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转瞬即逝,时间来到上午十一点四十五分。
选手准备区再次响起清脆而急促的哨声。
“所有参赛选手注意!”裁判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场地,“第二个比赛项目:50米手枪慢射,现在开始!”
与第一个项目速射不同,这个项目更考验选手的精准、心态和耐心。
项目规则简明扼要:
子弹数量:10发记分射。
射击时限:10分钟。
弹夹配置:每位选手配备三个弹夹。
其中两个为满弹夹(各17发),另一个为10发弹夹。
弹夹用途:前两个满弹夹主要用于试射和弹道校正,帮助选手适应50米距离的弹着点和环境因素。
只有最后10发子弹的成绩会计入最终排名。
比赛分组进行:32名选手,分为4组,每组8人同时上场。
当第一组选手在引导下走向50米射击地线时,不少人都下意识地紧了紧衣领。
50米的距离,在室外环境下,即便是微风,对子弹的影响也会比15米显着得多。
更何况,还要克服开枪时,低温带来的身体细微颤动。
1~8号选手站定。
身后的安全员递上第一个装满17发训练弹的弹夹。
站在射击地线上,如果不借助任何光学辅助器材,50米外的靶纸在肉眼看来,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浅色方块,上面的环数刻线根本无法分辨。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命中目标,只能依赖枪械的机械瞄具,并完成从“模糊目标观察”到“精准瞄具对齐”的转变。
由于机械瞄具没有放大功能,射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和视觉习惯,找到并维持“三点一线”的完美状态——即准星、照门缺口与远处那个模糊的靶心,在一条绝对笔直的想象线上对齐。
“第一组选手——准备!”裁判举旗高喊。
八名选手屏气凝神,几乎同时举枪,开始各自的试射与调整。
砰...砰...
零星的枪声开始响起。
他们仔细感受着风速,观察着远处靶纸上溅起的尘土或留下的弹孔,不断微调着自己的瞄准基点、持枪力度和击发节奏。
很快,场上的选手们相继清空了用于试射和校正的两个弹夹。大多数人的表情并不轻松,显然50米距离带来的挑战远超预期。
“试射准备结束!安全员,更换靶纸!”裁判的声音响起。
安全员们迅速上前,将靶纸取下,换上了崭新的记分射靶纸。随后,他们将那个10发记分子弹的弹夹,递到每位选手手中。
“记分射——开始!”
砰——
枪声再次响起。
即便经过了先前试射和调整,当真正进行记分时,依旧有选手出现脱靶的情况。
而那些勉强命中的子弹,环数也惨不忍睹,多在四五环的区域徘徊,能沾上六七环边缘都算发挥出色。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
在场的大多数选手,平日练习主要集中在15米靶道,能稳定驾驭25米的都已算是爱好者中的佼佼者。
50米?
在好奇心驱使下尝试过几次,但在发现连上靶都极为困难后,便很识趣地不再“为难”自己。
毕竟,大家是来俱乐部放松、寻找乐趣的。
这就导致了如今在比赛里被“赶鸭子上架”,面对50米靶位时,集体陷入窘境。
成绩普遍不佳,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比赛规定的十分钟射击时限,此刻显得无比宽裕。选手们平均只用了不到五分钟,便匆匆打完了全部十发记分子弹。
“等等,这已经算慢的了?”若有旁观者发出疑问,熟悉他们的人可能会笑着解释:“你是不知道,这帮家伙平时玩得最嗨的就是‘快速清空弹夹’,听个响儿,图个爽快!今天能耐着性子瞄准五分钟,已经是看在比赛和记分环数的面子上了!”
电子记分牌上,第一组成绩惨淡,最好的一位也不过是堪堪50环出头。
观众席上顿时传来一阵压抑不住的轻笑,这成绩确实有点“幽默”了。
不过场上的选手们心态倒是很好,也不觉得尴尬,反而有几个大大方方地朝着看台上自己的亲朋好友挥手致意,引来一阵更响亮的笑声和零星的掌声,快乐就完事儿了!
紧接着上场的第二组选手,似乎未能吸取前车之鉴,他们的表现...嗯,只能用“稳定发挥”来形容,成绩甚至比第一组还要“感人”几分。
把站在准备区观战的秦渊,看得是连连摇头,心下既是好笑又是无奈。
‘我这是想低调都低调不了,’他看着记分牌上那一排排可怜的数字,内心忍不住吐槽,‘这完全就是同行衬托得好啊!’
直到现在,他才知道,为什么之前李教练会直言不讳地说俱乐部里缺乏真正的高手。
如果大家的平均水平都是这样,那确实是没啥好说的了。
第二组下场,秦渊紧跟着上去。
作为17号,他按顺序,站在了1号靶位。
他刚在靶位前站定,观众席上就传来了格外响亮的加油声。
“老哥加油——!”
“秦老师最棒——!”
秦渊回头望去,只见刘佳琪和林妙妙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两簇色彩鲜艳的塑料手花,正卖力地上下挥舞。
邓小琪则站在她们身边,虽然手上也拿着手花在轻轻晃动,但动作明显含蓄矜持许多。
看着这三张充满活力的面孔,秦渊嘴角不由微微上扬,朝她们的方向比了一个坚定的大拇指。
“第三组选手——准备!”裁判的声音拉回了他的注意力。
秦渊从安全员手中接过装满训练弹的第一个弹夹,但他并没有像其他选手那样立刻开始试射。
而是低头,再次检查了一遍手中的格洛克17——确认枪身结构完好,保险状态正常,甚至连弹夹的卡扣都轻轻按压了一下。
他对于枪械这类具备潜在危险的工具,始终保持着谨慎的心态,甚至有些过分的谨慎。
秦渊深吸一口冷空气,上膛、举枪。
就在枪身抬平的瞬间,他整个人的气场骤然一变,仿佛瞬间隔绝了外界的所有纷扰,进入了一种绝对专注状态。
在他的感知中,周围世界的喧嚣、观众的窃窃私语、掠过的风声、甚至自身的呼吸心跳,都如同被拉远、放缓,渐渐退化为模糊的背景音。
视觉世界里,唯一清晰的是,前方那小小的机械瞄具,以及50米外,那个在常人眼中仅是模糊色块,却在他精神锁定下仿佛被无形放大的靶心。
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时间感被拉长,空间感被压缩,精神的高度集中,催生了感官的“慢放”效应。
砰——
子弹出膛的瞬间,强大的后坐力沿着手臂传来,秦渊立刻敏锐地察觉到枪口跳动幅度偏大,弹着点恐怕会偏高。
果然与他预判的完全一致,没有命中靶心。
那个位置应该是8环。
他立刻进行微调,手腕更加放松,虎口压实的力度稍稍加重,以抑制枪口上跳。
同时,根据第一发的弹着点偏差,在心中快速修正了瞄准基点,将准星微微下移了几个微度。
砰——
第二发击发,后坐力反馈明显柔和了许多。
9环,偏上。
不错,校正方向是对的。
但他感觉击发瞬间,持枪手臂的肌肉还是有些紧绷,影响了弹道的稳定。
再来。
砰——
第三发,9环。
环数没变,但他能感觉到,刚才的击发动作比上一发更加流畅协调。
他微微调整呼吸,让精神更加沉静,将全部注意力灌注于稳定的瞄准景况和平滑的扳机控制上。
砰——
第四发,正中靶心!
喜欢综视之我的金手指是进度条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综视之我的金手指是进度条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