宁可信其有,下令郑耀先与沈醉联合,对高参谋进行秘密调查。
郑耀先“欣然”领命,在调查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高参谋妻弟店铺与几个已被监控的用于传递信息的废弃频率存在“关联”,并进一步“顺藤摸瓜”,“查出”高参谋曾利用职务之便,向外界泄露过数份早期版本的江防研讨纪要。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高参谋就是“影子的影子”,但这些“发现”已足够在毛人凤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就在高参谋被秘密控制,接受严酷审讯的同时,郑耀先利用行动处长的职权,以“彻查高参谋关系网,防止泄密扩大”为由,对与高参谋有过接触,包括那位曾与“影子的影子”疑似有关联的方案制定小组核心成员,进行了一轮迅雷不及掩耳的“排查”和“警示”。
这一记隔山打牛,虽未直接揪出“影子的影子”,却成功地在敌人核心圈制造了混乱和恐慌,打乱了其利用新方案构陷郑、刘的步骤,迫使那个隐藏的对手暂时收敛了爪牙,重新蛰伏。
而在电讯处,刘铭章也敏锐地察觉到了风向的微妙变化。林寒对他的直接压力似乎减轻了些,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配合调查高参谋泄密案所涉及的电讯记录中。刘铭章抓住这个机会,不仅完美“配合”了调查,还趁机利用权限,更深入地梳理了内部通讯网络,进一步排除了几个可能的监控节点。
风波暂息,但双星都清楚,这远非终点。
深夜,郑耀先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被探照灯划破的夜空。高参谋成了替罪羊,但真正的毒蛇仍在暗处。“掌柜”的警告言犹在耳。新的、最终的长江防线方案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在这最后的、也是最严密的监视下获取它?
与此同时,刘铭章在机房值夜,耳机里是各种信号交织的噪音。他反复回忆着那些微弱的新信号特征,试图从中找出规律。他有一种预感,敌人新的通讯通道正在尝试建立,而这,或许既是巨大的危险,也是获取终极情报的最后一线机会。
天堑变局,危机更深。双星于逆势中险中求存,但最终的对决,已然迫近眉睫。南京城的这个秋天,注定要以一场无比凶险的暗战,来决定无数人的命运,以及这场伟大潜伏的最终结局。
喜欢双星齐刃:魔窟伪装者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双星齐刃:魔窟伪装者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