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吴荣去度他的后,奕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下一项宏图——玻璃的制造上。
他清晰地知道,在这个时空,纯净透明的平板玻璃工艺是威尼斯人垄断的,其价值堪比黄金。
而他,拥有着他们无法想象的知识宝库。
奕帆闭门谢客,一连数日,沉浸在自己的书房里。
意识沉入那方神秘的空间,再次取出那几本来自未来的、关乎材料科学的书籍。
关于玻璃制造的章节,他已翻阅过无数次,但此次,他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他反复研读着每一个细节:主要原料是石英砂(二氧化硅),但其纯度至关重要,含铁量必须极低,否则玻璃会呈现绿色;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能显着降低石英砂的熔点;石灰石(碳酸钙)作为稳定剂,可以增加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硬度。
这三者是基础,但配比需要根据实际原料情况反复调试。
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后续的工艺。
首先是澄清阶段,玻璃液在高温熔化时会产生大量气泡,必须加入澄清剂。
奕帆选定的澄清剂是氧化锰,也就是他准备向工匠们解释的。
它在高温下分解释放氧气,能带走小气泡,并能抵消原料中铁元素带来的绿色,起到脱色作用。
但氧化锰的用量和加入时机极为考验功力,多了会使玻璃变成紫色,少了则效果不彰。
其次是均化,要让玻璃液成分均匀,温度均匀,需要长时间的搅拌和精确的温控。
在这个没有热电偶和自动控温设备的时代,这全凭匠人的经验和肉眼观察火焰颜色。
最后是退火,这是决定玻璃成败的关键一步。
玻璃液在模具中成型后,必须经过一个缓慢而均匀的降温过程,让玻璃内部的应力缓慢释放。
若冷却太快,外部冷却收缩快,内部冷却慢,巨大的内应力会使玻璃瞬间炸裂,前功尽弃。
这个缓冷过程,需要持续一天甚至更久,对窑炉的保温性能和匠人的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他将这些要点、难点、配比范围、温度曲线、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在脑中反复推演,甚至用毛笔在纸上详细绘制工艺流程草图,直到所有细节都烂熟于心。
他深知,只有自己先成为,才能带领工匠们走出迷雾。
准备万全后,他再次递帖求见秦王朱谊漶。
书房内,茶香依旧。
秦王见到他,笑容和煦道:奕帆啊,今日前来,可是又有什么利国利民的新奇物事要献上?
他恭敬行礼后,坦然道:殿下明鉴,在下确有一事,思虑已久,若能成功,或可使我秦藩百姓居所更加明亮温暖,亦能为王府开辟一项新的财源。
哦?快快讲来。
秦王显然极感兴趣。
殿下可知,海外番邦有一种名为之物,外观似琉璃,却纯净透明,光可透物?他缓缓引入。
玻璃?透明如水晶?
秦王疑惑。
正是。
奕帆点头,其妙用无穷。若制成平板,镶嵌于窗上,可替代窗纸与蚌壳,使室内亮如白昼,且风雨不侵,保暖隔音。
若在其背面附以银膜,则可制成,照人毫发毕现,远胜铜镜。
其用途之广,潜力之大,难以估量。
秦王目光闪动,身体微微前倾,道:此物若真能制成,确是大善!
然其制作,想必极难?
殿下所虑极是。
奕帆坦然承认,其工艺核心,被番商视为绝密。
但在下早年游历,曾偶得残卷,深究其法。
深知其难,主要在于三处:
其一,原料需精挑细选,纯度要求极高;
其二,熔化与澄清需精确控温,并加入特殊辅料(如去色除泡),时机火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三,成型后退火至关重要,需一天一夜缓冷,若急冷必裂。
此过程耗费钱粮甚巨,且成败难料,非一人之力可及,故特来恳请殿下支持。
秦王沉吟片刻,目光锐利地看着奕帆,道:你需要本王如何支持?
奕帆将与水泥厂类似的合作模式和盘托出,并补充道:在下恳请殿下能调拨部分官属琉璃匠人助我,他们有一定基础,可更快上手。
同时,需扩招长安建筑工程行至八百人,以应对工坊建设与日后玻璃安装之需。
秦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道:奕帆,你屡献奇术,功莫大焉,却甘将大利让与王府,所求究竟为何?
