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活人总有各种节日,过年、中秋、端午、元宵,热热闹闹的。如今不少年轻人还时兴过洋节,说白了,是日子好了,找个由头聚一聚。
咱们有节日,那故去的人自然也有——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是传统的“鬼节”。到了这些日子,后人便去坟前烧点纸、送点“钱”、摆些供品,既是哀思,也是缅怀。
今天要说的,是靠山屯的老马头。这人已经走了几年,可屯里人提起他,印象却不咋好。
为啥呢?他生前最爱占小便宜,借钱不爱还,你要不三催四请,他就能装作忘得一干二净。他有一儿一女,多少也随了他这性子,一家子在屯里的口碑,一直不咋样。
老马头去世后,就埋在东山的坟茔地里。那一片坟头不少,按当地习俗,老两口若只走了一个,是不立碑的,得等另一位也走了合葬,才一起立碑。
所以老马头的坟前光秃秃的,没个记号。但按理说,自家人总该认得清自家坟在哪儿吧?
老马头是阴历八月没的。转眼到了年关,儿女该去上坟送“钱”了。
他闺女去的那天,都快除夕了,到那一看,坟前干干净净,连点纸灰都没有——看来她是头一个来的。
可她弟弟明明说早就来过了呀?闺女心里嘀咕,烧完纸回去就问弟弟:“你不是说早给爹上过坟了吗?我这去咋啥也没有?这都快过年了,早点送钱,爹在那边也好置办年货啊。”
弟弟一听,愣住了,一口咬定自己去过了,还烧了不少。
他姐就说:“我可没看见,连张‘压坟纸’都没有。”“压坟纸”是上坟时用黄纸在坟头压个四方的印记;若是喜祭,还得用红纸。
姐俩都觉得怪,总不能有一个人睁眼说瞎话吧?于是约着一块儿去坟地看个究竟。
到了那儿一看,真相大白——儿子烧错坟了。那一带坟都没立碑,他稀里糊涂把纸烧到了旁边那个坟头上。
姐姐哭笑不得:“你当时眼花了吧?”弟弟也是一脸懵,挠着头说:“我明明记得就是这儿啊,咋就错了呢?”
好在也不算啥大忌讳,只当是给别家“送钱”了,倒也不至于惹来麻烦。
“可爹没收到钱咋整?他生前就爱挑理,赶紧重烧吧。”儿子只好又备了份纸钱,给老马头补上一回。
为这事儿,姐弟俩后来还当笑话讲了挺久。
一晃过了年,清明又到了。姐姐去上坟,发现坟前又是空荡荡——她居然又是第一个。
她心里直犯嘀咕,烧完就去找弟弟:“弟啊,你不是说你去过了吗?怎么我还是头一个?这不对劲吧?”
老马头儿子也傻眼了,跑到坟地一看,得,这回又烧错了地方——而且巧不巧,错的还是上次那个坟头。
一连两回都错在同一个“邻居”头上,这就有点邪乎,有点犯忌讳了。他赶紧重新烧了纸,心里直打鼓,烧完就四处打听那坟里埋的是谁。
一问才晓得,那是屯里一个卖鱼的老头,比老马头早走两年。
老马头儿子心里直犯嘀咕:咋就能回回都认错呢?我明明看得真真的啊!
等到七月十五,儿子又来上坟。这回总该错不了了吧?偏偏那卖鱼老头的儿子也在那儿烧纸。
都是一个屯的,两人就搭了几句话。卖鱼老头的儿子知道旁边埋的是老马头,就随口提了句:“今早清我爹遗物,翻出个旧账本,上面还记着你爹当年欠的鱼钱哩。我想着人都不在了,就把账本一起烧了。”
老马头儿子心里一跳,细问那数目,竟跟他前两次买纸钱的花销一分不差!
他顿时后背发凉,连忙说要还这钱。卖鱼老头的儿子摆摆手:“嗐,人都没了,账也清了,没几个钱,算啦!”
可老马头儿子过意不去,非要还,一摸口袋却脸红了——根本没带钱。
等人家走了,他回头想再找,却连人家住哪儿都忘了。去市场上寻了几回,也没见着人影,那家人早就不在那儿卖鱼了。
打那以后,他常告诫自己孩子:“欠债就得还钱,别拖欠,迟早都得还上。”
他们姐弟俩,也从此收敛了许多,再不敢随便贪人小便宜。
说起来,那卖鱼老头还算厚道,只拿回了自己该得的那份。
这要是遇上个厉害的,怕是就不止这点儿代价咯。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东北那些灵异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