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年的寒冬,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凛冽些。北风卷着碎雪,扑打着水木园内光秃的枝桠。林墨结束本学期最后一门课程的考试,正准备返回四合院,却被一位匆匆赶来的系办公室干事叫住,告知王副司长在汽车楼的工作室等他。
林墨心中微动,隐约预感到了什么。他快步赶到汽车楼,推开工作室的门,只见王副司长裹着厚厚的棉大衣,正背对着门口,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出神。
工作台上,那份他精心绘制的组建四九城家具生产联合体的初步构想与规划方案的文稿和图纸,正静静地摊开着。
“王司长。”林墨出声招呼。
王副司长闻声转过身,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他搓了搓冻得有些发红的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小林,来了,坐。”
两人围着暖气管子坐下,王副司长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小林啊,你那个联合体的方案……部里讨论了近两个月,最终……还是决定暂缓。”
尽管有所预料,但亲耳听到这个消息,林墨的心还是微微一沉。他没有插话,只是安静地听着。
“你的构想很好,很有前瞻性,我和周总工都是极力支持的。”王副司长叹了口气,眉头紧锁,“但是,部里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顾虑也很多,很现实。”
他掰着手指头,一条条数给林墨听:“首要问题,是资源。国家现在集中力量保重工业,钢铁、煤炭、建材、资金,哪个不是紧巴巴的?要新建一个你规划里那样规模的园区,占用的资源太多了,很多领导觉得,投在轻工家具上,‘性价比’不高,优先级排不上。”
“其次,是风险。外贸订单看着红火,但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了。把宝全压在这上面,搞这么大一个摊子,万一……风险太大,责任谁也担不起。”
“还有就是当前的方针,”王副司长压低了声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主旋律,讲究稳扎稳打。你这种整合多家厂子、大兴土木的搞法,动作太大了,很多同志觉得过于激进,怕重蹈冒进的覆辙。”
他拿起工作台上的方案,轻轻拍了拍,语气充满了惋惜:“说实话,小林,我是真觉得你这套东西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唉,时机可能还没到啊。上面的意思,是‘想法保留,暂缓论证’。”
工作室里陷入了沉默,只有暖气管子里的水流声汩汩作响。
王副司长看着林墨沉静的脸一脸无奈地道:“小林,我知道这个结果可能让你失望。不过不要气馁,你这套方案暂时先收好,我们迟早要重新拿出来的,我还得回去头痛后面订单的生产和发货的问题。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林墨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落在窗外那被风雪笼罩的、略显模糊的世界,脑海中思绪飞转。王副司长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根针,扎醒了他潜意识里某些被忽略的认知。
自己还是太过理想化了?潜意识里总是不自觉地带着后世那种“大干快上”的基建思维,却忽略了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制约——极度匮乏的资源,以及必须严格排序的优先级。
现在不是那个一个城市就能支撑起几个工业园区的时代,而是需要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钢都用在刀刃上的年代。
联合体的构想固然高效,但对当下而言,确实像是一个需要消耗巨量资源的“吞金兽”,而且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集中。部里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他陷入了深思,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划动。时间一点点过去,王副司长见他没有说话,还以为他被打击到了,正准备再说什么的时候。
林墨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缓缓抬起头,目光重新变得清晰而坚定。
“王司长,您说得对。是我之前考虑不周,有些脱离实际了。”林墨的语气带着反思后的沉稳,“贪大求全,确实不适合现在的情况。”
他站起身,走到工作台前,目光扫过那份被搁置的宏伟蓝图,然后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空白纸上快速勾勒起来。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或许能解决现在遇到产能和质量控制困难的问题。”林墨一边画一边说,语气变得务实而清晰,“这次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联合,而是采取‘以点带面,逐步升级’的策略。”
铅笔在纸上划过,勾勒出国营木器一厂现有的厂区轮廓。“您看,我们可以尝试以目前出口任务最重、基础也相对较好的木器一厂为核心。”
他在厂区周围点了几个点:“首先,利用木器一厂周边现有的空地,规划建设几个专业化的‘卫星车间’。比如,一段专注于板式构件标准化开料的生产线;一段负责实木框架和曲木构件精细化加工的生产线;还有一段专门负责皮革裁剪、缝制以及五金配件预处理的生产线。”
“抽调部分外协外协厂人员投入这些生产线。配件直供国营木器一厂。”
他的笔尖移动到代表木器一厂现有主体的方框上:“然后,集中有限的资源,优先对木器一厂现有的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和流程再造。最后将卫星车间的生产线接入总装车间的流水线,升级为现代化的流水线,专门负责生产‘逸云’和‘磐石’系列的核心组装、精细打磨和表面涂装。”
“这样,”林墨放下笔,看向王副司长,眼神炯炯,“我们就相当于先在木器一厂内部,构建起一条从‘卫星车间’供应标准件,到‘核心车间’进行高效总装的、初步集约化的流水生产线。投资规模可控,资源需求相对分散,风险也小得多。”
王副司长听得入了神,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这条示范线一旦成功运行,”林墨继续阐述,“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生产效率提升、成本下降、质量更加稳定,出口订单的交付能力和利润空间都会显着增强。”
“到时候,我们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效益说话,再来推动第二步——或许是将龙成厂的部分产能以类似模式整合进来,或许是进一步扩建卫星车间,乃至最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更高级的联合体形态。阻力自然会小很多。”
“好啊!小林!”王副司长,脸上疲惫尽扫,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赞赏,“这个思路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见效快,风险小!这才是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良策!”
他拿起林墨刚刚勾勒的草图,如获至宝:“就先以木器一厂为试点,搞这条示范生产线!这个方案,我看谁还能说我们冒进!”
王副司长风风火火地走了,带着新的希望和干劲。工作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
林墨走到窗边,看着窗外依旧纷扬的雪花,长长舒了一口气。第一次宏观构想的受挫,并未让他气馁,反而促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时代的脉搏,找到了更务实、更具操作性的路径。
《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磨铁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磨铁读书!
喜欢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