奕帆知道这是推心置腹之问,不能暴露野心,故立马抬起头,目光澄澈:殿下,在下所求,无非与。
愿借此微末之技,护佑身边之人,亦为秦藩百姓谋些福祉。
背靠王府这棵大树,方能安心做事。
利润多寡,于我而言,够用即可。
若能增强王府财力,惠及地方,则吾愿足矣。
此肺腑之言,绝无虚假。
秦王凝视他良久,终于展颜一笑道:好!本王信你!此事,准了!
一切依你所奏办理,我会跟王府长史交待清楚,让他全力配合你!
有了秦王的全力支持,玻璃工坊的筹建如火如荼。
他全身心投入,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亲自指导。
他们从最基础的原料筛选开始,用最原始的水簸法去除石英砂中的轻质杂质,再用人造磁石小心翼翼地吸走含铁的颗粒。
每一次配比调整,每一次炉火点燃,都凝聚着所有人的期待。
然而,成功之路布满荆棘。
最初的十几次尝试,坩埚中出炉的,不是颜色深绿、浑浊不堪的顽石,就是布满密密麻麻气泡、如同蜂巢般的废料。
有一次,甚至因为炉温过高,坩埚都被烧穿了,灼热的玻璃液流淌一地,险些酿成事故。
工坊内弥漫着焦灼与沮丧的气息。
他没有气馁,召集匠人,一起分析每次失败的原因。
这次砂子含铁还是高了。
白霜加得可能早了,火候没到。
退火时,窑门漏风,导致温度不均。
他们一点点排查,一点点改进。
奕帆鼓励他们道:失败是成功的基石!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光亮更近一步!大家打起精神!
吴老头等老匠人也被他的坚持所感染,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经验。
他们将坩埚窑炉的结构进行了改良,增加了通风和保温措施;对缓冷窑进行了更精细的分区设计。
终于,在不知第几十次开窑时,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坩埚内的玻璃液,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淡黄色,虽然仍有少许气泡,但已澄澈了许多!
快!小心入模!
奕帆强压激动,指挥着。
工匠们屏息凝神,用特制长钳将那粘稠的、散发着橙红色光芒的玻璃液,稳稳倒入光滑的铁模中。
随后是至关重要的退火。
模具被移入缓冷窑。
此后一天一夜,按图所示温度曲线,徐徐降温!每两个时辰记录一次,轮班值守,不得有误!
他再次严肃叮嘱。
公子放心!
工匠们深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齐声应诺。
这一天一夜,他几乎寸步不离。
夜晚,他在窑旁的茶室内打坐,运转九阳真经三个周天,便觉神清气爽,倦意全消,继续监督着退火过程。
这门神功在此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妙用,让他能够保持清醒,时刻关注着窑温的变化。
次日黄昏,窑温终于彻底降下。
当沉重的窑门被缓缓拉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模具中央,静卧着一块一尺见方、厚约半寸的平板玻璃!
它呈现出浅淡的青黄色,虽非完全无色,却已颇为透明,能清晰地透过它看到对面人影的轮廓!
成……成功了?!
一个年轻工匠不敢置信地喃喃。
短暂的寂静后,工坊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许多人相拥而泣。
吴老头用粗糙的手掌颤抖地抚摸着这块温凉的玻璃,老泪纵横,道:神乎其技……公子真乃神人也!
奕帆心中亦是心潮澎湃,这块小小的玻璃,承载了多少日夜的心血。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仔细检查后,指着内部几个细微气泡和轻微的波纹,道:诸位,我们成功了第一步!
但此物尚有瑕疵。记录此次所有数据,此块回炉!
我们要的,是更完美、更平整的玻璃!
工匠们闻言,非但没有失望,反而对他精益求精的态度更为敬佩。
随后,他指挥匠人用金刚砂和清水,对另一块质地较好的玻璃进行精细打磨、抛光。
过程漫长而枯燥,但当那块玻璃最终变得更加光滑透亮时,所有人都觉得值了。
接着,他示范了用锡汞齐将玻璃与打磨光滑的铜镜背板结合,制作原始镜子的方法。
望着那映出模糊但清晰人影的,工匠们的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彩和自豪。
这第一块自产的玻璃,如同在漫漫长夜中点燃的火炬,不仅照亮了工坊,更照亮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领域。
……
喜欢穿越至1586年大航海时代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至1586年大航海时代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