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设计工作室的灯还亮着。林晚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面前的草稿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批注,咖啡杯早已空了底,空气中弥漫着速溶咖啡的焦香和打印纸的油墨味。
“要不先休息吧?”实习生小陈打了个哈欠,眼圈泛着青黑,“定位方案我们讨论了三天,差不多该有谱了。”
林晚摇摇头,指尖划过纸上“温馨”“实用”“创意”三个词。第二卷结尾时,工作室刚签下与知名品牌的联名意向书,团队本该松口气,可真正站在品牌化的门槛前,她才发现第一步就如履薄冰。前世在家庭里耗尽心力的记忆突然翻涌上来——那时她总把“凑合”挂在嘴边,给大女儿买的书包磨破了边角才换,小女儿的婴儿床是二手市场淘来的旧款。直到重生后重新设计儿童房,才惊觉家居环境藏着一个家庭的温度。
“再想想。”她翻开客户反馈档案,最新一页记录着上周的回访:“设计很贴心,但朋友来做客时,总说不像专业团队做的。”这句话像根细针,扎得她心口发紧。工作室接的单子大多来自熟人介绍,客户满意度高达九成,可始终跳不出“小作坊”的圈子。
手机在桌角震动起来,是丈夫周明宇发来的照片:大女儿趴在小书桌上画设计图,蜡笔涂出歪歪扭扭的房子,旁边写着“妈妈的工作室”;小女儿举着积木,试图搭出和照片里一样的屋顶。配文是:“她们说要给妈妈的新品牌当顾问。”
林晚失笑,眼眶却有点发热。重生一年多,周明宇从那个只会指责她“不省心”的男人,变成了会在深夜热好牛奶等她回家的丈夫。前几天她随口提了句资金紧张,他默默把年终奖转到了工作室账户,只说“别累着”。
“我想明白了。”她突然站起身,把草稿纸推到团队面前,“我们总在纠结‘高端’还是‘亲民’,其实最该抓住的是‘共情’。”她指着照片里女儿画的房子,“普通家庭要的不是多么惊艳的设计,是下班回家能顺手放下钥匙的玄关挂钩,是孩子能安全爬高的书架,是夫妻俩能在厨房并肩做饭的动线——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才是我们该做的。”
团队成员们面面相觑,渐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设计师小李推了推眼镜:“所以我们的slogan可以往‘让家成为会呼吸的空间’这种方向靠?”运营主管张姐点头:“我之前做市场调研,发现80%的年轻父母都在抱怨‘房子装得好看,住得憋屈’,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讨论重新热烈起来,白板上很快写满了关键词:圆角设计、收纳扩容、亲子互动区、适老化改造……直到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林晚才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定下最终方案:品牌名“晚居”,定位“为千万家庭打造有温度的实用设计”,核心竞争力是“把客户没说出口的需求,变成设计里的小惊喜”。
“接下来就是让市场认可了。”张姐泼了盆冷水,“上周联系的家居杂志,说我们没名气,连内页广告都不愿意接。”
林晚早有准备,她打开电脑里的合作意向表:“我约了三个老客户做深度访谈,打算把他们的真实改造案例做成纪录片。另外——”她顿了顿,调出一个陌生的联系方式,“我托前同事牵线,约了本地最大的家装平台负责人下周见面。”
话音刚落,玻璃门被推开,周明宇拎着早餐走进来,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大女儿。“妈妈,我们来送能量包!”大女儿举起手里的保温桶,里面是婆婆熬的小米粥。周明宇看到白板上的方案,笑着揉了揉林晚的头发:“我就知道你能行。”
林晚心头一暖,正要说话,手机突然响起。是张姐提到的那家家居杂志编辑,语气却和昨天截然不同:“林总监,我们刚收到消息,有同行在背后说你们的设计是‘抄袭拼凑’,还把你们之前的案例拿去对比,说风格和他们去年的作品高度相似……”
林晚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她看向窗外,阳光正好,可远处的云层里似乎藏着一场风暴。团队成员们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刚刚建立的信心摇摇欲坠。
“别慌。”林晚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拳头,“我们的设计里有客户的生活痕迹,有团队的心血,这些是抄不走的。”可她心里清楚,在品牌初创的节骨眼上,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足以致命。
周明宇把小米粥塞到她手里,低声说:“需要我做什么?”林晚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摇了摇头:“这关,我们必须自己过。”
她不知道的是,此刻城市另一端的写字楼里,竞争对手正对着电脑屏幕冷笑。那人手里拿着“晚居”的品牌方案,手指在“抄袭”的举报材料上敲下了发送键。
林晚舀起一勺小米粥,温热的液体滑入喉咙,却暖不了她骤然变冷的心。品牌定位终于确立,可通往市场的第一道关卡,竟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喜欢重生二宝妈:逆袭开挂新人生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重生二宝妈:逆袭开挂新人生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