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又一次穿越成功。
“醒了?”
一个声音从斜对面传来,有点含混,像是隔着层棉花。
穿越者青林转头,看见窗边的轮椅上坐着个人,瘦得像根晾衣杆,肩膀窄得能架住铅笔,正歪着头看他,眼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
这张脸……青林的心脏突然狂跳起来。
稀疏的棕色头发,嘴角总是微微下垂,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是藏着两团星星——这不是史蒂芬·霍金吗?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还攥着半截时空定位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最后定格在“1966.03.12”。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阁楼。”轮椅上的人突然笑了,手指在膝盖上敲了敲,“你晕倒的时候,定位器在响,频率很特别,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
青林猛地坐起来,后腰撞在铁架子上,疼得龇牙咧嘴:“您……您是霍金教授?”
“现在还不是教授。”对方挑了挑眉,语气里带着点年轻人的得意,“史蒂芬·霍金,刚拿到博士学位,在研究奇点问题。”
1966年的霍金……青林记得资料里说,这时候他还没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者说,症状还没那么严重。眼前的人虽然瘦削,但说话还算利落,手指也能活动,不像后来那样只能靠眼球控制轮椅。
“我叫青林,来自……未来。”他决定实话实说,在霍金这样的人面前撒谎,纯属自讨没趣。
霍金果然没惊讶,反而饶有兴致地打量他:“未来?多远的未来?能告诉我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确数值吗?或者,量子引力方程的解?”
“我不是学物理的。”青林有点尴尬,“我是……时空维护员,简单说就是防止有人乱改历史。”他指了指墙角的旧黑板,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您在研究黑洞?”
提到这个,霍金的眼睛更亮了:“你知道黑洞?”
“知道一点。”青林努力回忆着大学物理课的内容,“恒星坍缩形成的,引力大到连光都逃不出去。”
“这只是皮毛。”霍金转动轮椅,靠近黑板,用粉笔头点了点上面的曲线,“上个月我刚证明了,黑洞的表面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就像熵一样。”
“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霍金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一角画了个圆圈,“你可以把黑洞想象成一个房间,一旦东西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房间里的东西越多,面积就越大。”他顿了顿,突然笑了,“这意味着,两个黑洞合并后,新黑洞的面积,一定比原来两个加起来还大。”
青林看着他在黑板上推导公式,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在安静的阁楼里格外清晰。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照进来,在他的侧脸投下细碎的光斑,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能看穿宇宙的尽头。
“可如果黑洞只会变大,那它一开始是怎么形成的?”青林忍不住问。
霍金放下粉笔,转头看他:“恒星死亡的时候,核心坍缩,密度变得无限大,体积无限小——这就是奇点。所有物理定律在奇点处都会失效,就像数学里的除以零。”他突然咳嗽起来,咳得肩膀直抖,好一会儿才缓过来,“但奇点被事件视界包裹着,我们看不到它,这就是宇宙的仁慈。”
“事件视界?”
“黑洞的边界。”霍金用手比划了个球,“一旦越过这个边界,就再也回不来了。就像掉进了瀑布,水流的速度比你游得还快,只能一直往下掉。”
青林突然想起什么:“您后来还提出,黑洞其实会发光,对吗?叫……霍金辐射?”
霍金的动作顿住了,眼镜后面的眼睛闪过一丝惊讶:“黑洞会发光?这不可能。”他摇了摇头,“黑洞的引力连光都逃不出去,怎么会辐射能量?”
