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诸葛城西关,住着一位读书人,名叫商士禹。这一日,老友相聚多喝了几杯,回家路上,撞见了本城的土皇帝——张员外。
这张员外啊,可是个跺跺脚四城乱颤的主儿,平日里横行乡里,欺男霸女,那是无恶不作。
商士禹借着酒劲,说了几句不平之言,这张员外岂是能吃亏的?当时就恼羞成怒,对身边如狼似虎的家奴一使眼色:“给我往死里打!”
可怜商士禹一个文弱书生,哪经得起这番拳脚?直被打得奄奄一息,才被路人抬回家中。没捱过一夜,便含冤而逝!撇下妻子和三个孩子:长子商臣,次子商礼,还有年方十六、已定了亲事的女儿,名叫三官。
商家顿时塌了天!那商臣、商礼兄弟俩,血气方刚,岂能忍下这杀父之仇!当即一纸状书告到县衙。
可您猜怎么着?那张员外早已用银子铺好了路,县太爷收了贿赂,这案子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终岁不得结”——拖了整整一年,也没个说法!
就在这当口,商三官那未过门的婆家派人来了,对商母说:“亲家母啊,这人死不能复生,俩孩子的婚事可不能无限期耽搁下去。要不,咱们从权,先把喜事办了?”
商母眼见家道中落,儿子官司又打不赢,心里正没主意,听着似乎也在理,便想点头应下。
忽听屏风后传来一声:“且慢!”
但见三官姑娘走了出来,面容憔悴却目光如炬,她对母亲和来人说:“世上哪有父亲尸骨未寒,做女儿的就披红挂彩办喜事的道理?他们难道没有父母吗?若他们的父母遭此大难,他们也能心安理地办喜事吗?”
这一番话,义正词严,掷地有声!说得那婆家来人面红耳赤,讪讪而去。
唉,可叹那兄弟俩的官司,到底还是败了!兄弟俩含冤负屈回到家中,全家是悲愤交加,哭作一团。
商臣、商礼一咬牙,商量道:“父亲的尸首咱先不葬,作为上告的证据!不信这天下没有说理的地方!”
这时,三官再次站了出来,她对两位哥哥说:“人被杀了都没人管,这世道什么样,你们还不明白?难道老天爷会专门给咱们生出个像包拯那样的官来断案吗?让父亲的骨骸长期暴露,不能入土为安,我们做儿女的,于心何忍啊!”
兄弟俩听了妹妹这番话,如梦方醒,觉得在理,于是择日将父亲安葬了。葬父之后,怪事发生了——就在当天夜里,这三官姑娘竟神不知鬼不觉地失踪了!
商母又急又愧,生怕亲家知道未过门的媳妇跑了,更不敢声张,只偷偷嘱咐两个儿子,暗地里四处寻找。可找了将近半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转眼到了那张员外的寿诞之日!这张府是张灯结彩,大摆宴席,还特意请了戏班子来唱堂会。
领班的优人叫孙淳,带着两个徒弟前来应承。一个叫王成,相貌平平,但唱功了得,引得满堂喝彩。另一个叫李玉,这小伙子长得是眉清目秀,皮肤白净,活脱脱像个大姑娘!
张员外一看,眼都直了!点名让他唱一曲,可这李玉却推说学艺不精,唱不好。
张员外不依,强逼着他唱,结果这李玉唱的曲子半文不白,还夹杂着些乡村小调,惹得宾客们哄堂大笑。
孙淳脸上挂不住,赶紧上前打圆场:“员外爷恕罪!这小子刚来不久,还没学会唱戏,只会给客人斟茶倒酒。”
张员外贼眼一转,笑道:“无妨,那就让他来斟酒!”
这李玉倒也机灵,伺候酒席,察言观色,把个张员外哄得是心花怒放。酒宴散后,张员外色心大起,借口天色已晚,硬是把李玉单独留了下来,还遣散了所有仆人。
夜深人静,仆人们在别屋喝酒,忽听得大厅里传来“格格”的怪响。一个仆人好奇,摸黑前去查看,只见屋内漆黑一片,悄无声息。
他刚想转身离开,猛然听见“砰”的一声巨响,好像什么东西重重摔在地上!
他急忙呼喊,却无人应答。感觉不妙,赶紧叫来众人,合力撞开房门——点上蜡烛一照!
哎呦我的妈呀!只见那张员外身首分离,脑袋滚在一边,早已气绝身亡!再往梁上一看,那李玉用腰带自缢,但带子断了,人也掉在地上,断了气。
众人惊魂未定,把李玉的尸体抬到院子里,搬动时觉得他鞋袜里空空荡荡,好像没脚似的。好奇之下,脱掉鞋袜一看——里面竟是一双缠过的小脚!
原来这李玉是个女子!全场顿时炸了锅,立刻叫来班主孙淳盘问,孙淳吓得魂飞魄散,只说这李玉是一个月前主动来投奔,说是愿意跟着来给员外拜寿,至于来历,一概不知!
张家人怀疑是商家的刺客,便派了两个家丁看守尸体。这两个家伙见这女刺客容貌如生,肌肤犹温,竟起了歹意,商量着要玷污尸体!
其中一个刚把尸体抱过来,正要解开衣带,突然,好像被什么东西猛击了后脑勺,口喷鲜血,当场毙命。另一个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去报告。
这一下,所有人都对这女刺客敬若神明,再不敢有丝毫冒犯。
案子报到了郡守那里,郡守传来商臣、商礼问话。
兄弟俩说:“我们不知情,只是妹妹三官半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郡守让他们前去认尸,兄弟俩一看,这女扮男装的“李玉”,不是别人,正是他们失踪半年的妹妹商三官!
郡守也为之动容,判定由商家兄弟领回妹妹尸身安葬,并警告张员外家人不得寻仇报复。
异史氏(蒲松龄)说:“家里有商三官这样的女中豫让,而她的哥哥们却不知道,可见这兄弟俩作为大丈夫也实在平庸。然而三官的为人,即便是易水边的荆轲,也会感到羞愧,何况那些庸庸碌碌、随波逐流之辈呢!真希望天下的女子们都买来丝线,绣出三官的画像来供奉,她的功德,绝不比供奉关公小啊!”
王阮亭也评论道:“汉代为父报仇的庞娥亲,唐代为父夫报仇的谢小娥,加上这商三官,可以鼎足而三了!”
各位,商三官的故事到此讲完。一位深闺少女,为报父仇,隐忍半年,乔装改扮,深入虎穴,与仇人同归于尽。这是何等的胆识!何等的刚烈!!!
这正是:
闺中弱质十六春,父冤似海恨难伸。
巧扮优伶入虎穴,香魂侠骨震乾坤!
喜欢聊斋志异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聊斋志异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