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梯关港口的清晨,海风裹着淡淡的咸腥,拂过码头上密集的人群。两艘通体漆成深褐色的大型远洋帆船静静泊在岸边,船身修长,桅杆高耸入云,主帆上绣着复国军的红底金龙旗,这是复国军第一支远洋贸易舰队的核心“江淮一号”与“江淮二号”,虽暂未装备蒸汽机(远洋蒸汽舰仍在建造),却按最先进的西洋帆船形制改造,船底包着铜皮防腐蚀,侧舷各装六门“雷震”速射炮用于自卫,甲板上堆满了密封的货箱,码得整整齐齐。
货箱里,是复国军精心挑选的“硬通货”:苏州产的云锦、杭州的杭绸,织着龙纹、花鸟的纹样,是日本贵族最追捧的奢侈品;景德镇的青花瓷,碗、盘、瓶、罐一应俱全,其中“青花缠枝莲纹赏瓶”更是专为日本市场定制;还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名茶,用锡罐密封,茶香透过缝隙飘散,引得码头上的百姓频频侧目。
“都检查好了?” 赵罗走到舰队统领周航面前,语气里带着几分叮嘱。周航曾是郑氏水师的航海老手,因不满郑氏对贸易的垄断,转投复国军,此次被任命为贸易舰队统领,他拍着胸脯保证:“大都督放心!船员都是水师里挑的老手,熟悉中日航线;货箱都做了防潮处理,火炮也调试完毕,就算遇到海盗,也能应付!”
赵罗点头,目光扫过甲板上的船员,除了水手、炮手,还有几名穿着普通水手服,却眼神锐利的年轻人,他们是安全局派来的情报人员,领头的是安全局行动科的林墨,此刻正假装检查货箱,实则在确认随身携带的密信和测绘工具。他们的任务,除了保护船队安全,更要暗中收集日本长崎的贸易情报、德川幕府的动向,以及朝鲜半岛的海防部署,为复国军后续的远洋计划铺路。
“此次去长崎,有两个目标。” 赵罗压低声音,对周航和林墨道,“一是和日本商人建立直接贸易关系,争取把丝绸、瓷器的利润提两成,换回白银和铜料,咱们的蒸汽机和火炮,缺的就是铜;二是摸清长崎的港口布防、荷兰商馆的动向,还有德川幕府对‘南明’‘复国军’的态度,回来详细汇报。”
“明白!” 周航和林墨齐声应下。林墨悄悄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巧的罗盘,上面刻着细密的刻度,这是海洋学院刚研制出的改良型罗盘,比传统罗盘精度更高,能更好地应对远洋航行。
日上三竿,启航的号角终于吹响。码头边的百姓爆发出欢呼声,复国军的士兵们举着步枪敬礼,龙江宝船厂的工匠们也赶来送行,挥着帽子高喊:“早点回来!下次换咱们的蒸汽舰送你们去!”
周航登上“江淮一号”的舰桥,拔出佩剑,高声下令:“升帆!启航!” 船员们动作麻利地拉起风帆,巨大的主帆在海风的吹拂下缓缓展开,红底金龙旗在桅杆顶端猎猎作响。两艘帆船缓缓驶离码头,船尾的水花划出两道长长的弧线,朝着东方的大海驶去。
赵罗站在码头上,望着船队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消失在海平面尽头,才缓缓收回目光。身旁的陈璘感慨道:“这是咱们第一支挂着复国军旗号的贸易船队,不用再看郑氏的脸色,也不用靠荷兰人中转,总算迈出了这一步。”
“是啊,迈出了第一步。” 赵罗语气里带着欣慰,“从内河到近海,从近海到远洋;从依附别人的航线,到走自己的贸易路——这条路虽难,但走通了,咱们复国军的根基就稳了。” 他知道,这支船队不仅是去做贸易,更是去“探路”——探日本的路,探远洋的路,探复国军自主走向世界的路。
海面上,“江淮一号”的甲板上,林墨正拿着望远镜观察远方。他身边的年轻情报员好奇地问:“林哥,咱们真能和日本人谈成贸易吗?听说荷兰人在长崎把持着大部分生意。”
“能。” 林墨笃定地说,“咱们的丝绸、瓷器比荷兰人的货物好,价格还公道,日本人没理由不跟咱们合作。再说,咱们还有火炮——生意谈得成,是贸易伙伴;谈不成,也得让他们知道,复国军不是好惹的。” 他顿了顿,指着东方的天空,“记住,咱们不仅是商人,更是开拓者,这片海,以后会有更多咱们的船。”
船队顺着洋流,朝着日本长崎方向驶去。海风扬起风帆,也扬起了复国军自主海洋贸易的希望。甲板上,船员们哼着江淮的小调,有的在检查火炮,有的在整理货箱,有的则望着茫茫大海,眼神里满是对未知的期待与坚定。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