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那座学术气息浓厚的城市返回北方校园,姜知夏的心境像是经历了一场无声的地震。江屿白在他自己世界里那种游刃有余、甚至被尊称为“江神”的状态,与她记忆中那个在高中课堂上沉睡、被误解的孤僻少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认知的冲击,让她在最初的震撼和一丝微妙的失落之后,反而生出一种更加清晰的决心——她不能仅仅停留在仰望他的背影,她必须努力追赶,至少要能理解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这种决心,直接体现在了她新学期对社团活动的选择上。
大一下学期,学校各大学生社团开始新一轮的招新和成员调整。姜知夏上学期加入的天文社和辩论社,她都认真参与了,也收获了不少乐趣和锻炼。但这次,她的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领域——物理学院下属的“应用物理研究社”。
这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学术性社团,主要面向物理学院大二及以上、对科研有浓厚兴趣且成绩优异的学生。社团活动不是观星或者打辩论,而是研读前沿论文、进行小组课题研究、甚至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参与辅助工作。对一个大一新生,尤其是非物理学院的学生来说,想要加入,难度极大。
苏晓知道她的想法后,瞪大了眼睛:“知夏你疯啦?那个社团听说超级变态的!里面全是学霸中的学霸,天天泡在实验室和文献堆里,压力山大!咱们才大一,轻松点不好吗?天文社多浪漫啊!”
姜知夏搅拌着面前的奶茶,眼神却很坚定:“我想试试。总觉得……现在的知识不够用,想接触更深一点的东西。”她没有明说,这种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江屿白那个世界的向往和一种不愿被落得太远的紧迫感。
“是因为江屿白吧?”苏晓一针见血,凑近她压低声音,“你想离他的世界近一点?”
姜知夏脸颊微红,没有否认,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苏晓叹了口气,拍拍她的肩膀:“行吧,姐妹支持你!不过你可想好了,那条路可不好走。”
姜知夏当然知道不好走。她先是去听了应用物理研究社的一场招新宣讲会。能容纳两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不少站着的学生。主讲人是社团的指导老师,一位戴着黑框眼镜、不苟言笑的中年教授,语速极快,内容涉及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等姜知夏只在科普读物里见过的名词,听得她云里雾里,手心冒汗。周围的学生们却大多神情专注,不时低头记录,显然基础扎实。
宣讲会结束,姜知夏拿着厚厚的申请表格,心里直打鼓。表格上要求填写详细的课程成绩、相关竞赛经历、以及对某个物理前沿问题的个人见解。她目前的专业课成绩虽然不错,但和物理学院那些从小参加奥赛的牛人相比,毫无优势。个人见解更是让她头疼,她所学的不过是基础物理,对真正的“前沿”几乎一无所知。
那晚,她坐在图书馆里,对着空白的申请表发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她和江屿白之间的差距,或许比想象中还要巨大。他已经在参与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项目,而她却连一个本科生社团的门槛都难以跨越。
沮丧之余,她习惯性地翻开了星空笔记本,想写点什么。笔尖悬在半空,却不知从何落笔。最终,她只是拍下了那张空白的申请表,发给了江屿白,附上一句:【想试试这个,感觉好难。】
她没指望立刻得到回复,更没指望他能给出什么具体建议。这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然而,第二天清晨,她醒来时,手机里竟然有江屿白的回复。不是文字,而是一份扫描件。她点开一看,呼吸瞬间凝滞。
那是一份手写的、极其详尽的提纲!标题是:《关于低维拓扑绝缘体边缘态输运性质的几点思考》。内容深入浅出,从基本概念到最新进展,逻辑清晰,观点独到,甚至列出了几个关键参考文献!笔迹是她熟悉的、属于江屿白的潦草却力透纸背的风格!
他……他竟然连夜为她写了一份“个人见解”的范本?!虽然这严格来说算是“作弊”,但这份提纲的价值,远不止于帮助她填表。它像一盏明灯,瞬间照亮了她眼前那片漆黑的、名为“前沿物理”的迷雾,让她看到了一个具体的方向和思考的路径!
姜知夏的心脏狂跳起来,激动夹杂着巨大的感动。他没有说鼓励的话,却用他最擅长的方式,给了她最实质、最有力的支持!他相信她有能力去理解这些,并且愿意为她引路!
