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电源的散热口被沙土覆盖,信号探测器仅维持最低频扫描。周子豪将防爆箱固定在腰侧,指尖在密封锁扣上多转了半圈。洞内彻底断电,连终端屏幕的微光都消失不见。
陈御风贴着左壁移动,战术笔收进袖袋,右手握紧工兵铲。他听见三公里外的引擎声已停,取而代之的是低频震动——巡飞弹爬升时特有的电机运转节奏。三十米,距离读数持续下降。
“准备信号枪。”他压低声音。
张建军伏在洞口右侧岩缝,左手握住信号枪握柄,指节微微发白。他没有回应,只是将身体重心前移半寸,右腿屈起,随时能蹬地起身。
二十米。探测器蜂鸣一次,随即被手动静音。周子豪关闭设备,蜷身退向侧壁凹槽,动作轻缓,鞋底未刮擦地面。
十米。陈御风抬起左手,三根手指并拢,然后缓缓翻掌向下。
下一秒,第一架无人机探头进入洞口视野。
张建军扣动扳机。
炽白强光炸开,瞬间照亮整片谷地。沙粒在空中悬浮成网状,三名武装人员的身影清晰映在岩壁上。他们穿着无标识战术迷彩,佩戴全覆式夜视仪,一人肩扛高频探测器,天线正对洞窟深处。
强光只持续了两秒,但足够陈御风看清敌方站位:两人封锁正面,第三人绕向侧翼沙丘,背包外挂金属盒反射出一道冷光。
那图案——双翅环绕螺旋,鹰隼图腾。
他瞳孔一缩。赵天翔的U盘。
照明弹熄灭,黑暗重临。可就在光影切换的刹那,一名雇佣兵开口,德语指令划破寂静:“图纸交出来!”
陈御风耳膜一震。
那声音带着明显的奥地利口音,元音拖长,喉音略重。十年前,在空难调查听证会的录音里,他曾反复听过这个声线——某欧美航空巨头的技术顾问,坚持称发动机故障源于“设计冗余不足”,否定了外部干扰可能。后来那份报告成为压垮国产航发项目的关键证据。
原来不是巧合。
对方早就知道图纸存在,甚至清楚它与六十年代中断项目的关联。
“他们要的是源头。”他在心里说,“不只是技术,是证明我们曾接近真相的证据。”
他迅速打出手势:张建军从后方岩缝向外移动,制造撤离假象;周子豪不动,死守防爆箱。
张建军会意,缓慢抽出配枪,用枪管轻敲岩壁两次。接着,他故意踩碎一块风化石,脚步声向洞后延伸。
雇佣兵立刻反应。左侧那人调转枪口,朝岩缝方向点射两发消音子弹。石屑飞溅,轨迹精准锁定声音来源。
与此同时,右侧敌人向前逼近五米,探测器发出连续蜂鸣。他低头查看显示屏,抬手示意同伴:“目标仍在洞内。”
陈御风趁机贴地滑出三米,抵达洞口左翼沙堆后方。他取出烟雾弹,拆下拉环保险,将工兵铲插进沙中,铲面斜对敌方位置。
光学误导。
航校特种训练课程第七项:利用环境介质折射、散射光线,制造虚假热源或运动轮廓。他曾用此法在模拟战中骗过红外追踪导弹。
他屏住呼吸,等待最佳时机。
敌方探测器再次扫过洞口,蜂鸣频率加快。显然,他们已判断主目标未撤离。
就在此刻,陈御风猛然拉开烟雾弹拉环,掷向右前方十五米空地。
浓灰烟雾迅速扩散,呈扇形铺展。三名雇佣兵立即调转火力,两支枪口同时扫射烟区。子弹击穿烟幕,在沙地上犁出三道平行沟壑。
几乎同步,张建军在后方鸣枪示警。
枪声清脆,穿透力极强。雇佣兵头目猛地回头,判断受到夹击。
陈御风抓住这不到两秒的混乱窗口,低姿爬行至左侧沙丘边缘。他摸到一块半埋的金属残片——是早先废弃的雷达支架。借其遮挡身形,缓缓抬头观察。
三名敌人全部面向烟雾区和后方岩缝,正面防御出现空档。
他迅速评估地形:洞口距最近一辆越野车残骸约二十八米,中间有两处凸起沙梁可作掩体。若能抵达车辆下方,可利用底盘结构建立临时防线。
但他不能走。
周子豪还在洞内,防爆箱未转移。
