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小三那年13岁。
农村开始实行分产到户,也就是解散生产队,将农具和牲口都分给老百姓自家使用。
在当时,人们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一种是开心,终于不用再混日子,多干就能多得,摆脱了“大锅饭”的束缚;
另一种则充满担忧,觉得土地毕竟是国家的,怎么可能真正分给自己?哪有“大锅饭”稳妥,不管干多干少,大家平均分配。一旦分开,日子恐怕更不好过。
但不管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态,分产到户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南方有些地方早在1978年就已开始试点,效果不错,这才推向全国。
黑龙江是最后一个实施的省份。
之所以这么晚,并不是国家不重视黑龙江,恰恰是因为太重视——
黑龙江是国家的“大粮仓”,万一政策实施出了差池,影响可就大了。
靠山屯也在1981年这一年,开始了分地、分农具、分牲口。
一律采取抓阄的形式,这样公平,不至于有的人家全分到好地,有的人家却只拿到次等地、不出粮食的薄田。
三子家一共分得三十多亩地,质量都还不错,有的就在家门口,耕种方便。
分牲口时,是由小三代表全家去抓阄的。
他主动要求上手,只因他太喜欢马了,特别想抓一匹公马——有劲、跑得快。
哪个男孩子没有纵马飞奔的梦想?若再拿上爷爷那杆红缨枪,岂不像个冲锋陷阵的将军?
抓阄之前,小三子又是撸袖子、又是搓手心,做足了准备。
他隐隐有种预感:一定能抓到那匹小公马。
轮到他时,他把手伸进票箱子,搅动半天才慎重地抽出一张纸条,交给原生产队队长张老三。
三叔展开一看,高声喊道:“哎,小三子手气不错啊!抓到了一头三岁的小母牛,黑色的!”
他话音刚落,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惊叹——真是好手气!
小母牛正值盛年,能下犊,简直就是一座“小银行”。
农村有句老话:“乳牛下乳牛,三年五个头”,意思是繁殖快、能赚钱。
三子的爸爸和爷爷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唯独小三自己不高兴。
他本来满心指望抓一匹马,结果却是一头牛,气得嘴巴撅得老高。
家人也顾不上哄他,都欢天喜地拿着票据去牛棚牵牛了。
三子眼看爷爷牵着那头黑色小母牛,心里仍不是滋味。
可爷爷和爸爸笑容满面,一路说个不停:
“咱家抓的地也不错,一等田多,还在家门口,走三分钟就到!
别人家有的远在十几里外,既费时又费力。”
老话说的“丑妻近地家中宝”不是没道理——
好看不顶饭吃,丑媳妇和家门口的地,才是真正的宝贝。
正当爷爷和爸爸高兴之际,回头却看见小三子拉长了脸,气鼓鼓地嘟囔:“你那手真臭!”
爷爷笑呵呵地摸了摸他的脑袋。
这时生产队长张老三走了过来,问道:
“三子这是咋啦?抓到小乳牛还不高兴?
要不咱两家换换?我家抓到的可是一匹红色小公马,才四岁,特别带劲!
浑身毛发锃亮,你要是骑上去放马,那可老威风了!”
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小三正为这事憋屈,三叔偏偏往他伤口上撒盐。
哼……不过,换马?这倒是个好主意!他一下子就不生气了。
跟着爸爸和爷爷回到家,小三心里悄悄有了打算。
全家人都还在兴高采烈地说“真幸运,小母牛能繁殖”,只有他一声不吭。
晚饭时,他也不吃也不说话,直接躺到炕上生闷气。
家里人都纳闷:这小子嘴最馋了,不吃饭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就算再大的委屈,他也从没饿过自己。
就连上次被雷管炸得眼睛都睁不开时,他还坚持着要吃饭。
大家猜他不过是小孩脾气,赌气一阵就好了,于是给他留了饭,心想他待会自己就会出来吃。
可谁都没想到,这次小三子是认真的——
他整整一宿没吃饭,第二天早上仍躺着不动,不跟任何人说话。
这下家里人都着急了,尤其是妈妈,心疼得直劝:
“小三子,正长身体呢,别饿出毛病呀!”
可谁劝都没用。
这时爷爷对大家说:
“不用劝,我跟他说几句话,他准蹦起来吃饭,你们信不?”
爸爸一听,大概猜到了,连忙阻拦:“爸,别依着他,一个小孩子……”
爷爷脸一沉:“一边去,这事我说了算。”
其他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爷爷对炕上的小三说:
“小犊子,你这倔驴!不吃饭哪来的劲骑马?
那小红马是真带劲,你要不起来,我就自己去你三叔家牵了哦?”
小三一听,果真如爷爷所说,“腾”地一下蹿起来,急忙问:
“爷,你同意和三叔家换马了?是真的吗?”
爷爷点点头:
“我同意了。但也不全是因为你。
那匹马我了解,好使,就是有点倔,脾气跟你差不多!
但它干活实在,三岁就能拉犁,我也挺喜欢。
虽然是公马不能下崽,但使上十年没问题。
要是你要这小母牛,还得再配头牛一起干活,它力气不太够。”
“这事就这么定了。赶紧起来吃饭,吃完咱们就去牵马。”
小三子一听,立马爬起来吃饭,不到半分钟就吃完了一大碗,
之后拽着爷爷,兴高采烈地朝三叔家跑去……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东北那些灵异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