这股力量驱散了所有的犹豫和胆怯。姜知夏不再纠结于自己基础的薄弱,她开始疯狂地查阅资料,结合江屿白给的提纲,一点点啃读那些艰深的论文摘要,努力形成自己的、哪怕还很稚嫩的理解。她泡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经常为了弄懂一个概念而废寝忘食。这个过程痛苦又充实,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探索未知知识的魅力和……自身知识的贫瘠。
一周后,她终于完成了申请表的填写,尤其是“个人见解”部分,虽然远不及江屿白提纲的深度,但确确实实融入了她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她郑重地将申请表投递到了指定邮箱。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和严格的筛选流程:笔试、面试。笔试题目极难,大量超纲内容,姜知夏考得满头大汗,几乎不抱希望。面试时,面对几位严肃的学长学姐和那位指导老师的连环提问,她紧张得声音发颤,但最终还是凭借这段时间的恶补和清晰的逻辑表达,勉强应对了下来。
公布结果那天,姜知夏紧张得手心冰凉。当在录取名单末尾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真的被录取了!虽然是预备成员,需要经过一学期的考核才能转正,但这已经是巨大的突破!
喜悦过后,是更大的压力。研究社的活动强度远超她的想象。每周的小组讨论、文献阅读任务、还有即将开始的简单课题研究,几乎占用了她所有的课余时间。她不得不退出了相对轻松的辩论社,只保留了作为兴趣爱好的天文社。每天奔波于教室、图书馆和研究社活动室之间,经常熬夜到凌晨。
苏晓看到她日益加深的黑眼圈,心疼地劝她:“知夏,别太拼了,身体要紧啊。”
姜知夏只是笑笑,摇摇头。她并不觉得苦。每当她在小组讨论中勉强跟上思路,每当她艰难地读懂一篇论文的概要,每当她看到自己在课题报告上写下一点点有价值的分析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充实感,足以抵消所有的疲惫。她感觉自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正在疯狂地吸收着水分,每一天都在成长。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似乎离江屿白的那个世界,更近了一点。她开始能稍微理解他偶尔发来的那些高深概念的只言片语,开始能用一种更接近他思维模式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这种精神上的同频,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和安心。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研究社里高手云集,尤其是那些物理学院的学长学姐,思维敏捷,基础扎实,讨论时经常迸发出让她瞠目结舌的见解。姜知夏作为唯一的大一新生和非本院学生,时常感到格格不入和力不从心。有几次小组合作,因为她进度跟不上或者理解有偏差,差点影响了整体任务,虽然学长学姐们没有明说,但她能感觉到那种无形的压力和不耐烦。
一次,社团布置了一个关于模拟计算的小课题,需要用到一种姜知夏完全没接触过的编程软件。她熬夜看了好多教程,还是不得要领,程序跑出来的结果一团糟。第二天小组讨论时,负责带她的一个大三学长看着她的错误数据,眉头紧锁,语气虽然克制,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姜同学,这个部分很关键,如果基础工具不熟练,会拖累大家进度的。你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补一下。”
那一刻,姜知夏羞愧得无地自容,强忍着眼眶的酸涩,低着头连连道歉。巨大的挫败感几乎将她淹没。她开始怀疑自己,选择这条路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她是不是根本不适合这个领域?
那天晚上,她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乱七八糟的代码,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拿出手机,下意识地想给江屿白发信息倾诉,但打了几行字,又删掉了。她不想让他看到自己这么狼狈的样子。
就在她准备关掉电脑回宿舍时,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江屿白的信息。没有问候,只有一个压缩文件包,文件名是那个编程软件的名字和“入门及常见错误解析”。
姜知夏愣住了,颤抖着手点开文件。里面是极其详细的图文教程,从安装到基本操作,再到她遇到的那个具体错误的排查步骤,每一步都清晰明了,甚至还有针对她可能遇到的思维误区的重点标注!这绝不是网上随便能找到的通用教程,而是针对她的问题量身定做的!
他……他怎么知道的?!他难道有千里眼吗?还是……他一直默默关注着她的动态,甚至能猜到她会遇到困难?
巨大的震惊和暖流瞬间冲垮了所有的委屈和沮丧。姜知夏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教程,按照步骤一步步操作。有了正确的指引,她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程序终于顺利运行了起来!
当她看到屏幕上出现符合预期的模拟结果时,一种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她激动地给江屿白回信息:【成功了!谢谢你!你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个?】
过了很久,直到她回到宿舍准备睡觉时,才收到回复,依旧简短:
【猜的。早点休息。】
看着这简单的四个字,姜知夏抱着手机,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泪水再次涌出,但这次是温暖和幸福的泪水。他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她最精准的支持。这种被默默守护和理解的感觉,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她安心和充满力量。
这次挫折和江屿白及时的帮助,像一剂强心针,让姜知夏重新振作起来。她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更加勤奋地学习,主动向学长学姐请教。她的努力和进步渐渐得到了认可,小组合作也变得顺利起来。
社团的选择,对姜知夏而言,不仅仅是一次课外活动的调整,更是一次重要的自我突破和成长。她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这条路充满挑战,却也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让她离那个她想要并肩同行的人,更近了一步。而那个远在南方、沉默却强大的少年,始终是她前行路上,最明亮的那盏引路灯。
喜欢恰似星语过境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恰似星语过境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