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转眼间便来到了1978年。
三子的大姐和姐夫大力在辽宁已经生活了好几年,他们结婚后便去了那里。
起初两年,两人打工维生,后来生下了一个丫头。孩子的奶奶帮忙照看孩子,夫妻俩便开了一家小饺子馆。
饺子馆的生意相当不错。大力为人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心眼也好。他们做的饺子是家常口味,皮薄馅大、干净卫生,让人吃得放心,甚至还带有一点家的味道。
小店开在部队和医院附近,晚上下班的人常来光顾,时间一长,便积累了不少回头客。虽然只有六七张桌子,但每到饭点,门口甚至能排出好几米远的队伍。
生意红火,忙起来也就不觉得累,两人也没雇人,就自己经营。除了饺子,他们还提供几样简单的炒菜。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间,1978年的春节就要到了。
大力渐渐有些想家。出来四五年都未曾回去,临到过年,心里更是发慌,整天魂不守舍。大姐夫看出他的心事,便问他是不是想家了。
大力点点头,说想回去看看,这几年也挣了点钱,是该回家瞅瞅了。大姐夫也觉得有理,于是两人商量后决定,饭店营业到腊月二十,之后便停业,带着孩子回黑龙江。
动身前两天,他们打电话到靠山屯的大队部,请人转告三子爸。大队部的电话就设在学校里,看屋的老王头一听,连忙跑去找来三子爸接电话。
得知女儿女婿要回来,三子爸高兴极了,连连嘱咐他们路上注意安全,早点到家,多待几天。
那时学校早已放寒假,三子爸自己天天值班。一接到电话,他赶紧熄了办公室的炉子,锁上门就往家跑。
一进院子,他就忍不住嚷道:“你们猜谁给我打电话了?咱家要来客了!猜猜是谁?”
一家人都聚在家里,见状都七嘴八舌地问起来。三子爸平时是老师又是校长,话不多,很少这么兴奋。大家看他这样,也都好奇极了。
卖了好一会儿关子,三子爸才揭晓答案:“是大姐和大力,他们一家三口要回来过年了!刚来电话说,过两天就到!”
话音刚落,屋里顿时一片欢腾,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尤其是几个孩子。
那时,三子的二姐正在谈恋爱,两个哥哥上初中,小三子也上学了。
这几年家里没什么大变化,但大家都想念大力,三子妈有时还偷偷抹眼泪。此刻满屋喜气洋洋,只有三子妈没说话,眼圈微微发红。
三子爷听到消息也走进屋,对三子爸说:“你没让大力女婿给我带点辽宁的酒啊?我得好好尝尝,好几十年没回辽宁喽。”
原来三子家也是从辽宁搬来的,当年三子爷就是挑着担子,带一家人一路走到黑龙江北大荒的。
三子爸笑着应道:“爸,那还用说?大力肯定记着您好这口。要不这回他们走,您就跟他们回辽宁看看老家?”
三子爷赶紧打岔:“再说吧再说吧……那啥,三子妈,饭好了没?三子,给爷烫盅酒去!”
就这样,在全家人的期盼中,三子的大姐一家三口坐了三天火车加客车,终于在腊月二十六到了五大连池的靠山屯,回到了家。
之前家里早已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冻鱼、冻梨、花红果、粘豆包,进腊月时杀的猪、腌的酸菜,还有血肠、猪肝、油滋啦、笨鸡蛋,以及自家养的小鸡和大鹅,好瓜好菜应有尽有。
大姐一家到家时,天已擦黑。一进屋,娘几个就忍不住掉下眼泪。等到大姐开始发礼物的时候,屋里又重新洋溢起欢声笑语。
他们真给老爷子带了两瓶酒,给三子爸买了一顶皮帽子,给三子妈买了一双皮鞋,弟弟妹妹们也都有礼物。
发礼物时,大力女婿穿着一身皮衣皮裤,头戴皮帽,抖着腿,颇有几分“暴发户”的架势。三子一见他进屋就管他叫“大地主”。
其实那时大姐他们家刚做生意,并没多少积蓄,这次回家估计也不宽裕。但出门在外的人回家,总有两个念头:一是想给家人买点东西,二是让大伙看看自己在外面没白混。
大家拿到礼物后,轮流抱着大姐家三岁的孩子。小家伙一点也不认生,不哭不闹,乐呵呵地看着大家,特别亲近人。
三子二姐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这孩子真没随他小舅,不爱哭,真好!”当时三子正嚼着大姐给买的大白兔奶糖,也不知道听见没有,或许只是装作没听见。
热闹过后,大家开始吃饭。三子妈和二姐准备了一整天的饭菜,这顿饭丝毫不比年夜饭差,东北农村的好吃的全都上齐了:小鸡炖蘑菇、杀猪菜、大铁锅炖鱼,还有溜达粘豆包……
那天是腊月二十六,三子的二哥平时就爱捣鼓电,知道大姐今天回来,就把原定除夕才挂的灯笼提前接上了。
院子里红彤彤的,屋子里热气蒸腾,三子爷和孙女婿喝着酒,大家吃着可口的饭菜,仿佛提前过年了一样。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东北那些灵异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