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不够?
朱元璋听到这四个字,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先生,咱当是什么难事呢!”
他大手一挥,那叫一个财大气粗,豪情万丈。
“这天底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先生你开口,要多少人?一百个?一千个?还是一万个?”
“只要你一句话,别说是什么能工巧匠了,就是把全天下的木匠、铁匠、石匠全都给你弄到江宁来,那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他看来,这简直就不是个问题。
大明朝别的不多,就是人多。
只要皇帝一声令下,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还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
然而,李去疾听完,却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看着朱元璋那副“我是皇帝我牛逼,人随便给你调”的土财主模样,心里一阵叹息。
唉,跟这帮封建帝王沟通,就是费劲。
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人多力量大”的农业社会模式里。
完全不懂什么叫“技术密集型产业”,什么叫“人才壁垒”。
“马大叔,您误会了。”李去疾耐着性子解释道,“我说的‘人手不够’,不是指缺普通的工匠。”
“普通的工匠,再多也没用。他们能打铁,能砌墙,能做个桌子板凳,但他们……造不出枪,更造不出炮。”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
“此话怎讲?这不都是些铁疙瘩木头块吗?有何不同?”
“不同?那不同可就大了去了。”
李去疾决定,今天必须得给这位“甲方爸爸”好好上一课,让他明白明白,什么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他指了指朱元璋手里的那把燧发短铳。
“就拿这最简单的燧发枪来说吧。”李去疾指了指朱元璋手里的宝贝,“您别看它现在这么好用,您知道我为了把它从图纸变成现实,花了多少功夫吗?”
他伸出了一根手指。
“整整一年!”
“早期的版本,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十次击发,七次哑火,剩下三次,两次炸膛,只有一次能勉强把子弹打出去。”
“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一点点改进,从燧石的打磨角度,到弹簧的力度,再到火药的配比,试验了上千次,才把它完善到今天这个几乎不会哑火的程度。”
朱元璋和他那几个儿子,听得是心惊肉跳。
十次击发,七次哑火,两次炸膛?
这他娘的,是造武器,还是造催命符啊?
他们这才明白,原来每一件神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如此多的艰辛和失败。
“所以啊,马大叔。”李去疾摊了摊手,一脸的“我很忙,我压力很大”。
“燧发枪和催泪弹,现在算是技术成熟了,随时可以找普通的工匠,进行大规模生产。”
“但是,那‘迫击炮’,‘榴弹’,还有您那个‘装甲车’,都还只是个概念。”
“要把它们造出来,并且能量产,天知道要花多少时间,烧多少钱。”
“最关键的是……”
李去疾的目光,落在了朱棣三兄弟的身上,脸上露出了一个“我很为难”的表情。
“我现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教您这三个宝贝儿子,怎么造‘电报机’上了。”
“这又是枪,又是炮,又是车的……我一个人,分身乏术啊。”
他看着朱元璋,把最终的难题,抛了回去。
“所以,马大叔,您得替皇上拿个主意。”
“皇上他,是想先要能‘千里传音’的‘电报机’呢?”
“还是想先要那些能开疆拓土的‘大杀器’?”
电报机?
还是大杀器?
李去疾这个问题,问得那叫一个诛心。
就好像你问一个三岁小孩,你是要妈妈,还是要爸爸?
这还用选吗?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我全都要!
朱元璋心里头,忽然就冒出了这么一句极其莫名其妙,但又无比真实的话。
他看着李去疾那张挂着“和善”微笑的脸,恨得牙根都痒痒。
这个李先生,真是蔫儿坏!
太他娘的蔫儿坏了!
他明知道咱对那些大杀器眼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他还故意这么问!
这不是逼着咱做选择吗?
这不是在咱心口上反复横跳吗?
