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7年的穿越技术早已非常成熟,有时候穿越就像人们在某段时间去看了一场4d电影一般,只是这场电影更加身临其境,比元宇宙还真实万倍……
“警告:时空坐标偏移0.3个天文单位,能量储备剩余47%。”脑内芯片的机械音刚落,穿越者青林就看见前方竹杖芒鞋的身影——苏轼正弯腰捡起被风吹落的斗笠,灰布长衫下摆沾满泥点,却丝毫不显狼狈。
穿越成功……
这是他第三次穿越到苏轼身边,前两次分别见证了《水调歌头》的诞生与乌台诗案后的贬谪之路,但这次的时空节点有些异常,本该晴朗的黄州春日,竟飘着淅淅沥沥的冷雨。
“后生,可是迷路了?”苏轼转过身,目光落在青林身上那件嵌着神经接口的银色外套上,却没有露出丝毫诧异,仿佛只是看见个穿着奇特的旅人。
穿越者青林慌忙收敛心神,想起历史数据库里记载的苏轼性格——豁达包容,对世间万物皆抱以好奇,这或许能解释他为何对未来服饰无动于衷。
“晚辈青林,自远方而来,恰巧在此遇见先生。”他学着古人的语气回话,同时悄悄按下腕间的紧急通讯器,屏幕上却跳出“信号屏蔽”的红色提示。
时空穿越的副作用偶尔会引发局部信号紊乱,但这次的屏蔽范围比以往都大,青林心里升起一丝不安。
苏轼笑着点头,将斗笠重新戴在头上:“既是相逢便是缘,不如随我同行。
前方沙湖道上有间小酒肆,正好避雨。”说罢便提着竹杖迈步向前,青林连忙跟上,目光不自觉地落在苏轼手中的纸卷上——那是尚未完成的《定风波》草稿,墨迹未干,“莫听穿林打叶声”七个字已初具风骨。
雨势渐大,砸在树叶上发出噼啪声响,青林的外套自动开启了防雨模式,纳米涂层在表面形成一层透明薄膜。苏轼瞥见这一幕,却只是笑道:“后生的衣物倒奇特,竟能挡雨。”没有追问,也没有探究,这份通透让青林想起研究所里的老教授曾说过的话:苏轼的智慧不在于知晓万物,而在于接纳万物。
两人行至沙湖道旁的酒肆,店主见苏轼来,熟稔地迎上前:“苏先生今日怎的冒雨出门?”“闲来无事,四处走走。”苏轼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两壶米酒,又给青林添了副碗筷,“这雨怕是要下许久,正好与你聊聊。”
青林端起酒杯,指尖触到粗糙的陶碗边缘,与未来世界的液态金属餐具截然不同。他看着苏轼拿起笔,在纸卷上缓缓写下“何妨吟啸且徐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竟比研究所的量子打印机还要动听。
“先生为何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青林忍不住问道,他知道这句词背后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境,但仍想亲耳听听当事人的解读。
苏轼放下笔,望向窗外的雨帘,眼神里没有丝毫阴霾:“雨打树叶,本是寻常景致,若一心想着雨如何恼人,便失了听雨的趣味。人生在世,难免遇到风雨,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放宽心,自在前行。”他顿了顿,看向青林,“后生来自远方,想必也经历过不少风雨吧?”
青林心头一震,苏轼的话看似简单,却道破了未来人也难以参透的人生哲理。
2077年的人类早已熟练掌握了星际航行技术,却仍在为资源分配、星际争端烦恼,无数人困在焦虑与迷茫中,反而不如千年前的古人通透。
他想起自己此次穿越的任务——采集苏轼创作时的脑电波数据,研究古代文人的精神力量是否能为未来人类提供心灵指引,此刻竟觉得这任务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晚辈确实遇到过许多困惑,”青林坦诚道,“我们那个时代,科技发达,却总有人觉得不快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苏轼闻言,哈哈大笑:“快乐与否,与科技无关,只与心境有关。你看这雨,有人嫌它湿了衣裳,有人却爱它洗净尘埃。就像这杯酒,有人觉得辛辣,有人却品出醇香。关键不在于外界如何,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说罢,他拿起笔,又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几个字,笔锋遒劲,透着一股不畏风雨的洒脱。
青林看着纸上的词句,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穿越时的情景。那时他刚进入时空研究所,第一次见到苏轼时,还因为过度紧张打翻了茶杯。而现在,他竟能平静地与这位历史名人对话,甚至从他的话语中获得启示。或许,这就是穿越时空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见证历史,更是在与古人的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雨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苏轼放下笔,站起身:“雨停了,我们也该启程了。”他收拾好纸卷,递给青林看,“这首《定风波》,今日算是完成了。”
青林接过纸卷,指尖触到温热的墨迹,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创作时的心境。“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轻声念出这句词,忽然觉得心中的不安与迷茫都消散了不少。
“后生若有兴致,可随我去赤壁看看。”苏轼提议道,“那里的风景,别有一番滋味。”
青林正想答应,脑内芯片突然传来急促的警报声:“紧急情况!时空锚点松动,预计十分钟后发生时空坍塌!请立即返回!”
他脸色骤变,腕间的通讯器终于恢复信号,屏幕上闪烁着研究所的紧急呼叫。“先生,晚辈有急事,必须先行告辞了。”青林匆忙说道,心中满是不舍。他还想多听听苏轼的教诲,还想见证更多历史瞬间,却不得不离开。
苏轼看出他的急切,却没有多问,只是笑着点头:“有缘自会再见。后生一路保重。”
青林深深鞠了一躬,转身按下时空返回按钮。
刺眼的白光再次笼罩他,耳边似乎还回荡着苏轼的笑声,眼前还浮现着《定风波》的词句。
他打开数据终端,调出这次穿越采集到的脑电波数据——苏轼创作《定风波》时的脑电波曲线平稳而有力,没有丝毫波澜,透着一股从容与豁达。
“我没事。”青林轻声说道,目光落在终端屏幕上那组特殊的脑电波数据上,“这次穿越,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他想起苏轼说过的话,想起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忽然明白,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最需要的,始终是那份面对风雨时的从容与豁达。或许,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未来人类走出迷茫的关键。
青林决心要深入研究这份数据,将苏轼的智慧传递给更多生活在未来的人。
青林晓得,他还会穿越时空,偶尔再回到苏轼身边,继续聆听那位千年前文人的教诲,继续探寻历史深处的智慧光芒。
而那首《定风波》,也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成为他面对人生风雨时最有力的支撑。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未来星空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