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瑁积极联合地方势力,全力推进大唐复兴进程之时,看似平静的局势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安禄山虽已身死,但他的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消散,而是在暗处悄然集结,谋划着新一轮的叛乱。
此时,距离安禄山身死已有数月,大唐各地在李瑁的治理下,正逐步恢复生机。潼关依旧是大唐军事防御的重镇,李瑁时常驻留此地,统筹各方事务。这日清晨,阳光洒在潼关城墙上,李瑁如往常一样在城楼上巡视,与将领们商讨着军队训练与防御部署的细节。
突然,一名快马加鞭的传令兵疾驰而来,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呈上一封密信:“殿下,这是前线探子传来的紧急情报!”李瑁心中一紧,急忙打开信件,只见信上写道:“安禄山旧部近日在范阳、平卢等地频繁调动军队,集结迹象明显,似有叛乱之举。”
李瑁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安禄山残余势力若再次叛乱,必将给刚刚稳定的大唐带来沉重打击。他立刻召集郭子仪等一众将领,在大帅营帐内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郭子仪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安禄山旧部异动地点,神色严肃地说道:“殿下,安禄山旧部此举来势汹汹,范阳和平卢乃是其老巢,此次集结,恐怕谋划已久。我们必须尽快做出部署,以防叛军突袭。”
李瑁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扫过众人:“诸位将军,大唐刚从战乱中复苏,绝不能再让安禄山残余势力得逞。郭将军,您先说说看法。”
郭子仪指着地图说道:“殿下,我们可先派精锐骑兵,迅速前往范阳和平卢周边,密切监视叛军动向,务必掌握其一举一动。同时,在潼关、河东等重要关隘增派兵力,加强防御工事的修缮,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李瑁思索片刻后说道:“郭将军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要立刻通知各地与我们合作的地方势力,让他们提高警惕,做好随时参战的准备。另外,命人将此消息快马送往长安,告知父皇,让朝廷上下做好应对叛乱的准备。”
众将领纷纷领命,迅速展开行动。一时间,潼关内号角声、马蹄声此起彼伏,士兵们紧张而有序地执行着各项任务。
与此同时,安禄山旧部在范阳城内,正进行着紧张的军事动员。叛军首领史朝义站在点将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士兵,大声喊道:“弟兄们!安禄山大帅虽已离世,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大唐朝廷如今还未恢复元气,正是我们复仇的好时机!我们要再次起兵,推翻大唐,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台下士兵们齐声高呼:“推翻大唐!夺回一切!”喊声震天,士气看似高昂。然而,并非所有叛军都对此次叛乱充满信心。一些士兵在经历了之前的失败后,深知大唐军队的厉害,心中不免有些畏惧。
史朝义似乎察觉到了士兵们的情绪,他接着说道:“弟兄们,此次起兵,我们并非毫无胜算。我们已与突厥暗中达成协议,突厥会在关键时刻出兵相助。而且,大唐内部如今看似平静,实则矛盾重重,只要我们行动迅速,定能一举成功!”
在史朝义的鼓动下,叛军的士气再次被点燃。很快,叛军开始分批向预定地点进发。
李瑁派出的骑兵探子,在范阳城外密切监视着叛军的动向。探子们乔装打扮,混入百姓之中,将叛军的一举一动详细记录下来,并迅速送回潼关。
“殿下,叛军已集结完毕,约有五万之众,正分三路向我们逼近。一路直逼潼关,一路向河东方向进发,还有一路则往河南道而去。”探子向李瑁汇报着最新情报。
李瑁看着地图上叛军的行军路线,心中迅速盘算着应对策略。他说道:“看来叛军此次是想多路并进,分散我们的兵力。郭将军,您看我们该如何应对?”
郭子仪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潼关乃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坚守。末将愿率三万大军在此抵挡叛军主力。至于河东和河南道,可通知当地的地方势力,让他们协助朝廷军队进行抵抗。同时,我们可派一支奇兵,绕到叛军后方,截断他们的粮草补给线,打乱他们的部署。”
李瑁点头表示赞同:“郭将军此计甚好。就依您所言,立刻调兵遣将。另外,命人准备大量的滚木礌石、强弓硬弩等防御器械,加强潼关的防御。”
很快,大唐军队开始按照部署行动起来。郭子仪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在潼关严阵以待。潼关城墙上,士兵们手持武器,神情严肃,目光紧紧盯着远方。滚木礌石堆积如山,强弓硬弩排列整齐,只等叛军到来。
在河东地区,地方势力首领王霸天接到李瑁的通知后,立刻召集庄丁,与朝廷军队会合。王霸天对众人说道:“弟兄们,大唐朝廷对我们不薄,如今正是我们报恩的时候。我们要与朝廷军队并肩作战,击退叛军!”庄丁们纷纷响应,士气高昂。
而在河南道,李瑁派去的使者也与当地势力取得了联系。当地势力首领表示愿意听从朝廷调遣,共同抵御叛军。
李瑁深知,情报在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他不仅依靠军队探子收集情报,还利用江湖门派的力量,在叛军内部安插眼线。这些眼线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着叛军的内部消息,让他能够及时调整作战策略。
“殿下,据眼线来报,叛军此次粮草储备充足,但运输路线单一,若我们能成功截断其粮草,叛军必乱。”一名谋士向李瑁汇报。
李瑁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很好。立刻安排一支轻功高强、行动敏捷的队伍,由燕长安率领,务必成功截断叛军的粮草补给线。”
燕长安领命后,迅速挑选了一批精锐士兵,趁着夜色出发。他们沿着山间小道,悄无声息地向叛军粮草运输路线靠近。
与此同时,叛军前锋已抵达潼关城下。史朝义望着高大的潼关城墙,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哼,李瑁,我看你这次还能守多久!给我攻城!”
