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军区农场忙完育苗的杨浩宇和苏婉清,带着一身的稻种气息和满心的牵挂,回到了东洼。
东洼的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林默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装,挽着裤腿,正和几个知青在田里划线,准备插秧。他手里的竹竿上绑着红布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给大地做着标记。
“杨老师,婉清老师!”林默眼尖,一下子就看到了他们,兴奋地扔下竹竿跑过来,脚下溅起一串串泥花。“你们可算回来了,就等你们教我们抛秧了。”他的脸上满是汗水和泥巴,笑得却格外灿烂。
杨浩宇拍了拍林默的肩膀:“看把你急的,秧苗都准备好了?”林默忙点头:“都准备好了,催芽催得可好了,芽长得壮实着呢。”说着,他带着两人来到秧田边,只见一捆捆的秧苗整整齐齐地码在田埂上,嫩绿色的秧叶在阳光下闪着光,透着勃勃生机。
苏婉清蹲下身子,轻轻拔起一捆秧苗,仔细查看:“嗯,芽长到一寸左右了,正好可以抛秧。”她站起身,对着周围的知青们喊道:“大家都过来,我给你们讲讲抛秧的要点。”
知青们纷纷围拢过来,手里都拿着秧苗,眼神里满是期待和好奇。苏婉清拿起一捆秧苗,示范着说:“抛秧的时候,要把秧苗抛得均匀,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大概每平方米十五到二十株。像这样,手腕轻轻用力,让秧苗垂直落入田中。”她边说边抛,秧苗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稳稳地落在了田里。
杨浩宇接着说:“还有,抛的时候要注意风向,顺着风抛,这样秧苗能落得更稳。而且抛完后,要及时查看,把一些没立起来的秧苗扶一下。”
知青们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林默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来试试。”他拿起一捆秧苗,学着苏婉清的样子,用力一抛,结果秧苗飞得太高太远,落点也不均匀。“哎呀,没泡好。”林默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了。”苏婉清鼓励道。
于是,知青们纷纷开始抛秧,田埂上、稻田里顿时热闹起来。秧苗在空中飞舞,像是一群绿色的小精灵,纷纷落入田中,插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杨浩宇和苏婉清在田里穿梭着,不时地纠正着知青们的动作,指导他们如何抛得更好。
不一会儿,大家就掌握了抛秧的技巧,抛得越来越熟练。林默更是越抛越起劲,嘴里还念叨着:“嘿,我就不信我抛不好。”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在天空,晒得人身上暖烘烘的。知青们坐在田埂上,拿出带来的干粮和水壶,开始吃午饭。杨浩宇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看着这些秧苗,就像看到了希望。只要我们好好种,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苏婉清笑着说:“是啊,而且咱们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好了,产量肯定会更高。”
林默咬了一口手中的玉米窝头,说:“老师,等丰收了,我们要把最好的粮食交上去,让大家都尝尝咱们东洼的大米。”
“好啊,到时候我们还要总结经验,把咱们的种植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地方都能种出好粮食。”杨浩宇说。
大家边吃边聊,笑声在田野上回荡。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投入到抛秧的工作中。
下午,天空中飘来了几朵云彩,给大地带来了一丝阴凉。抛秧工作也接近了尾声,整块稻田都被插上了嫩绿的秧苗,像是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杨浩宇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稻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苏婉清走过来,轻轻说:“看你,都看入神了。”
杨浩宇笑了笑:“是啊,每次看到这些秧苗,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这时,林默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株秧苗:“老师,你看这株秧苗,长得特别壮,肯定能结好多稻穗。”
“哈哈,那你可要好好照顾它。”杨浩宇说。
“嗯,我一定把它照顾得好好的。”林默小心翼翼地把秧苗插回田里,像是在呵护着一个珍贵的宝贝。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把稻田映得一片金黄。知青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扛着农具,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的身后,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明天的故事。
回到知青点,杨浩宇和苏婉清开始整理今天抛秧的数据,记录下每个区域的秧苗数量、密度等情况。林默则在一旁帮忙,他看着本子上的数据,好奇地问:“老师,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啊?”
杨浩宇耐心地解释道:“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秧苗的生长情况,以后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种植方法,让产量更高。”
“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以后也要好好学,把这些都记下来。”林默认真地说。
夜晚,月光洒在知青点的小院里,屋里的灯光透过窗户,映出三个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在为东洼的明天努力着,为北大荒的希望耕耘着,在这片黑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喜欢七零北大荒:天师知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七零北大荒:天师知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