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记者韩东的采访如同石子入湖,涟漪散去后,清江街道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平静。社区服务中心工地的打桩声规律地响起,街道各科室按部就班地处理着各项事务,一切仿佛都没有改变。
然而,两周后的一个早晨,风云骤起。
李莉几乎是跑着冲进了江辰的办公室,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刚送到的《北江日报》,省报的头版头条,黑色加粗的标题异常醒目——《“小街道”的“大作为”:清江街道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观察》。
“江主任,省报……报道出来了!”李莉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和紧张。
江辰接过报纸,迅速浏览起来。文章篇幅很长,占据了几乎整个头版。韩东的笔触果然老辣,他以清江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升级改造项目为切入点,深入报道了街道在回应民生关切、推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务实举措,生动展现了居民们的热切期盼和街道干部的努力。这部分内容客观正面,充满了建设性。
但文章的后半部分,笔锋悄然转向。韩东巧妙地引出了清江街道在规范内部管理、敢于触碰历史遗留问题方面的探索,提到了对清江实业公司的关注和正在推进的规范整顿工作。他并没有直接提及张海山的名字,而是用了“前任分管领导”这样的表述,但结合上下文,指向性明确。
更让江辰目光凝滞的是文章的结尾部分。韩东笔调深沉地写道:“……在清江街道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年轻干部不避矛盾、敢于担当的锐气,也看到了基层治理从‘避事’到‘干事’、从‘守成’到‘开拓’的可喜转变。然而,改革之路从非坦途,清江街道的探索也曾遭遇不解与非议,甚至面临无形的阻力。如何保护这种难能可贵的担当精神,如何为实干者撑腰,为改革者鼓劲,或许是我们在点赞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这篇报道,如同一块精心雕琢的多棱镜,既映照出了清江街道工作的亮点,也将之前隐藏在水下的矛盾、阻力和博弈,折射到了阳光之下。它是一篇肯定工作的报道,更是一篇引人深思、甚至带有某种追问意味的深度观察。
报道的影响力迅速发酵。
当天上午,江辰办公室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区里相关部门的领导、相熟的同事、甚至一些久未联系的朋友,纷纷打来电话,语气各异,有表示祝贺的,有好奇探询的,也有语气微妙表示“关注”的。
杨国威书记也把江辰叫了过去,桌上正放着那份省报。
“报道我看了。”杨国威指着报纸,表情复杂,“前面写得很扎实,对我们街道工作是很好的宣传。后面这部分……韩记者这春秋笔法,有点厉害啊。”
他顿了顿,看着江辰:“现在外面议论很多,焦点都在你身上。说你能力强,有魄力,但也有人说你太高调,喜欢搞动静。你怎么看?”
江辰面色平静:“杨书记,报道是记者的视角和判断。我们只是实事求是地介绍了工作情况。无论外界如何议论,我们该做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做,而且要做好。”
杨国威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但眼神深处似乎藏着一丝忧虑。
就在同一天下午,江辰接到了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打来的电话,通知他第二天上午九点,到市委组织部去一趟,有领导要找他谈话。
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负责市管干部的考察和日常管理,突然召见一个街道主任,这绝非寻常。
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清江街道和区里小范围传开。各种猜测顿时甚嚣尘上。有人认为这是省报报道引起了上级注意,要提拔重用;也有人暗中揣测,是不是江辰风头太劲,引起了某些方面的不满,这次谈话是“提醒”甚至是“敲打”;更有甚者,将此事与之前张海山的问题、与经开区的摩擦联系起来,认为江辰可能卷入了更复杂的漩涡。
街道内部的氛围再次变得微妙起来。羡慕、嫉妒、担忧、审视……各种目光交织在江辰身上。
江辰本人却显得异常镇定。他妥善安排了第二天的工作,下班后,依旧按照习惯在办公室多待了一会儿,处理完手头的文件。
回到宿舍,他站在窗边,望着城市的灯火。省报的报道,组织的突然召见,一切都来得有些突然,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他知道,自己在清江街道这半年多的所作所为,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头,终究会激起波澜,只是没想到这波澜会以这样的方式,如此迅速地反馈回来。
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为民办事,规范管理,这是他职责所在,也是他内心坚守的准则。至于外界的毁誉,组织的评判,他无法掌控,只能坦然面对。
他想起周明光副市长曾经说过的话:“既要能破,更要能立。”自己在清江街道,破了一些旧习,也立起了一些新规,但距离“立”稳、“立”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次谈话,是机遇还是挑战?是终点还是新的起点?他不知道答案。
但他知道,无论明天面对的是什么,他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步伐。他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风光,而是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初心。
夜色渐深,江辰关掉了灯。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喜欢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