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宝船厂的临时工坊里,牛油灯的光把赵罗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正伏在一张宽大的桐木桌上,用炭笔飞快勾勒着一艘船的轮廓,船身狭长,两侧各装着一个巨大的木质转轮,船尾没有风帆的位置,反而画着一个带着管道的铁盒子,旁边标注着“锅炉”“活塞”的字样,下方还写着一行小字:“以火驱铁,以铁转轮,逆水能行,无风能走”。
“大都督,这……这船不用风,靠‘火’就能走?” 军工总匠老林凑过来,盯着图纸上的铁盒子,眉头皱成了疙瘩。他造了一辈子船,只见过靠风帆、靠人力划桨的船,从没听过“火能驱船”的道理。周围的造船工匠们也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火要是烧起来,船不就着了?” “那铁盒子看着就重,船身怕是撑不住吧?” “这怕不是天方夜谭?”
赵罗放下炭笔,拿起一块木炭,在地上画了个简单的气缸和活塞:“你们看,这里装水,下面烧火,水变成蒸汽,就能推着这个‘塞子’动;‘塞子’连着杆子,杆子再带动船侧的轮子,轮子一转,船不就走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模拟活塞运动,“这东西叫‘蒸汽机’,矿山里抽水用的大机子,就是这个原理,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它做小,装到船上。”
老林盯着地上的草图,琢磨了半天,还是摇了摇头:“矿山的抽水机比一间屋子还大,得烧半车煤才转得起来,怎么可能装到船上?再说,那蒸汽要是漏了,能把人烫熟!”
“难,才要做。” 赵罗的语气很坚定,他指着淮河的方向,“清军的快船靠风靠桨,咱们的‘逆流快舰’靠脚踏轮,可要是遇到连日无风,逆流时还是慢。有了蒸汽船,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顺流逆流,咱们都能快速赶到战场,还能装更重的炮,这才是能彻底掌控淮河的‘利器’。”
见赵罗态度坚决,老林咬了咬牙:“行!大都督信得过咱们,咱们就试试!只是这蒸汽机……得从长计议。” 当天下午,老林就带着几名核心工匠,去了淮安附近的矿山,那里有两台从荷兰人手里买来的抽水蒸汽机,虽然老旧,却是眼下唯一的参考样本。
接下来的一个月,工坊成了工匠们的“战场”。他们把矿山的蒸汽机拆开,零件摆满了整个院子,大到一人高的锅炉,小到指甲盖大的螺栓,都逐一测量、画图。最难的是小型化:矿山蒸汽机的锅炉直径有六尺,要缩到三尺以内,还得保证蒸汽压力;活塞的密封性更是关键,一开始用棉布裹着活塞,蒸汽还是漏得厉害,工匠们试了羊毛、麻布,最后在棉布上涂了一层牛油,才算勉强解决。
赵罗每天都泡在工坊里,用现代知识指导工匠:“锅炉的焊缝要加厚,用黄铜条嵌在里面,防止开裂”“活塞的行程缩短些,虽然动力会减一点,但转速能提上来,适合驱动明轮”“给锅炉装个安全阀,压力太大就自动放气,免得炸了”。这些建议起初让工匠们半信半疑,可试过之后,发现果然能解决问题,黄铜焊缝真的不裂了,安全阀也成功挡住了一次压力过载,工匠们对赵罗的“奇思妙想”彻底服了。
终于,第一台小型蒸汽机原型造了出来。锅炉直径三尺,高四尺,活塞连着一根木杆,木杆另一端接在一个小型明轮上,整个机子装在一辆木车上,被推到了船厂后的池塘边。老林亲自点燃锅炉下的煤火,工匠们围在池塘边,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们一个月的心血,成不成,就看今天了。
煤火越烧越旺,锅炉里的水开始沸腾,蒸汽从管道里冒出“嘶嘶”的声响。老林握住控制杆,猛地一推,活塞果然动了!木杆带动明轮,明轮缓缓转了起来,溅起的水花落在池塘里,发出清脆的声响。“动了!真动了!” 工匠们欢呼起来,有的甚至拍起了手。
可没高兴多久,意外突然发生。“咔嚓”一声脆响,锅炉侧面的焊缝突然裂开一道口子,滚烫的蒸汽瞬间喷了出来,老林反应快,一把推开身边的学徒,自己的手背却被蒸汽烫出了水泡。“快灭火!快把木塞塞住!” 赵罗大喊,工匠们立刻扑上去,用湿棉被盖住锅炉,又找了木塞把裂缝堵住,才算稳住了局面。
看着被烫伤的老林,赵罗心里既愧疚又坚定:“老林,辛苦你了。这次是咱们大意了,焊缝的黄铜条没嵌牢,下次一定改进。” 老林摆摆手,手背还在渗血,却笑着说:“大都督,没事!只要能成,这点伤算啥?刚才那轮子转起来的时候,我心里比啥都高兴!”
接下来的半个月,工匠们针对焊缝问题反复改进,把黄铜条换成了更坚韧的熟铁条,还在锅炉外层加了一层铁皮加固;同时优化了活塞的密封方式,用浸了机油的石棉布裹住活塞,蒸汽泄漏的问题也彻底解决了。第二次测试时,蒸汽机稳定运转了一个时辰,明轮带动着木船模型在池塘里绕了三圈,速度比脚踏轮快了近两倍,再也没出任何故障。
“成了!咱们真的成了!” 老林激动得老泪纵横,工匠们围着蒸汽机,又是欢呼又是鼓掌,连路过的水兵都凑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个“会自己转的铁疙瘩”。
当天下午,龙江宝船厂举行了隆重的龙骨安放仪式。一根长达二十丈的橡木被吊到船坞中央,工匠们用墨斗在橡木上弹出中心线,赵罗亲手将第一颗铜钉敲进龙骨,这是复国军第一艘实验性蒸汽明轮炮舰,赵罗给它取名“肇基号”,意为“开创基业”。
夕阳下,“肇基号”的龙骨在船坞里格外醒目,周围的工匠们正忙着搭建船身的框架,远处的工坊里,第二台蒸汽机也开始了建造。赵罗站在龙骨旁,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仿佛看到了“肇基号”下水的那天,明轮转动,浓烟升起,舰炮轰鸣,像一条“火龙”穿梭在淮河上,将复国军的旗帜,插向更远的水域。
技术的火种已经点燃,新的传奇,正在这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慢慢成型。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