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布朗分别后,陈轩并未放松警惕。
他在一个视线死角迅速分出一个影分身,指令其暗中尾随布朗,确保这位“合作伙伴”的安全。
本体则从容不迫地返回了爱司公寓。
果不其然,布朗确实被盯上了,除了之前餐厅外那两人,还有一组交替跟踪的暗哨,这是特高科的专业手法。
影分身如同真正的幽灵,利用巷弄的阴影和人群的掩护,悄无声息地解决了这些“尾巴”,并将痕迹处理干净,确保布朗能安全抵达美国领事馆。
与此同时,陈轩本体则在公寓内再次施展变身术,变成他人悄然离开,前往公共租界那处约定的仓库。
仓库位于靠近码头的一片仓储区,周围环境嘈杂,便于隐蔽。
陈轩轻松避开零星的看守,用钥匙打开沉重的库门,闪身而入。
内部空间巨大,空气中弥漫着新木材和防锈油的气味。
眼前是堆积如山的厚重木箱,上面清晰地喷印着英文标识和美军物资代码。
陈轩随手用工具撬开几个不同的箱子进行查验——冰冷的钢铁造物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
一个长条箱里,整齐码放着保养良好的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枪身上的烤蓝依旧完整;另一个方箱中,是结构紧凑、透着杀气的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旁边更大的板条箱里,则躺着分解状态的m1917式重机枪,那粗壮的枪管预示着强大的火力。
还有一批板条箱,里面是崭新的m260毫米迫击炮的炮管和座板。
正如布朗所言,这些装备大部分都有使用过的痕迹,但鉴于菲律宾长久处于和平环境,保养状态极佳,至少有七成新。
更让陈轩满意的是,其中近一半的箱子里装满了配套的弹药,黄澄澄的子弹和墨绿色的炮弹壳堆积如山——这些,才是前线将士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确认无误后,陈轩不再耽搁。
他身形如电,在庞大的仓库内几个闪烁,所过之处,堆积如山的木箱如同被无形巨口吞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尽数被纳入系统背包之中。
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庞大的仓库便已空空如也。
陈轩没有丝毫停留,立刻发动飞雷神之术,身影瞬间从上海消失。
下一刻,他已出现在南京城内一个隐秘的地下仓库中。
这里是张发魁与他约定的数个核心物资交接点之一,位置隐蔽,守卫森严,且只有极少数人知晓。
陈轩迅速将刚刚收取的美械装备全部取出,整齐地码放在仓库内,几乎将空间填满。
他并未去见张发魁,只是通过墙壁上一个极其隐蔽的孔洞,投入了一枚代表“美械已到,速取”的特定颜色小石子。
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上海那边,还有更多紧要且危险的事情等待他去处理,尤其是针对“李默然”等人的收网行动,以及土肥原贤二那条老狐狸。
此刻的南京的外廓前线,战况依旧激烈,但局势已然不同。
国军将士依托着复廓阵地的钢筋水泥工事,顽强地抵挡着日军的疯狂进攻。
紫金山、雨花台、乌龙山……这些关键的战略节点如同牢固的磐石,在日军的炮火中巍然屹立。
由于陈轩之前奇袭三大机场,摧毁了数十架日军战机,日军的空中力量受到严重的削弱。
没有了空中恶魔的俯冲扫射和精准轰炸,守军的压力骤减。
外廓阵地大多建于险要的山岭之地,本就易守难攻,再加上张发魁听从陈轩建议,不惜工本构建的坚固防御体系,足以抵御日军大部分师团级配属的火炮轰击。
战斗因此进入了异常残酷且胶着的消耗战阶段。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紫金山、雨花台等主要防御方向上,敌我双方的战损比,国军首次实现了对日军的反超。
这并不奇怪。
驻守外廓阵地的部队,本就是国军中最精锐的德械师、教导总队以及部分调整师。
这些部队官兵素质较高,训练有素,即便其中补充了一定比例的新兵,但在残酷的战火洗礼和老兵的传帮带下,也在迅速蜕变为合格的战士。
当武器上的代差被陈轩源源不断输送来的日械、美械所弥补,当关键的后勤补给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当士兵们能够依托着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时。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战斗力,足以让此前不可一世的日军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在南京城下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然而,巨大的杀伤也意味着惊人的消耗。
子弹、炮弹、手榴弹……每一天,每一场战斗,都在吞噬着海量的物资。
前段时间,为了尽可能多地疏散南京城内平民,张发魁几乎将所能调集的所有大小船只都投入了渡江运输,因此前线所需的庞大作战物资,超过八成依赖于陈轩一个人。
实际上,八年抗战时期,放眼整个中国战场,中国武器弹药的匮乏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杀,并不仅限于淞沪和南京。
从华北平原到华东水网,从华中丘陵到华南山地,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处处燃烧着抗日的烽火。
正因如此,当初蒋委员长在仔细权衡并听取了张发魁那份近乎“天方夜谭”的南京固守计划后,才会最终接受。
战略层面的考量压倒了战术上的担忧——若能以南京一城之地,像一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并持续消耗日军最精锐的华中方面军主力,无疑将极大地缓解其他战场的压力。
为全国持久抗战的战略布局、工业内迁、军队整补赢得无可估量的宝贵时间。
事实上,这一战略的初步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日军大本营不得不像挤牙膏一样,将原本计划投入华北、华南等方向的预备兵力和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调往上海方向,填进对南京这个“硬骨头”的围攻之中。
华北等地的日军攻势,因后勤补给和兵力支援的相对减弱,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迟滞和削弱。
甚至,根据陈轩窃听到的情报显示,由于南京战事进展远不如预期顺利,且部队伤亡数字触目惊心,日本参谋本部和内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
一部分激进狂妄的将领,主张继续甚至加大增兵力度,不惜一切代价,务求在1938年新年之前拿下中国首都,以期彻底粉碎中国的抵抗意志,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而另一部分相对较为理性的官员,则担忧南京会变成一个持续吞噬帝国鲜血和财富的“血肉磨坊”,过早过度地消耗日本有限的战争潜力,从而影响其争霸世界的长远战略。
这种战略层面的分歧和动摇,正是陈轩和张发魁最希望看到的。
他们点燃的这把火,已经不仅仅在南京城下燃烧,更开始灼烤远在东京的日军决策中枢。
喜欢用忍术搞谍战,过分了吧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用忍术搞谍战,过分了吧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