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成功的滋味
豆制品试生产小组正式组建后的第三天,在老粮站改造出的新生产区一角,首次试生产拉开了帷幕。何师傅如同一位沉稳的老帅,站在改造得当的灶台前,目光扫过略显紧张的组员们。两位有经验的老工人站在锅灶旁,三名中年女工准备好辅助工具,两名年轻学徒则屏息凝神地站在稍远些的位置,准备随时听从调遣。王超和马主任也站在一旁,神情关注。
空气中弥漫着豆香和淡淡的柴火烟气。何师傅没有多言,直接开始指挥。泡发好的黄豆被石磨碾磨成乳白色的生浆,过滤、入锅。随着灶膛里火焰的稳定燃烧,大铁锅内的豆浆开始翻滚,浓郁的豆香愈发扑鼻。
关键的“点浆”环节到了。何师傅亲自操作,将调好的石膏水缓缓倒入翻滚的豆浆中,手法沉稳而精准。豆浆迅速发生着奇妙的变化,蛋白质凝结,与水分离,形成了絮状的豆花和清澈的浆水。
“火候刚好,撤火!”何师傅低喝一声。灶膛里的柴火被迅速撤出。
接下来便是制作腐竹的核心步骤——“揭竹”。何师傅亲自示范,用特制的竹篾子在凝结的豆皮边缘轻轻一挑,手腕巧妙发力,一张薄如蝉翼、色泽淡黄、带着微微褶皱的豆皮便被完整地揭起,迅速转移到旁边加固加密的晾晒架上,由女工小心地将其抻展定型。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了经验的韵律感。何师傅一边操作,一边用简练的语言讲解着要点:“火要稳,浆要滚,点浆手要轻,揭竹要快、要准,心不能急。”
组员们看得目不转睛,两位老工人若有所思,似乎在回忆或印证自己过去的经验;女工们仔细记着动作要领;年轻学徒更是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第一次试制,主要目的是熟悉流程和检验设备。揭出的腐竹品相尚可,但厚薄略有不均,有些边缘略有破损。何师傅并不意外,指着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一一分析原因:“这张是点浆后静置时间稍短,那张是揭的时候角度偏了……”
王超在一旁认真听着,结合自己之前看过的资料,对豆制品生产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书本知识给了他框架和原理,而何师傅的现场教学,则填充了无数至关重要的细节和手感。
首次试制结束后,王超召集小组开了个简短的总结会,肯定了大家的努力,也指出了观察到的问题。他特别强调了卫生标准和操作记录的的重要性,要求每次点浆的石膏用量、温度、时间等关键数据都要简单记录下来,便于后续分析和优化。
接下来的几天,试生产小组在何师傅的带领下,又进行了几次小批量的试制。每一次都有进步,揭出的腐竹品相越来越稳定,厚薄均匀,色泽透亮,韧性十足。那两名有经验的老工人也逐渐找回了手感,开始能独立操作部分核心环节。
女工们的辅助工作也越来越熟练。两名年轻学徒虽然还插不上关键的手,但打杂、清洁等工作做得一丝不苟,也在用心观察学习。
马主任期间又来视察过两次,看到生产井然有序,揭出的腐竹品质一次比一次好,悬着的心彻底放回了肚子里,脸上乐开了花,对王超和何师傅赞不绝口。
王超在学习过程中,也并非全盘接受。他注意到,人工摇动风扇给烘干房(虽然豆制品目前主要靠晾晒,但王超未雨绸缪让人做了个小型的试验烘干隔间)鼓风很不稳定,便提议是否可以找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零件,改装成一个脚踏式的鼓风装置,这样既能省力,风力也更平稳。何师傅听了,琢磨了一下,觉得可行,便让张保国去尝试。
还有一次,王超看到女工们用普通的菜刀切割豆腐干,边缘容易毛糙。他想起之前盲盒里开出的几把异常锋利的西式主厨刀(他一直没敢拿出来),便借鉴其刀刃弧线的理念,画了个草图,请张保国找铁匠试着打制几把专门用于切割豆制品的弧形薄刃刀。这个改进,连何师傅看了都点头称许,说这小子脑子活,能想到刀刃上。
几次小改进,虽然不算惊天动地,但都切实解决了生产中的小痛点,让何师傅对王超这个“外行领导”不由得高看了一眼,觉得他不只是坐享其成,是真的在用心琢磨事儿。
几天后,首次试生产的成果积累了一批。主要是色泽金黄、薄如纸张的腐竹,以及少量试验性的、压制紧实的五香豆腐干。品质稳定,卖相上佳。
王超找到马主任,指着那些成品说:“主任,试生产算是初步成功了。这批货,我的想法是,不走公账,由我个人出钱,按内部成本价把这第一批产品买下来。”
马主任一愣:“你个人出钱?这是为啥?”