朱元-战争狂人-重八,此刻的内心是崩溃的。
一边,是能让大明铁骑横扫草原,犁庭扫穴的“迫击炮”和“装甲车”,那是他梦寐以求的画面,是能让他睡觉都能笑醒的终极浪漫。
另一边,是能“千里传音”,从根本上改变大明朝信息传递方式的“电报机”,那是能让他这个皇帝,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将整个帝国牢牢攥在手心里的无上权柄。
一个是开疆拓土的利刃。
一个是安邦定国的神器。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朱元璋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一时间竟纠结得跟个苦瓜似的。
他看看身旁一脸狂热,就差把“我要大炮”四个字写在脸上的四儿子朱棣。
又看看一脸期待,显然对“千里传音”这种仙法更感兴趣的大儿子朱标。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李去疾那张气定神闲的脸上。
老朱同志心里门儿清。
李先生这不是在问他。
这是在问他背后的“皇上”。
这是一个阳谋。
一个让他无法拒绝,也无法回避的阳谋。
李去疾的意思很明白:我精力有限,团队(就仨瓜俩枣)也刚组建,饭要一口一口吃,项目要一个一个来。你们得排个优先级。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自己对“钢铁洪流”的无限向往。
他是个皇帝。
一个成熟的皇帝,要学会权衡利弊。
打天下,靠的是刀把子。
但治天下,靠的却是脑子和……信息。
最近有一件事,就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寝食难安。
那就是“空印”的问题。
李善长那个老狐狸,已经把这事儿摸了个七七八八,私下里给他递了折子。
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从户部到地方,从上到下,几乎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大网。无数的官员,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
他们利用“空印”文书,大搞财务造假,中饱私囊,把朝廷的钱,当成了自家的钱袋子。
这是在挖他大明的根啊!
换了以前,他老朱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
一个字:杀!
从上到下,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拖出去砍了!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管你贪多还是贪少,敢动老子的钱粮,就得拿命来偿!
可现在……
他看了一眼眼神平淡的李去疾,心里那股子杀气,竟不知不觉地淡了几分。
他忽然觉得,光靠杀人,似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今天杀了这一批,明天,只要那个该死的“流程”还在,就还会有下一批人,继续这么干。
就像割韭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不就是因为路途遥远,信息不通吗?
地方衙门要把钱粮账目送到京城来核对,一来一回,动辄数月。账目但凡有一点点对不上,就要打回去重做。
为了省事,为了效率,他们才想出了这种带着“空印”文书上路的法子。
这给了那些心怀不轨之徒,天大的可乘之机!
如果……
如果有了李先生的“电报机”。
地方的账目,当天就能传到京城。京城这边核对完了,当天就能把结果传回去。
哪里还有什么“空印”的生存土壤?
这玩意儿,才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神药啊!
想通了这一点,朱元璋心里瞬间就有了决断。
大丈夫,当断则断!
什么迫击炮蒸汽车,什么装甲洪流,都可以往后稍稍。
先把这“千里传音”的神器给弄出来,把他大明朝的内部管理给理顺了,才是当务之急!
“先生!”
朱元璋的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
他朝着李去疾,深深地鞠了一躬。
李去疾也被突然郑重起来的马大叔吓了一跳,赶紧上前扶住他。
“马大叔,您这是干什么?有话好好说,别突然行这么大礼,吓我一跳。”
朱元璋却摇了摇头,站直了身子,脸上带着一丝决绝。
“先生,这个礼,你受得起。”
他看着李去疾,一字一顿地说道:“皇上那边,已经有决断了。”
“那些刀枪火炮,都可以暂缓。”
“现在,朝廷最急需的,就是先生您说的那个……”
“电报机!”
李去疾心里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皇帝不像马大叔,没被战争冲昏头脑,知道什么叫“要想富,先修路”,啊不,是“先通网”。
“行,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我就先集中精力,把电报机给搞出来。”李去疾点点头,一副“我听领导安排”的乖巧模样。
朱元璋见他答应,心中大定。
但他还有一件事,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向这位“谪仙人”求教。
他凑了过去,压低了声音,脸上带着几分请教的诚恳,又带着几分帝王的忧虑。
“先生,不瞒您说,皇上之所以这么急着要‘电报机’,是因为朝中出了一件天大的案子。”
“哦?”李去疾挑了挑眉,来了兴趣,“什么案子,能让皇上这么着急?”
朱元璋的嘴唇,微微动了动,吐出了两个字。
那两个字,像两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李去疾的心上。
“空印。”
空印?
空印案?!
当这两个字从朱元璋嘴里蹦出来的时候,李去疾整个人都懵了。
他的大脑,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我靠!
什么情况?
洪武九年才爆发的空印案,怎么提前了这么多年?
现在才洪武二年啊!
难道……难道是我的蝴蝶效应?
李去疾的内心,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今年,先是搞望远镜、热气球,之后又是炼钢做水泥,如今更是开始做军火。
他一直以为,自己的这些举动,顶多就是让大明朝的科技树稍微长得快了那么一点点。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翅膀,这么能扇。
一扇子下去,直接把大明朝一桩顶级历史大案,给扇得提前爆发了!
喜欢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