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的余韵尚在,休整了两日的麻风村村民,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表,在八月十六的清晨,再次充满了蓬勃的干劲。
短暂的休息非但没有让人懈怠,反而将连日的疲惫一扫而空,每个人脸上都透着精气神。
竹材和木材早已通过巧妙的溪流运输,整齐地码放在各家各户的院子里。
如今,全村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最后两项材料——石灰和砂子上。
刘叔和宋大川各自带着队伍,几乎是铆足了劲在比拼。
石灰窑那边烟火不息,汉子们开采石灰石、砍伐硬木柴的身影在晨曦中忙碌;小溪下游,淘洗砂子的队伍也在埋头苦干,铁锹翻飞,水声哗哗,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将洁净的砂子供应到位。
这天上午,王大力和刘大牛一起找到了正在自家院子前,对着图纸比划地基范围的宋清越。
“清越妹子,”王大力嗓门洪亮,带着一贯的直爽,“我跟大牛琢磨着,竹木都齐了,石灰和砂子也就这一两天的事儿。咱们这建房子,总得有个先后,有个样子给大家瞧瞧。我跟大牛都觉得,可以先从你家开始!”
刘大牛在一旁点头附和,语气更沉稳些:“是啊,清越。你家这图纸画得最明白,结构也最全。
先把你家这‘样板’立起来,大家伙儿心里就有底了,知道这新房子到底是个啥模样,建的时候该注意啥,后面各家再动工,照着学,不仅快,心里也踏实!”
宋清越闻言,眼睛一亮。
这个提议正合她意。
她之前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现在由王大力和刘大牛提出,再合适不过。
“大力哥,大牛哥,你们这想法太好了!”宋清越收起图纸,脸上绽开笑容,“确实需要有个实实在在的样子立在这儿。那咱们就说定了,等石灰和砂子一到,就先从我家开工!给咱们麻风村的新房建设,打个样!”
“成!就这么办!”王大力用力一拍手,显得比宋清越还兴奋。
事情定下,效率极高。
不过两日功夫,足够的石灰和筛选好的砂子便陆续运到了宋清越家院子旁的空地上,与其他材料堆放在一起,像一座座小山。
开工吉日选在了八月十九。
几乎全村能抽出手的劳力都聚集到了宋清越家院子内外,熙熙攘攘,比过节还热闹。
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图纸上的房子,是怎么从纸上变到地上的。
宋清越作为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那张已被翻看得有些毛边的图纸,清了清嗓子。
人群立刻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她身上。
“各位叔伯,哥哥们!”宋清越声音清亮,带着让人信服的力量,“感谢大家先来帮我家建房!咱们今天就开始!不过,动工顺序得变一变。”
她展开图纸,指着上面的布局解释道:“按照常理,该先建坐北朝南的正房。
但咱们得考虑实际,我家现在住的这旧茅屋一旦拆了,一家人就没地方落脚了。
所以,我的想法是,咱们先建东西两侧的厢房!”
她指向规划中的东厢房位置:“东厢房这两间,先盖起来。等盖好了,把我娘、弟弟妹妹,还有阿进翠翠暂时安置进去住下。然后,咱们再拆旧屋,在原址上建正房!这样既不耽误住,也不耽误建,两不耽误!”
“哎呦!是这个理儿!”刘叔第一个抚掌称赞,“还是清越丫头想得周到!先盖厢房,再动正房,这法子稳妥!”
