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方的密报,并非由王禀直接发出,而是通过皇城司建立的隐秘渠道,几经周转,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赵佶手中。信笺上的字迹略显潦草,显然是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仓促写就。
“臣禀陛下:臣部已按计划分批抵龙化州,然未及休整,即接辽主急令,命我部速援黄龙府!辽主言,黄龙府乃囤积重地,万不可失,其已亲率七十万大军来援。臣思及陛下‘便宜行事’之旨,且观辽人惶急,若拒不奉命,恐生变乱,亦失潜入之意义,故已率部兼程赶往黄龙府……”
看到这里,赵佶的心猛地一沉。黄龙府!果然是这里!在他的记忆碎片中,这正是金辽决战的关键之地,也是辽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他继续往下看:
“……臣部抵达时,黄龙府外城寨多已陷落,金军完颜宗翰部已完成对府城之合围,掘壕筑垒,攻势甚急。臣部得辽人补充部分马匹,现据守黄龙府东侧一废弃堡寨,与城内成犄角之势。三日前,曾与金军一支约千人游骑遭遇,依新式战法,以骑射扰之,小挫其锋,毙伤数十,我部轻伤十余人。然……”
信中的语气变得凝重:
“然金军战力,确乎悍勇,甲坚兵利,骑射精熟,非辽军可比。且其军令严明,调度有方。黄龙府城内守军士气低迷,粮草虽足,然恐难久持。辽主所谓七十万大军,臣观辽国如今情势,恐多为虚张声势,即便有之,亦多为乌合之众,行军迟缓,能否及时抵达、突破金军铁围,臣深以为虑。眼下局势,于我部而言,已深陷险地,若辽援不至,或为金军所破,我部孤悬在外,恐有全军覆没之危。臣不敢擅专,伏乞陛下圣断!”
信笺在赵佶手中微微颤抖。王禀的判断与他的历史认知完全吻合!黄龙府之战,辽国必败!那所谓的七十万大军,在真实历史上根本未能挽回败局,反而加速了辽国的崩溃。王禀和他的三千精心打造的龙骧锐士,绝不能葬送在这注定失败的泥潭里!
他们的任务是练兵,是骚扰,是让新军见血,而不是去为辽国陪葬!
“地图!”赵佶低喝一声。
内侍连忙将巨大的北疆舆图铺开。赵佶的目光迅速锁定黄龙府的位置,手指在其东部区域划过。那里地势相对复杂,多山丘林地,正是适合骑兵游击、袭扰的地方。
“立刻传顾锋!”赵佶语速极快,“用最快的方式,飞鸽传书!告诉王禀:黄龙府不可守,辽军必败!令其接信后,即刻寻机脱离黄龙府战场,向东南方向转移,进入山地丘陵地带!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依托地形,专门袭扰金军粮道、斥候、小股部队!宗旨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断用小规模战斗锤炼部队,熟悉金军战法,积累实战经验!无需与金军主力硬拼,更无需理会辽国指令!”
他将自己记忆中关于游击战的精髓,浓缩成简单的十六字方针,传递过去。这比任何具体的战术指导都更重要。
“告诉他,朕不要他夺得寸土,只要他带回来一支经过血火淬炼、熟悉金军、充满信心的精锐之师!若事不可为,允许他自行判断,撤回宋境!”
“是!”顾锋记下要点,毫不迟疑,立刻转身出去安排。皇城司精心驯养的信鸽,将承载着这关系三千人生死和未来军队走向的指令,以最快的速度穿越烽火连天的北地,飞向那个危机四伏的战场。
顾锋离去后,赵佶独自站在舆图前,久久凝视着黄龙府的位置。他知道,这道命令意味着放弃可能在黄龙府获取的某些战果,也意味着可能坐视辽国更快地滑向深渊。但他别无选择。他赌不起,也输不起这三千宝贵的种子。
“王禀……望你能明朕之意,活着把队伍带回来……”他低声自语,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历史的车轮依旧沿着固有的轨迹隆隆前行,黄龙府上空战云密布,杀声震天。然而,一支本可能卷入其中并随之覆灭的宋军精锐,却因为一位穿越者帝王的先知和决断,即将悄然抽身,如同幽灵般隐入北方的山野林莽,开始他们以战养战、砺剑磨刀的残酷旅程。
这场注定的败局,对于大宋而言,或许将成为新军浴火重生的起点。赵佶的目光越过黄龙府,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支在敌后灵活穿梭、不断壮大的骑兵,他们带回的,将不仅仅是战斗的经验,更是对抗北方强敌的信心与火种。
喜欢宋骑天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宋骑天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