王超解释道:“主任,这是试生产的产品,虽然品质达标,但毕竟数量少,流程也刚理顺,直接作为街道资产处理比较麻烦。我个人买下来,一来算是支持咱们小组的开门红,给大家鼓鼓劲;二来,这批货我打算分一分。一部分给小组的同志们分分,让大家也尝尝自己劳动的成果,特别是何师傅和几位老师傅,辛苦了这么久。另一部分,我拿回家给亲戚邻居们也分分,既是分享喜悦,也算是给咱们未来的豆制品做个活广告,看看大家的反响。”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笔钱从我之前跟您提过的‘加工组利润积累’里出,不走街道的账,也符合咱们之前说好的自筹资金原则。”
马主任仔细一琢磨,明白了王超的用意。这小伙子做事真是滴水不漏,既安抚和激励了内部人员,又巧妙地做了市场预热,还规避了初期账务上的麻烦,所有成本自己承担,不给街道添负担。
“行!就按你说的办!”马主任爽快同意,“你这考虑得很周到!需要街道开个证明之类的吗?”
“不用,主任,小事一桩。”王超笑道。
当天下午,王超按照内部成本价(主要计算了黄豆、燃料和少量人工成本)将钱交给了小组的临时账房。然后,他将试生产的腐竹和豆腐干分成了若干份。
最大的一份,恭敬地送给了何师傅,感谢他的倾囊相授。其余部分,小组内部成员,根据贡献大小,每人都分到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战利品”,连两名学徒也分到了一些豆腐干。拿着自己参与制作的产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干劲更足了。
王超则将剩下的腐竹和豆腐干仔细包好,放入篮子。下班后,他提着这份沉甸甸、香喷喷的成果,踏着夕阳回到了家。
晚上,王家的饭桌上格外丰盛。李秀兰用王超带回来的腐竹泡发后凉拌,加了葱花和辣椒油,清爽可口;又用豆腐干和青菜一起烧,豆香浓郁。王建国默默吃着,不时点点头。王刚和王玥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那韧劲十足、吸饱了汤汁的腐竹,让他们赞不绝口。
“超儿,这就是你们加工组新做出来的?”李秀兰尝着腐竹,惊讶地问,“这味道,这口感,比供销社卖的好吃多了!”
“嗯,妈,这是试生产的,何师傅手艺好。”王超笑着回答,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饭后,王超又让王刚和王玥给关系近的几户邻居,比如张保国家、赵卫国家,还有之前送过猪脚饭的那几户孩子多的人家,分别送了一些腐竹和豆腐干过去,只说是我哥单位试做的新产品,给大家尝尝鲜。
邻里们收到这份意外的礼物,尤其是品尝到那品质极佳的豆制品后,都是又惊又喜,对王超更是交口称赞。无形中,南水街道加工组要出新品豆制品的消息,以及其过硬的质量,就在小范围内悄然传开了。
看着家人满足的笑容,听着邻里真诚的夸赞,王超觉得,这段时间所有的辛苦和筹谋都值了。成功的滋味,不仅仅在于项目的推进和资金的积累,更在于这种实实在在改善生活、惠及身边人带来的温暖与踏实。豆制品项目的星星之火,已然成功点燃,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它形成燎原之势了。
第七十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