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省长那次看似随意的“茶叙”过后,江辰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节奏。北山项目的整改在联合工作组的督导下按方案推进,青峰岭隧道的处理决定已经下达并产生震慑效应,示范带建设、重大项目调度等日常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江辰心里清楚,那晚省长看似不经意提及的“国家政策动向”和“省里战略考量”,绝非闲谈。那阵由高层拂过的“风”,虽然轻微,却可能预示着气候的变化。他需要敏锐地捕捉风向,并开始未雨绸缪。
周一上午的主任办公会,议题是常规的近期工作汇总和下周安排。各处室汇报完毕,轮到他做小结时,江辰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部署具体工作,而是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个看似遥远的话题。
“同志们,近期国际上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讨论很热烈,主要经济体在产业政策、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方面都有新动向。国内层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必然要求我们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政策体系进行相应的深刻变革。”他语气平缓,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这些大趋势,对我们清江省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发展规划、项目谋划、政策储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我建议,各业务处室,特别是综合处、规划处、财经处、环资处、高技术处,近期要安排力量,加强对这些宏观趋势的跟踪研究,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不要求马上出成果,但要心中有数,眼观大局。”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领导常说的“要加强学习研究”的套话,但结合他特殊的语气和点明的处室,在座的副主任和处长们都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江主任平时更注重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今天突然强调起“长远趋势”和“前瞻思考”,这背后肯定有深意。没人当场提问,但大家都暗自记下了这个信号。
散会后,综合处张处长跟着江辰回到办公室,试探着问:“主任,您刚才会上提的研究方向,是不是需要我们处牵头搞个初步的框架或者学习计划?”
江辰点点头,又摇摇头:“老张,先不搞形式化的东西。你让处里搞研究的同志,最近多留意一下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些权威智库的最新研究报告,还有财经媒体上一些有深度的分析文章,收集一下,整理个观点摘要和内参动态,每周送我看看。范围可以宽一些,重点是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区域协调、风险防控这些与我们职能相关的领域。”
“明白,主任。我马上安排。”张处长心领神会,这是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触角,保持对高层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敏感度。
“风吹过”的效应,也开始在细微处显现。几天后,江辰审批一份关于申请增加某产业园区能耗指标的文件时,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考虑平衡调剂的可能性,而是提笔在批示栏补充了一句:“请环资处会同高技术处研提意见:该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是否符合绿色低碳要求?有无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能效的空间?在指标分配上如何更好体现‘奖优罚劣’的导向?”
这个小小的补充,让处理这份文件的流程和考量角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再仅仅是技术性的指标调配,而带上了政策导向的审视。
另一次,在听取关于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的汇报时,他追问了几个问题:“这个设施建成后,除了本身的研究功能,对带动我省相关产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的具体路径是什么?与其他省市的同类平台相比,我们的比较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在哪里?配套的政策和资源保障,需要提前谋划哪些?”
这些问题,让汇报的同志意识到,争取项目不能仅停留在“有比没有好”的层面,更要深入思考其战略价值和落地后的实际效益。
这些细微的调整,看似零散,却像棋盘上看似不经意的落子,在悄然布局。江辰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提出什么新口号、新战略,而是通过日常工作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全委工作的视野和格局,为可能到来的变化做着软性的准备。他深知,高层的战略意图,在明确之前往往处于酝酿阶段,过早动作或过度解读都非明智之举。当前最需要的,是内功的修炼和信息的储备。
周末,江辰难得有点空闲,在家翻阅综合处送来的第一期内参摘要。里面摘编了几篇关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能源结构的文章,观点颇有见地。他看得入神,拿起笔在几处做了标记。
妻子给他端了杯茶过来,看了一眼他手里的材料,随口问:“怎么看起这些来了?听着挺远的。”
江辰放下笔,笑了笑:“不远。说不定哪天,就成了眼前最要紧的事。先看着,总比事到临头抓瞎强。”
窗外,天色湛蓝,几缕薄云被高空的风推动着,缓缓移动。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江辰能感觉到,那阵从省长小会客室吹出的微风,正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酝酿着能量。
喜欢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