“没错没错!不然一大家子人住哪儿去?”众人纷纷附和,对宋清越的细心安排深感佩服。
“好!那咱们就先从东厢房的地基开始!”宋大川洪亮的声音一锤定音。
说干就干!汉子们按照宋清越用石灰粉画出的地基线,挥动锄头铁锹,开始挖掘基槽。
地基挖好,便是夯筑三合土。
石灰、黏土、细砂按照宋清越确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倒入基槽中。汉子们喊着粗犷的号子,抬起沉重的夯石,“嘿哟!嘿哟!”一下一下,用力夯实。
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要求受力均匀,才能保证地基牢固。
宋清越在一旁仔细盯着,不时出声指导。
张阿进混在人群中,干得最为卖力,额上的汗水汇成小溪往下淌,也顾不上擦。
他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能参与到建设自家新房的工程中,对他而言是无上的荣耀和快乐。
地基打好,便开始立柱子、架房梁。
粗壮的杉木柱被稳稳植入地基中,用榫卯结构连接起横梁。
宋清越设计的房子层高比普通茅屋高,显得格外敞亮。
当主要的梁架结构立起来时,房子的骨架便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引来一片赞叹。
“这屋子架起来就感觉不一样,亮堂!”
墙体则采用宋清越确定的竹骨泥墙。
先用粗细均匀的竹片编织成网格状的墙骨,固定在柱梁之间,然后将和好的草筋黄泥巴用力摔打到竹骨上,里外各敷上厚厚一层,最后再用掺了少量石灰的细泥浆抹平墙面。
这个过程充满了乐趣,孩子们尤其喜欢,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泥巴,嘻嘻哈哈,气氛热烈。
刘氏和宋砚溪也挽起袖子加入其中,张翠翠更是细心,她抹的墙面格外平整。
宋清越看着一家人和村民们一起劳作的场景,心中暖流涌动。
屋顶的工序最为关键。
先是在椽子上铺上一层厚实的茅草,然后,将那些早已晾晒干透的杉树皮,像鱼鳞一样,从屋檐开始,一层压一层,严严实实地覆盖在茅草之上。
宋大川亲自带人上房铺设,确保接缝处紧密,坡度利于排水。
东西两侧的厢房,各有两间房,工程量不算小,但在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下,仅仅用了四五天时间,便宣告完工!
当最后一块杉树皮被敲实固定,两排崭新的厢房便矗立在了院子东西两侧。
金黄的茅草檐口下,是深褐色的杉树皮屋顶,墙体是温暖的土黄色,虽然还未完全干透,但已能想象出其坚固与舒适。
窗户的位置预留得恰到好处,只待日后安装窗棂。
“好啊!这房子看着就结实!”
“这树皮顶好,肯定不漏雨!”
村民们围着新落成的厢房,摸摸这里,看看那里,议论纷纷,眼中充满了羡慕和期待。
厢房一建好,刘氏便带着宋砚溪、双胞胎以及张阿进兄妹,欢天喜地地将家当搬了进去,暂时安顿下来。
虽然拥挤,但想到不久后就能住上更宽敞的正房,每个人都充满了盼头。
拆除旧茅屋。几乎没费什么力气,那间曾经为他们遮风挡雨、却也十分局促的低矮茅屋,在众人的拉扯下,很快便化作一堆废墟。
清理完场地后,在原址上,按照图纸,开始了正房的建设。
有了建造厢房的经验,建正房更是轻车熟路。
打地基、立梁柱、编竹骨、糊泥墙、盖屋顶……一切井然有序,效率更高。
正房规模更大,中间是宽敞的堂屋,两边各有两间卧室,同样只用了四五天,一座比旧茅屋气派了不知多少倍的新正房,便拔地而起!
当新房彻底落成的那一刻,整个麻风村都轰动了。村民们围着这座融合了众人智慧与汗水的新居,赞不绝口。
“瞧瞧这堂屋,多宽敞!摆上桌子,全家吃饭都不挤!”
“这房间也好,亮堂!”
“清越丫头这设计,真是绝了!东西厢房,中间正房,这院子规整多了!”
宋大川拍着结实的墙壁,洪亮地笑道:“好啊!这房子,又结实又敞亮!以后咱们就照着这个样儿建!”
王大力更是直接嚷嚷:“清越妹子,下一个就轮到我家了!你可得好好盯着!”
宋清越站在自家的新堂屋前,看着眼前崭新的一切,看着乡亲们热情洋溢的脸庞,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喜欢流放岭南?我带全村吃肉住大房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流放岭南?我带全村吃肉住大房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