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身伤痛与挥之不去的沉重,陈默一行人悄无声息地回到了登州城。刺史崔焕见他们损失如此惨重,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即调集城内最好的医师为伤员诊治,并将陈默等核心人员秘密安置在一处戒备森严的别院中休养。
而在登州停留养伤的半个月里,来自长安格物院的消息,通过吴王建立的加密信道,如涓涓细流般陆续传来。当陈默展开那几页薄薄的信纸,墨痕间仿佛带着长安城特有的烟火气息,墨衡与孙十常联名写就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激动。
原来,在陈默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格物院并未因他的缺席而停滞。造纸术的研发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堆积如山的失败样品后,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突破!墨衡带领的工匠团队,通过反复试验,精准调整了竹料与麻料的配比,更革新性地改进了碱液蒸煮的温度与时长控制。如今,他们成功造出了质地均匀、色泽洁白如雪、韧性远超传统麻纸的全新竹纸!虽然目前产量尚且有限,成本也需进一步压缩,但这洁白柔韧的纸张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宣言。
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的攻关也同步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负责陶瓷烧制的匠人们,通过调整泥料配方与窑火控制,虽然过程中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挫折,但好在终于烧制出了一批规格统一、质地坚硬、不易破损的陶制活字。墨衡亲自设计的排版框架与固定装置,巧妙地解决了活字容易移位、着墨不均的难题。他们用这批新制的活字,成功试印了数百份字迹清晰、版面整洁的《百家姓》与《千字文》分册。尽管排版速度与印刷效率尚无法与后世成熟的工艺相比,但那油墨的清香、那整齐划一的字迹,已然昭示着知识低成本、大规模复制的时代曙光,正从格物院的工坊中透出第一缕微光。
墨衡在信末,用近乎颤抖的笔触写道:“……先生,当第一本完全由我院自制竹纸、采用活字印刷技术装订成册的蒙书呈于案前时,院内所有参与此事的同仁、学子,无不欢呼雀跃,甚有喜极而泣者!此非奇技淫巧,实乃文明传承之阶梯,开启民智之利器也!……”
这些跨越千里传来的捷报,如同刺破厚重阴霾的一缕金色阳光,温暖而有力地照进了陈默被“归墟”、“冥尊”等阴影笼罩的心田。他仿佛能看到墨衡那因激动而泛红的脸庞,能听到格物院里那充满希望与干劲的喧嚣。他播下的种子,在他远离长安、于海上搏命之时,已然在他所信赖的同伴们手中,顽强地生根、发芽,绽放出第一朵绚烂的花朵。
这证明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知识的力量,技术的进步,这看似微弱的星火,终将汇聚成足以照亮整个时代、改变世界命运的熊熊烈焰。
喜欢盛唐探案录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盛唐探案录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