随着史朝义一声令下,叛军如潮水般向潼关涌来。城墙上,郭子仪一声令下:“放箭!”顿时,箭如雨下,射向叛军。叛军士兵纷纷倒下,但他们并未退缩,依旧奋勇向前。
“投石车,准备!”郭子仪再次下令。只见一辆辆投石车将巨大的石块抛向叛军,砸得叛军阵脚大乱。然而,叛军仗着人多势众,依旧不断发起冲锋。
“滚木礌石,放!”城墙上的士兵们将滚木礌石推下城墙,砸向攻城的叛军。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响彻潼关城下。
在河东地区,王霸天率领庄丁与朝廷军队设下埋伏。当叛军进入埋伏圈后,他们突然杀出。王霸天大吼一声:“弟兄们,杀啊!”庄丁们和朝廷军队一起冲向叛军,与叛军展开激烈拼杀。
叛军没想到会在此处遭遇埋伏,顿时阵脚大乱。但他们很快稳住了阵脚,与大唐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而在河南道,当地势力与朝廷军队也与叛军展开了激战。虽然大唐军队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他们凭借着熟悉地形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顽强抵抗着叛军的进攻。
此时,燕长安率领的队伍已成功接近叛军的粮草运输队。燕长安看着粮草运输队周围严密的防守,心中思索着对策。
“将军,敌人防守太严,我们很难接近。”一名士兵低声说道。
燕长安微微一笑:“别急,我有办法。大家听令,分成几个小队,从不同方向悄悄接近,等我信号,一起动手。”
各小队士兵纷纷领命,悄然向粮草运输队摸去。当燕长安看到各小队都已到位后,他一声令下:“动手!”士兵们如鬼魅般冲向粮草运输队。他们身手敏捷,迅速解决了粮草运输队周围的守卫,然后点燃了粮草。
一时间,火光冲天,粮草运输队陷入一片火海。史朝义得知粮草被截后,大惊失色:“不好!粮草被截,这可如何是好?”
叛军士兵们得知粮草被烧,顿时军心大乱。李瑁得知燕长安成功截断叛军粮草后,立刻下令:“全军出击,趁叛军大乱,一举击败他们!”
在潼关、河东和河南道,大唐军队同时发起反攻。叛军在粮草被截、军心大乱的情况下,难以抵挡大唐军队的猛烈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叛军节节败退。
史朝义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仓皇逃窜。李瑁望着叛军逃窜的方向,心中明白,安禄山残余势力虽遭受重创,但并未彻底消灭,未来仍需保持警惕。
此役过后,李瑁深知,大唐面临的威胁依旧存在。他一方面命人清理战场,安抚受伤士兵和百姓;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军事防御和情报收集工作。
李瑁在潼关召开军事会议,对此次战斗进行总结。他对众将领说道:“此次虽然击退了叛军,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安禄山残余势力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军队训练,提升战斗力。同时,要继续巩固与地方势力的合作,加强情报网络的建设,确保能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
众将领纷纷表示赞同。李瑁深知,复兴大唐的道路充满坎坷,但他坚信,只要大唐军民团结一心,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让大唐重现往日的辉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瑁将继续为保卫大唐、复兴大唐而不懈努力。他积极调整军事部署,加强对边境地区的防御,同时推动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李瑁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和调配物资,确保前线军队的补给充足。在文化方面,李瑁大力倡导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杨玉环在得知安禄山残余势力叛乱的消息后,也十分担忧李瑁的安危。她在山庄中为李瑁祈福,同时也积极为前线将士准备物资。她组织山庄中的妇女们为士兵们缝制棉衣、鞋子等物品,送往战场。
李瑁与杨玉环虽身处两地,但彼此牵挂。李瑁在忙于战事的同时,也时常写信给杨玉环,告诉她自己的近况,让她不要担心。杨玉环在回信中,总是鼓励李瑁要坚定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平定叛乱,复兴大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在李瑁的领导下,逐渐从战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李瑁深知,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他将带领大唐军民,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