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日子,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朱棣深知,洪武皇帝将他打发到这苦寒的燕地,绝非彻底放心,更像是将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 “逆子” 炸弹,扔到了帝国最北方的边境线上,眼不见心不烦,同时也让他远离权力中心,置于朝廷的严密监视之下。
“王爷,南京来的密报。” 亲卫低声将一封用火漆封口的密信呈上。
朱棣接过,熟练地用特制的小工具挑开火漆,展开信纸。信上的字迹娟秀,内容却让他眉头微蹙。信是他通过一些前世记忆中微不足道的线索,以及来到北平后暗中建立的微弱联系,从南京城内传来的。内容无非是关于朝堂的一些动态:太子朱标仁厚依旧,对他这个弟弟的 “遭遇” 似有不忍,但碍于皇命,无力回天;几位藩王兄弟,或幸灾乐祸,或暗自警惕;而最让他在意的,是朱元璋近来对藩王的举动愈发关注,似乎在他那次 “疯言” 之后,洪武皇帝心中那根关于 “分封” 的弦,被拨动得更加频繁了。
“知道了,让那边的人继续留意,切记小心,不可暴露。” 朱棣将密信凑到烛火上,看着它化为灰烬。
他明白,自己在北平的一举一动,恐怕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详细地呈现在了南京的龙案之上。他必须更加谨慎。
这日,朱棣以巡视北平防务为名,带着张玉、朱能等几名心腹亲卫,来到了北平城外的一处军寨。如今的北平都司,兵力不算弱,但装备和训练,在朱棣看来,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张将军,你看这些士兵的甲胄,多为札甲,防护虽有,但过于笨重,影响机动性。” 朱棣指着正在操练的士兵,对身旁的张玉说道,“可否想过,用皮革与铁片结合,打造更轻便灵活的鳞甲或山文甲?”
张玉一愣,王爷怎么突然对甲胄样式如此了解?他仔细一想,札甲沉重,士兵久战确实疲惫,若能轻便而不失防护,自然是好。“王爷英明,只是…… 打造新甲,需耗费钱粮,且样式更改,工匠亦需磨合。”
“钱粮之事,本王会想办法。至于样式,” 朱棣微微一笑,取过一根树枝,在地上大致勾勒出几种后世甲胄的简化版结构图,“你看,此物名为‘护心镜’,可重点防护 chest;此物名为‘臂鞲’,可护手臂……”
他画得并不专业,但核心思路却远超这个时代。张玉、朱能等人虽看得一知半解,却都被这新奇的构想吸引,只觉得若真能造出这般甲胄,士兵战力定能大增。
“王爷,此乃神思!若能实现,我燕军战力,当领先天下!” 朱能性情相对急躁,率先赞叹道。
朱棣摆摆手:“只是初步想法,还需匠户细细琢磨。当务之急,是提升士兵的体能与协同作战能力。” 他随即提出了一些基础的体能训练方法,如长跑、负重、队列操练的强化版,以及一些简单的小组战术配合,强调令行禁止和相互掩护。
这些方法,在后世看来平平无奇,但在明初,却足以让人耳目一新。张玉深以为然,立刻表示会着手推行。
除了军务,朱棣也开始关注北平的民生与经济。他知道,战争打的是后勤,是国力。北平地处边塞,土地相对贫瘠,粮食自给自足尚有些困难,如何发展经济,积累财富,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他想到了几个点:
一是改良农业。他虽不是农业专家,但也知道一些基本的增产措施,如推广新式农具(曲辕犁的改进)、堆肥技术、简单的作物轮作制等。他让王府属官悄悄搜集相关资料,并寻找可靠的老农进行试验。
二是发展商贸。北平地处边境,与蒙古部落的互市是重要的财源。他打算规范互市,打击走私,同时利用自己对未来商品趋势的模糊了解(比如一些简单的手工业品改良),尝试增加出口。
三是招揽人才。这是最关键的。他派人暗中寻访,无论是不得志的官员、落第的秀才,还是身怀绝技的工匠、精通医术的郎中,只要有一技之长且品行端正,他都愿意接纳,或置于王府,或安插到地方。
这一日,王府长史带来了一个人。此人身材魁梧,面色黝黑,身上带着一股沙场磨砺出的悍勇之气,见到朱棣,纳头便拜:“末将燕山左护卫副千户朱能,拜见王爷!”
朱棣心中一动,朱能!这可是未来靖难之役的核心将领之一,功勋卓着,忠心耿耿。他连忙扶起:“朱将军免礼,本王久闻将军骁勇,今日得见,幸甚!”
朱能没想到这位传说中 “大逆不道” 的燕王,竟如此平易近人,且似乎早已听闻自己的名字,心中不由生出几分好感与知遇之恩。
就在朱棣紧锣密鼓地在北平暗中布局,积蓄力量之时,南京的消息再次传来,却让他心中一凛。
“王爷,皇上下旨,命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巡边!”
锦衣卫!朱元璋的耳目爪牙!蒋瓛此人,更是以心狠手辣、侦缉严密着称。他名为巡边,目标恐怕只有一个 —— 自己这个不安分的燕王!
朱棣站在王府的廊下,望着北方苍茫的天空,眼神锐利如鹰。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他低声自语,“父皇,您终究还是不放心我啊。”
考验,再次降临。这一次,不是在金銮殿上的唇枪舌剑,而是在这远离中枢的燕地,一场无声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他不仅要应对来自南京的明枪暗箭,还要时刻提防北方草原上的狼嚎。
喜欢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