他伸手入怀,取出备用战术笔,拧开尾部旋钮,切换至红外标记模式。这是系统签到奖励的小型设备,能在不可见光谱留下定位信号,持续三十秒。
他瞄准洞内凹槽位置,按下发射钮。
一道肉眼不可见的光束射入洞中,落在防爆箱顶部。只要周子豪能看到红外提示,就能确认自己仍在此地接应。
做完这一切,他重新握紧工兵铲,准备第二次机动。
就在这时,雇佣兵头目突然下令撤回探测器,改用手势指挥。两人退回原位,形成前后夹击态势,第三人则蹲下检查烟雾弹残留物。
陈御风皱眉。
专业度提升了。
这不是普通雇佣兵小队,而是接受过反侦察训练的战术单元。
对方似乎意识到陷阱,不再盲目推进。
片刻后,头目摘下夜视仪,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他从战术背心取出一台便携终端,连接探测器数据线,开始调取热成像记录。
陈御风立刻意识到危险——红外标记虽不可见,但若对方使用宽频段扫描,仍可能捕捉到异常信号残留。
他抬起左手,快速打出新指令:停止一切电子操作,原地待命。
周子豪在洞内感受到战术笔的震动提示,立刻关掉所有接收端。他将防爆箱推入凹槽最深处,自己蜷缩其后,双手环抱膝盖,保持绝对静止。
张建军也停下动作,伏在岩缝中如石雕般凝固。
沙地上,烟雾尚未完全散尽,被夜风吹成缕缕灰丝。雇佣兵头目低头查看终端画面,忽然抬头,目光直刺洞口。
他发现了什么?
陈御风不动声色,将工兵铲轻轻放平,双手置于身侧,随时准备近身搏斗。
头目缓缓举起右手,做了个“暂停”手势。接着,他从腰间拔出一把战术匕首,刀尖朝下,插入沙地。
这是标准战术暗号:放弃强攻,改为监视围困。
三人松了一口气,但紧绷未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远处沙丘轮廓在月光下逐渐清晰。风势减弱,气温骤降。
陈御风计算着体力消耗与突围窗口。他知道,对方不会无限期等待。一旦天亮,空中支援可能抵达,届时再想脱身将极其困难。
必须在黎明前打破僵局。
他正思索时,张建军突然轻微抬手,指向东南方向。
陈御风顺其视线望去。
沙地尽头,一道低矮尘线正缓缓升起。
不是沙暴前兆。
是车轮碾压细沙的痕迹。
有人来了。
而且是熟悉地形的车辆,行驶速度稳定,未开启大灯。
他立刻想到沈昭华曾提供的应急联络方案:若失联超四小时,支援车队将按预设坐标低速接近,以轮胎间距摩斯码发送识别信号。
他凝神观察尘线波动频率。
短,短,长——短,长,长——长,短,短。
“SoS……h-L-Z。”
沈昭华的 initials。
援军正在靠近。
但他不能贸然接应。敌方若发现外来车辆,很可能提前发动总攻,甚至引爆随身携带的微型炸弹。
他需要一个诱饵。
目光扫过地面,落在那辆被击毁的越野车残骸上。油箱未破,线路尚存。若能激活车灯或喇叭,可制造假目标吸引火力。
他慢慢挪向沙梁边缘,准备第三次移动。
就在此时,雇佣兵头目突然转身,对着通讯器低声说了句什么。
紧接着,第三人从背包中取出一个黑色圆筒,旋开盖子,组装成一支微型发射器。
陈御风认出了那型号。
xm19型巡飞弹,俗称“蜂鸟”,可搭载高爆弹头或电磁脉冲模块,射程八百米,精度达厘米级。
对方要发动定点清除。
他立刻打出手势:张建军准备反击掩护,周子豪原地不动。
张建军点头,缓缓抽出第二把枪。
陈御风深吸一口气,将工兵铲横握手中,准备突袭。
发射器架起,瞄准洞口上方岩壁。
头目按下按钮。
圆筒前端亮起红光。
陈御风跃起,冲向残骸。
喜欢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