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林砚的小医馆终于收拾妥当了。铺子选在县衙附近的街角,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明亮,靠窗的位置摆着药柜,柜台后放着张诊脉的木桌,墙上还挂着“沅沅”帮忙画的草药图——虽画得稚嫩,却标注得清清楚楚,连草药的采摘时节都写得明明白白。
开业那天,没放鞭炮,只请了张婶和几个相熟的村民来热闹。老大夫特意来坐诊,“沅沅”则守在药柜旁,帮着抓药、记方子。有个村民来治咳嗽,“沅沅”听老大夫说要配“桑菊饮”,竟顺口报出了药材用量:“桑叶三钱,菊花二钱,杏仁二钱……”老大夫愣了愣,随即笑了:“这孩子记性真好,比我还熟。”
林砚站在一旁,看着“沅沅”熟练地称药材、包药包,心里满是感慨。从前的沅沅连药名都认不全,现在却能把方子记得分毫不差——这都是苏野的本事。
傍晚医馆打烊时,沈修来了,手里拿着一摞账册,脸上带着愁容:“县里的赋税账册乱得很,有几笔收支对不上,我算了半天也没理清。”“沅沅”凑过去,看了一眼账册,指着其中一行说:“爹,这笔‘秋粮收购银’,记账时把‘五两’写成‘十五两’了,所以总数才对不上。”
沈修赶紧翻找原始单据,果然如“沅沅”所说,是记账时多写了个“一”字。他又惊又喜,摸了摸“沅沅”的头:“你怎么看一眼就找出来了?我看了半天都没发现。”“沅沅”挠了挠头,又编了个理由:“我跟娘学记账时,娘说过‘数字要逐字对’,我就多留意了些。”
林砚适时接过话:“往后你要是忙不过来,就让沅沅帮你看看账,她心细。”沈修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有你们娘俩帮我,我也能轻松些。”
接下来的日子,“沅沅”成了医馆和县衙两头跑的“小忙人”。早上帮林砚整理草药、接待病人,下午就去县衙帮沈修理账册。有次县里要统计农户的田亩数,沈修带着衙役们忙了好几天都没算完,“沅沅”却想出个法子:按村落分组统计,再汇总到一起,还画了张简易的表格,把每组的数字列得清清楚楚。沈修照着她的法子做,果然半天就统计完了。
衙役们都夸沈修有个“神童女儿”,沈修嘴上谦虚,心里却越发觉得“沅沅”变了——变得聪明、能干,可那份陌生感也悄悄藏在细节里:她不再喜欢粉色的衣裳,反而偏爱素色;不再怕黑,反而喜欢在夜里看星星;甚至连吃饭的口味都变了,从前不爱吃的粗粮,现在却吃得香甜。
这些变化,林砚都看在眼里,却从不多问。有天晚上,医馆关了门,林砚和“沅沅”坐在火盆边烤红薯,林砚忽然说:“你画的草药图,有几味药的标注,跟我从前认识的一个朋友说的一模一样。”
“沅沅”拿着红薯的手顿了顿,抬头看林砚,眼神里满是试探:“那个朋友……是不是也懂种地、会认草药?”林砚点了点头,眼里泛起微光:“她还喜欢在野外看星星,说星星能指方向。”
“沅沅”的眼睛一下子红了,却没说话,只是用力咬了口红薯。林砚也没再追问,只是把烤得更甜的那半块红薯推给她——有些话,不用多说,彼此心里都明白。窗外的雪还在下,火盆里的红薯冒着香气,屋里的暖意,比任何时候都更让人安心。
喜欢穿越大靖闺蜜竟成我娘亲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大靖闺蜜竟成我娘亲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