“是量子效应。”青林努力回忆着,“在真空中,会不断产生正负粒子对,它们通常会瞬间湮灭。但如果这对粒子刚好在黑洞的事件视界附近,其中一个被吸进去,另一个就会逃出来,看起来就像黑洞在辐射能量。”
霍金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轮椅扶手,发出“笃笃”的声响。阁楼里静得能听见灰尘落地的声音,窗外的鸽子咕咕叫着飞过,阳光慢慢移动,在黑板上投下的光斑也跟着挪动。
“这会导致什么?”他突然问,声音有点发颤。
“黑洞会慢慢蒸发。”青林说,“随着辐射不断损失能量,黑洞的质量会越来越小,最后……可能会爆炸。”
霍金猛地转动轮椅,冲到书桌前,抓起纸笔开始演算。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飞快而急促,像是在跟时间赛跑。他写得太急,铅笔芯断了好几次,只能用牙齿咬着换笔芯,嘴角沾了点石墨,却浑然不觉。
青林站在旁边,不敢打扰他。他知道,自己刚才的话,可能在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心里投下了一颗炸弹。霍金辐射的提出,要等到1974年,而现在是1966年,这提前了整整八年。
不知过了多久,霍金突然停下笔,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他抬头看青林,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你说得对……从量子场论的角度看,这确实可能。”他把纸推过来,“你看,虚粒子对在视界附近产生,负能粒子掉进黑洞,正能粒子逃出来,相当于黑洞损失了能量。长期来看,黑洞会逐渐蒸发,直到消失。”
“那您的面积定理呢?”青林问,“如果黑洞会蒸发,面积不就减小了吗?”
“这就是矛盾所在。”霍金的眉头皱了起来,“面积定理是基于广义相对论推导的,而霍金辐射——暂且这么叫它——是量子效应。这说明,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理论,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他突然笑了,笑得像个孩子,“这就是物理学的圣杯,不是吗?”
就在这时,阁楼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探进头来:“史蒂芬,该去吃午饭了。哦,这位是?”
“青林,我的朋友。”霍金说,“来自……很远的地方。”
年轻人愣了愣,也没多问,只是笑了笑:“快点吧,今天食堂有约克郡布丁。”
霍金点点头,转动轮椅往门口走,经过青林身边时,突然停下:“你说你是时空维护员?那你一定知道,我未来会怎么样。”
青林的心沉了一下。他知道霍金未来会遭遇什么——肌肉逐渐萎缩,失去语言能力,只能靠轮椅和语音合成器与人交流,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研究,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最着名的物理学家。
“您会成为传奇。”青林说,声音有点哽咽,“您会告诉全世界,宇宙是如何开始的,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黑,时间有起点,也可能有终点。”他顿了顿,“您会用一生的时间,探索宇宙的奥秘,即使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思想也能遨游星海。”
霍金沉默了,眼镜后面的眼睛里似乎有泪光闪动。他转着轮椅,慢慢向门口移动,阳光照在他的背影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谢谢你,青林。”他说,“不管你来自哪个未来,我都会找到答案的。”
青林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刚才的话,可能会改变历史。但看着霍金刚才那兴奋的眼神,他又觉得,或许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阁楼里只剩下他一个人,黑板上的公式还在静静地躺着,阳光慢慢爬过那些复杂的符号,像是在阅读宇宙的密码。青林走到书桌前,拿起霍金刚才演算的纸,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有力,最后一行写着:“如果黑洞会蒸发,那么信息守恒定律是否依然成立?”
这是个困扰了物理学家几十年的问题——掉进黑洞的信息,到底是永远消失了,还是会随着霍金辐射重新释放出来?
青林掏出时空定位器,屏幕上的数字开始跳动,提示他该回去了。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阁楼,看了看黑板上的公式,看了看窗外的蓝天,仿佛能看到几十年后,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用合成器发出的声音,向全世界讲述着黑洞的秘密。
“再见,史蒂芬。”他轻声说。
定位器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白光闪过,青林的身影消失在阁楼里。
阳光依旧照在黑板上,粉笔字静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着它们的主人回来,继续探索那个浩瀚而神秘的宇宙。
很多年后,青林在一本关于霍金的传记里看到,1966年的春天,霍金确实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阁楼里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黑洞在发光,像宇宙中最暗的灯塔。
他醒来后立刻开始演算,虽然当时没能得出完整的结论,但这个梦一直困扰着他,直到八年后,才终于提出了震惊世界的霍金辐射理论。
传记的最后,引用了霍金的一句话:“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理解的。”
青林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夜空中,一颗恒星正在遥远的星系里死亡,它的核心正在坍缩,形成一个新的黑洞。
而在黑洞的事件视界附近,正有无数对正负粒子诞生又湮灭,其中一些正带着能量,向宇宙深处飞去,像是在传递着来自黑洞的秘密。
他知道,在某个遥远的时空,那个曾经在阁楼里演算的年轻人,正用他的思想,照亮着人类认知宇宙的道路。
而这一切,或许从那个春天的午后,就已经注定。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未来星空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