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驶过厚重的宫门,外界的一切喧嚣瞬间被隔绝。车轮碾过平整的青石板御道,发出单调而压抑的辘辘声。林小满坐在车内,手心里沁出的冷汗早已冰凉。她透过微微晃动的车帘缝隙,窥见高耸的朱红宫墙连绵不绝,琉璃瓦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身着甲胄的侍卫肃立如雕塑,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过往车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却又令人窒息的威压。
太后的突然宣召,如同一道不可抗拒的飓风,将她从熟悉的市井生活,猛地卷入了这深不可测的皇家禁地。她心中毫无荣耀之感,只有沉甸甸的忧虑和未知的恐惧。太后为何在疏远之后又突然召见?是真的欣赏她的手艺,还是与“胡记”之谜有关?那个在街角惊鸿一瞥的神秘老者,又是何人?无数疑问在她脑中盘旋,却找不到答案。
马车在一处侧殿前停下。那位紫衣嬷嬷——后来得知姓严,是太后身边颇有地位的掌事嬷嬷——引领林小满下车,经过层层通报和严格检查(连食盒都被仔细查验),才得以踏入一座幽静雅致的宫苑。苑内古木参天,菊花盛开,却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终于,在一间暖阁外,严嬷嬷示意林小满止步,自己进去禀报。片刻后,她出来低声道:“太后娘娘凤体稍安,正在歇息。娘娘吩咐,林氏既精于点茶,便先去御茶房,为娘娘准备一盏应季的暖胃茶汤,稍后再呈上点心。”
这不是直接觐见,而是一道考题!林小满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道:“民女遵命。”
在一位小宫女的引导下,林小满被带到了御茶房。此地与她想象中的厨房大不相同,宽敞明亮,器具精美绝伦,各种名贵茶叶、干果、香料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几名太监和宫女垂手侍立,气氛安静得近乎凝滞。
一位身着青袍、面白无须的老太监迎了上来,目光淡淡地扫过林小满和她手中的食盒,语气不咸不淡:“咱家姓钱,负责御茶房。太后娘娘的茶饮,自有定例。不知林姑娘有何高见?”话语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与审视。
林小满知道这是下马威,深吸一口气,不卑不亢地行礼:“钱公公言重了。民女不敢妄改定例,只是听闻太后娘娘近日凤体欠安,食欲不振,故斗胆想着,或可尝试调制一款温和养胃、略带新意的茶饮,若不合规矩,但凭公公指点。”
她态度谦逊,却点明了太后的现状和自己的意图。钱公公脸色稍缓,示意她自便。
林小满定了定神,仔细查看了御茶房现有的材料。她摒弃了那些过于名贵或气味浓烈的茶品,选用了性味平和的陈年普洱作为茶底,取其温润醇和。又见时值深秋,气候干燥,便取了些鲜百合、去芯白果,以及少量冰糖。她并未使用任何胡老头所遗的奇特植物,谨记赵琰的警告。
她亲自净手,点燃小巧的红泥炉,用银壶汲取甘泉活水。水将沸未沸之际,投入普洱茶,快速洗茶后,注入热水,耐心等待茶汤红浓明亮。另取一洁净小锅,将百合、白果与冰糖加入适量清水,文火慢炖,直至百合软糯、白果通透、汤汁微稠。
待茶汤泡好,滤去茶叶,将滚烫的普洱茶汤冲入已盛有炖好百合白果的暖玉盏中,瞬间,普洱的陈香与百合的清甜、白果的软糯气息巧妙融合,散发出一种温暖怡人的香气。她最后点缀上一小瓣金黄的秋菊瓣,增添一抹亮色与秋意。
整个过程,林小满手法娴熟,神情专注,虽身处陌生环境,却不见丝毫慌乱,仿佛回到了“林记”的后厨。钱公公在一旁冷眼旁观,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茶汤制成,由宫女小心翼翼捧入暖阁。林小满在茶房忐忑等待。时间一点点过去,每一息都无比漫长。
约莫一炷香后,严嬷嬷走了出来,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丝:“太后娘娘饮了茶,说……尚可,有几分巧思。宣你进去呈点心。”
“尚可”二字,让林小满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半。她连忙提起食盒,整理了一下衣襟,低头敛目,跟着严嬷嬷步入暖阁。
暖阁内温暖如春,弥漫着淡淡的安神香气。太后并未端坐正位,而是斜倚在一张铺着软垫的贵妃榻上,身着常服,面色确实有些倦怠,但眼神依旧锐利清明,正由宫女轻轻捶着腿。一位衣着华贵、气质温婉的中年妃嫔陪坐在下首,应是某位太妃或公主。
林小满不敢抬头,快步上前,跪倒在地:“民女林小满,叩见太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千岁。”
“平身吧。”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慵懒,却自有威严,“抬起头来,让哀家瞧瞧,能做出那般精巧点心的,是何等灵秀人物。”
林小满依言抬头,迅速看了一眼便垂下目光,姿态恭谨。
太后打量了她片刻,淡淡道:“模样倒也周正。听皇帝说,你铺子里的点心,连薛夫子都赞不绝口?今日哀家倒要尝尝,是否名副其实。呈上来吧。”
“是。”林小满起身,将食盒放在宫女端来的小几上,深吸一口气,打开了盒盖。
刹那间,一股混合着麦香、果香和淡淡奶香的温热气息飘散出来。食盒内,并非单一品种,而是林小满精心搭配的几样小巧点心:
* “金菊傲霜”:以南瓜泥和糯米粉制成菊花造型,中心点缀枸杞,栩栩如生,色泽金黄。
* “如意云片糕”:糕体洁白如雪,切成薄片,层层叠起,口感软糯清甜。
* “核桃枣泥酥”:酥皮层次分明,内馅是细腻的枣泥和碎核桃仁,香甜不腻。
* 新研制的“金玉满堂”糕:切成小巧方块,金黄诱人。
点心虽小,但造型别致,色彩和谐,摆放得错落有致,在精致的瓷碟映衬下,显得格外诱人。
太后身旁的妃嫔眼中露出欣赏之色,轻声道:“母后您看,这点心做得真是精巧,瞧着就让人有食欲。”
太后目光扫过点心,神色微动,示意宫女取过一枚“金菊傲霜”,小小尝了一口,细细品味。暖阁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片刻后,太后放下点心,拿起丝帕擦了擦嘴角,缓缓道:“嗯,甜而不腻,软糯适中,南瓜的香气也恰到好处。这点心……确有几分心思,比御膳房那些千篇一律的强些。”
这已是极高的评价!林小满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躬身:“谢太后娘娘夸赞,民女愧不敢当。”
太后又尝了尝“如意云片糕”和“金玉满堂”糕,点了点头,对严嬷嬷道:“这糕也不错,清淡适口。看来皇帝和薛夫子,倒也不是胡乱夸赞。”她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林小满身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林氏,哀家过几日寿辰,宫中设宴。御膳房那些人,墨守成规,做的点心哀家都吃腻了。哀家看你是个灵巧的,便留你在宫中几日,专司寿宴点心的制作,你可愿意?”
此言一出,暖阁内众人皆是一怔!留一个民间女子在宫中负责太后寿宴点心?这可是天大的恩宠,也是极大的风险!
林小满心脏狂跳!这绝非简单的赏识!这分明是要将她放在眼皮底下,近距离观察,甚至……试探!她不敢有丝毫犹豫,立刻跪伏于地:
“民女……民女谢太后娘娘天恩!能为您寿宴效力,是民女几世修来的福分!民女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娘娘厚望!”她知道,自己没有拒绝的余地。
太后似乎对她的反应颇为满意,微微颔首:“嗯,起来吧。严嬷嬷,带她去安置,就安排在御膳房点心局旁边的厢房,一应所需,按制供给。着御膳房总管配合她,所需食材器具,尽数满足。但有一点,”太后目光陡然变得锐利,“宫中规矩大,不比你在外头自在。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不该看的,都给哀家谨记着!若是出了什么差错……”
话语中的警告意味,让林小满后背发凉,她连忙道:“民女明白!定当谨守宫规,绝不敢有丝毫逾越!”
退出暖阁,跟着严嬷嬷前往安置处的路上,林小满的心依旧怦怦直跳。她成功通过了第一关,却踏入了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棋局。太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留在宫中,是机遇,还是更大的陷阱?
她被安置在一间干净却简陋的厢房,与御膳房的宫女太监住处相邻。严嬷嬷交代了几句宫规和注意事项便离开了。林小满独自坐在房中,看着窗外完全陌生的宫墙和天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
傍晚时分,御膳房总管太监前来见面,态度表面客气,眼底却藏着疏离与审视,简单交代了点心局的规矩和几位掌案师傅,便让她明日开始上手。显然,她这个“空降”的民间厨娘,并不受欢迎。
夜深人静,林小满辗转难眠。她摸出贴身藏着的、赵琰给的那块玄铁令牌,冰凉的触感让她稍感安心。在这深宫之中,这或许是唯一能与外界联系的希望。但她也知道,绝不能轻易动用。
第二天,林小满早早来到御膳房点心局。局内人手众多,各司其职,见她到来,目光各异,有好奇,有轻视,也有漠然。她谦逊地向各位师傅请教,了解寿宴点心的惯例和要求。得知往年多以“寿桃”、“八宝糕”等传统样式为主,虽用料讲究,但造型和口味确实缺乏新意。
太后要的是“新奇”,这既是要求,也是她唯一的机会。她必须做出既能体现精湛技艺、符合皇家气派,又能让太后眼前一亮的点心!
她沉浸在构思中,反复推敲。既要吉祥寓意,又要美观可口,还要有突破……一个大胆的念头,逐渐在她心中成形——何不打破传统单一样式的局限,制作一个多层次、多口味、集观赏性与食用性于一体的“福寿双全点心塔”?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不已,但也知道实施起来难度极大,需要克服工艺、稳固性、以及宫中保守观念的重重阻力。
就在她沉浸于构思时,一位负责供应食材的小太监悄悄凑过来,低声道:“林姑娘,您要的今年新下的顶级糯米粉和滇红蜜糖,库房那边……说暂时库存不足,调拨需要时间。”
林小满心中一沉。她昨日才提交的物料清单,都是最基本关键的原料,宫中库房怎会短缺?这分明是有人故意刁难,想让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宫中的第一道考验,以这种隐晦的方式,悄然降临了。
喜欢汴京早餐合伙人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汴京早餐合伙人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